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题与对策探讨

时间:2024-04-24

赵钧铎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为调查对象,通过与中小企业大量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广泛接触与沟通,掌握了中小企业对大学毕业生人才需求的迫切期望和现实困难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寻求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求得人才供需各方的共赢。

关键词:中小企业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对策

1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现状

我国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代表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08年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中最活跃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7.71%,上缴税收占国家工业税收总额的58.72%,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广西中小企业随着北部湾的开发,其发展势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全区中小企业超过7万户,从业人员125万人以上,生产总值占全区GDP的53%左右。由于高新技术手段在产品开发、制造、销售过程中大量应用,以及小批量多品种定单式生产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了促进了中小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与中小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相对应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取得了重大跨越,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3%,在校学生超过2700万人,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0万人,相当于于瑞士一个国家的就业人口。广西有高等学校74所,在校生规模超过6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相关数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社会发展变革中,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出现了失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2月5日,首都农展馆举行的北京市首场人才招聘会,现场提供的四千个职位吸引了约四万人涌入,其中不乏往届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大学生与农民工同场竞技,接受用人单位挑选的壮观场面。中国社科院就业问题专家陈光金分析,累计150万往届大学生未实现就业,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形成就业竞争空间的挤压。在广西钦州市,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以及多个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钦州市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到2015年人才需求增量将达到35万人。2009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国七条”,为缓解中小企业人才压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指出了方向。

2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期望之间存在问题的分析

中小企业人才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回暖将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面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少企业家更多地看到了一个机会,即练好企业内功的时机出现了,他们说前几年一直忙于市场订单,很难有精力来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现在订单少了,可以腾出精力和时间,反思企业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深化企业现代化管理,夯实基础,蓄势待发,一旦市场环境回暖,即可以更坚定的脚步逐鹿商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永远都是渴望的。但是,适合企业需要的大学生很难找也很难留下。

根据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与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之间存在的矛盾,随了传统的一些因素外,主要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2.1中小企业限于自身实力,难以在大学生职业起步阶段给予扶持。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家族式企业,在这些企业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综观这些企业的成长历史,大多数是通过创业者艰辛的劳作与不计报酬的付出,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经历了勤俭节约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经历了创业过程中所能承受和不能承受的一切磨难。中小企业出于自身实力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他们需要来了就能做事的成熟型人才,因此,招聘来的许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往往拥有在其他同类企业的工作经历,具有胜任所从事工作的扎实技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的三十年历程中,我们经历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变革,众多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长期工作经验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走进了各类中小企业,为他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对于今天正在走出校门大学生,在离开校园后失去了进入现代化大中型企业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性教育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无法实现从书生到职业劳动者的转变,进而无法胜任中小企业各种就业机会所提出的挑战。这一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责,对于在市场经济中正逐步替代国有企业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难以在时间和资金两方面进行承担。因此随着市场的扩张和企业数量的增多,中小企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相对减少了,大学生就业也更加困难。

2.2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缺陷。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由来已久。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是当代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们的观念很多仍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即片面认为大学生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才算就业,而对到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的中小企业就业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因而不愿去这些单位就业。即使暂时去了,也不作长期打算,留恋公职,留恋公务员身份。而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树立广泛的就业观,即只要能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才干,又能服务于社会,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只要有合适的工作就是就业,进而树立起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意识。在传统与现实的两种不同择业思想的撞击过程中,大学生及其家长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国家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与本质。精英化“天之骄子”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新一代大学生具有更广泛、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技能,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只有摆脱“天之骄子”的光环,才能深入基层,感受中小企业创业过程中那些创业者吃过的苦,为今后实现自我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3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及有关政策法规,宏观指导性强,微观操作性弱。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面对新的形势,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毕业生就业按照“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各级政府每年都要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在引导大学生就业方面也都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这些宏观性政策在具体运用中起到了引导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许多中小企业愿意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上关于各类人才就业的政策,但也表示企业在劳动合同订立与履行、用工时长、工资待遇、“四金”的保障、职业发展的空间保障等方面存

在着一定的难度。坐落在桂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从事LED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的海威科技企业在谈到员工加班问题时颇有感慨。这个企业是以订单模式来组织研发和生产的,在交货时间方面需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然而在桂林的生产厂很难保证产品的配套供货,主要是当地企业的员工,包括研发人员都不是很愿意接受企业的加班要求,然而企业员工不愿加班的现象在广东是不存在的,相对而言,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内地用工成本的相对增加。这在企业与员工之间造成了隔阂,既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员工收入的提高。进而成为制约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一个主要问题。

3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寻求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社会政策。通过调查,作者认为引导大学生到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去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缓解中小企业人才需求难的重要举措。在现实就业政策制订和导向方面,国家更多地提倡大学生实施西部地区援助计划、村官计划、自主创业计划等,而大学生就业时亦看中报考公务员和到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而对进中小企业谋职求发展没有太大兴趣,只有当毕业若干年后才会回过头来到中小企业谋求个人职业发展。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城镇总就业机会的四分三以上,已成为提供我国新增就业人口出路的主力军。政府部门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就业的宏观政策,特别是鼓励高素质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政府部门应该对那些有助于大学生工作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中小企业加以扶持。在对待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影响毕业生就业取向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制订宏观调控政策和就业引导机制,特别是切实制定和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进行实训培养环节的衔接政策,对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高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应用间架起一座虹桥。促使大学生快速成长为具有相应业务能力的劳动者,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3.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变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校大学生能够接受较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改变大学生人生定位的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具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使大学生能将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已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正如当年的青年上山下乡、参加三线建设等职业定位一样,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到最适合发挥自己才干的中小企业去接受锻炼和改造,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财富奉献给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求得中小企业与自我价值的双赢。

3.3引导中小企业承担起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者的社会职责。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一分子的中小企业,承担着许多的社会责任。十多年来,历史见证了许多中小企业在抗震救灾、助学扶贫等方面进行的无偿捐助,为国家分忧解难,受到了人民群众高度的赞扬和肯定。然而,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就业机会方面,却更多地表现出了求熟手拒生手的中小企业禀性。我们知道“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区别,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能够提供给大学生就业的机会相对于社会就业总需求而言越来越少,而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成为绝对的主力军,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因此作者认为,中小企业若能承担起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者的社会责任,即是尽到了最大的社会慈善职责。

以上三个方面的认识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以便为探索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寻求职业发展提出新的见解和对策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