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山区县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4-04-24

张日斌

摘要:人口流动及城镇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以典型的山区县福建省永定县为例,就当前山区县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大量人口流动对当地城镇化作用偏弱的主要原因,建议永定县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按照阶段性城镇建设的需要分阶段地征收土地,给城镇化建设预留发展空间;要突出产业优势把产业定位作为城镇发展的灵魂;在城镇化初期降低农民进城居住等方面的门槛:要着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人居环境建设;实施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从而综合推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山区县人口流动城镇化思考

1台阶永定县人口流动特点与城镇化现状

永定县地处福建西部,土地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山多地少,呈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全县下辖24个乡镇,户籍人口46.5万人。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出现富余,并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一些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定居下来,促进了流入地城镇化率的提高。永定县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呈现如下特点:

1.1农村人口流动规模大据2006年永定县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县24个乡镇农村人口流动数额较大,本县农村户籍人口流向县外113086人,占户籍人数的27.68%,全县离开户籍所在地行政村全家外出户21715户,外出人口80069人,分别占户籍户数和户籍人数的20.4%和19.6%。

1.2农村人口流动范围广普查资料显示,永定县农村人口流动涉及全国各省,呈现本乡镇内流动人数少于流入乡外县内人数,县内流动人数少于县外流动人数,市内流动人数少于市外流动人数,即经济越发达地区越是农村流动人口的首选地。大多数全家外出人口选择外县,给永定县城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1.3贫困乡镇外流人口比重高比较发达的北部矿区六个乡镇(虎岗、高陂、坎市、培丰、抚市、龙潭)全家外出相对较少,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为3452户,12887人,分别占户籍户数人数的9.1%和8.9%,而经济条件最差、基本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金丰片8个乡镇(高头、古竹、歧岭、陈东、湖坑、大溪、下洋、湖山)外出人口比重最高,合计10032户、36672人,分别占户籍户数和户籍人口的29.6%和28.3%,而经济发达程度中等以县城为中心的其余10个乡镇,外出户数合计为8231户,人口为30510人,分别占户籍户数和户籍人口数的24.1%和23.2%。

1.4人口流动对永定县城镇化水平作用偏弱2006年永定县建制镇共有10个,统计上划分的城镇人口为12.32万人,城镇化率为28.6%,其中县城凤城镇户籍人口为43110人,比2000年增加4702人,年均增加717人。近年来永定县城镇化率每年仅增一个百分点左右,而永定县8万多人的全家外出人口流动没有给本县城镇化带来多大作用。

2当前外流人口与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制镇没有形成有利于城镇化的产业

2.1.1县城区位差,主导产业没有形成,吸纳劳动力能力弱。一方面由于永定县历史原因,县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体现在工业基础差,产业工人少,无法吸纳流动人口到县城创业和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县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盆地小。大规模开发工业用地困难,虽历届政府着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但最终成效仍不明显,而导致工业短腿,使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机制无法启动。

2.1.2国家重点工程所在地峰市镇由于64平方公里库区开发体制性障碍,第三产业开发落空,集镇所在地人口不增反减。

2.1.3湖坑、下洋两镇十年土楼申遗延误了城镇建设。下洋镇在1996年“8.8”洪灾重建家园后十几年无变化,湖坑因为没有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本因迅猛发展的旅游服务业而十年停顿不前,并导致大量人口流出,其中下洋流出2890户为全县绝对数之最,湖坑流出2275户,占户籍户数的34.9%,为比重之最。

2.1.4北部矿区5个建制镇因产业单一,城镇拓展不明显。北部矿区以煤炭采掘、水泥制造等工业为优势,几十年不变的产业结构伴随着污染严重的水和空气,使从业者不敢安家。另外煤炭产业均分散在山野中,水泥制造分散在山坑里,虽有上万产业工人但无法形成人口聚集,对城镇化作用不明显。

2.1.5最大的农业乡镇——湖雷镇因长期以来没有一家规模工业,无从谈起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而当地农民只有外出他乡寻找生机o 2006年全家外出户有2807户,占户籍的25.5%,外出人员1 0999人,外出人数为全县第二。

2.2征用土地难题没有有效破解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当前城市化与征用土地的矛盾相当突出,据测算,每征一亩耕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由于被征用耕地后,农民的后顾之忧没有较好解决,形成“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现象。城镇化的目的与城镇化的过程矛盾十分突出,如何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土地能换来失地农民的保障,这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关键。当前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满意的解决,以致征用土地十分困难,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

2.3城镇规模小,缺乏明显的集聚效应,公共产品效益差永定县城镇建成区面积平均只有2.62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4.15平方公里少1.5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超万人的仅有县城和坎市镇,由于城镇规模小,许多公共产品如公共交通、文化设施等无法发挥效益,第三产业难以发展,城市经济难以提升。

2.4城镇化统一规划滞后一个地方的城镇化规划的确定应该在其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加以审视,建制镇的发展规划应该在县及县以上有关部门确定,县城的规划应该在设区市及以上有关部门确定,这样有利于进行产业分工,以建立合理的而不是简单低水平重复的又符合产业发展的城镇体系。但是在这方面各地都做得不够,没有把自身城镇的发展体系置身于宏观的区域分工中,上级特别是市以上没有对县城发展定位给予宏观上的指导,统一规划滞后,以致出现产业雷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无法形成集聚效益,导致城镇化建设停滞不前。到2006年止,永定县城镇发展定位仍然迷盲,无法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

2.5特殊的工业结构和分散的厂矿布局对城镇化的推动力较弱2006年永定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3.3亿元,比2000年增长126%,工业占工农业的比重提升了18.9个百分点,但城镇化水平仅增长4.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永定县工业结构偏重和工业布局分散。在工业结构中,2006年水力发电、煤炭开采、水泥制造三大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0%,重工业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厂矿分散。因此当地农民在产业转移时没有把它作为非农职业的首选,特别是煤炭开采业点多面广,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差,安全系数小,虽然工资水平不低,但难以吸引本地农民就业。另外由于煤炭、水泥行业的产业工人居住地基本上是矿点或厂内,对推动城镇化作用不大。

2.6房地产业发展滞后房地产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作为永定县中心城镇的县城、房地产业发展却十分滞后。2006年全县房地产业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为8522万元和7,78万平方米,为全市的3%和4.9%,投资额为全市第6位。2007年投资额为全市第7位,份额仅占2.8%。其中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尚未开工,房地产营销手段单一落后,周边农民入城意愿不强,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