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秦海福 陶任重
摘要: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无论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都依赖于知识和信息。要使知识经济持续发展,则有赖于知识创新,目的是追求新发现,创立新规律、新学说,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生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经济的发展较少依靠于自然资源,越来越多依靠知识才库。我国在经济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差距,为使我国建筑业走向世界,这是建筑师们历史必然使命。
关键词:知识经济 建筑业 发展
1 优化建筑环境,追求绿色建筑
农业社会是从原始氏族社会开始的,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存。建筑是根据当时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合理有效利用开发资源、能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的。过渡到工业化社会时,人类改变了与自然共生共存而走向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时代文明。在现代的建筑里,随处看到我们放弃了自然空调,偏重改用机器来调节室内气温,这样不仅带来了污染、能源短缺、产生温室效应。城市人口膨胀,势必导致建筑侵占农林绿地,消耗大量物质资源,造成与生态环境失衡,水灾、旱灾、风灾、土地沙化等频频发生,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从197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居环境会议,1984年召开的“地球的未来”会议,1996年召开“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会议,到1999年6月在我国北京召开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主题是“21世纪的建筑学”,等等,都无不是研究论述“人·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的是为人类生活、工作空间创造优雅、舒适、安全、卫生、节地、节水,综合用能,多能转换,自然空调,生态平衡,立体绿化等,有利于生态循环的绿色环境,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绿色建筑的时代。
2 建筑节能,多能利用,寻找新能源
人类在创造时代文明的过程中,由于忽视生态学、人口学、环境学,21世纪将继续面临人口爆炸,资源锐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惑,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人口爆增,随之而来能源匮乏,当今世界75%能源用在交通和建筑上,而这75%中有1/3用于住宅,这样由于人口剧增,而增加交通流量,建造大量建筑,能源消耗扩大,更加剧能源短缺的危机,为缓解危机,减少环境污染,21世纪建筑能源将是太阳能化的趋向。太阳向地球投射的辐射能中,有30%以原有波长反射回去,其余部分被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吸收形成气候水文循环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动、植物机体的生命,一小部分作为化学能贮存在动、植物体中,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经过百万年积聚成我们日常消耗的煤和石油。但是煤、石油将枯竭,当今世界能源危机此起彼伏,能源费用猛涨,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尽快开发新能源途径,以防后患是当务之急,太阳能正是当今世界能源专家众目之的,它是唯一不受价格波动而又廉价、清洁、无污染的巨大新能源。21世纪与太阳能开发并驾齐驱的是核能的开发,这是寻找新能源的生力军,很有潜力。其他如水能、潮汐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也将是21世纪继太阳能、核能之后寻找新能源已挂了号的后备军。
3 建筑往空间、海洋和地下发展
21世纪是建筑膨胀的世纪,据最新资料预计,当今世界人口60亿,到2030年将达到87亿,而我国目前人口12.5亿,到2030年按计划生育将上升为16亿;又据统计世界100万人口城市的数量从1900年的11个,到1990年增加到105个,预计21世纪头15年将达到248个。人口的增加,百万城市数量扩大,要满足人类衣、食、住、行势必要比现代建造更多的城市和建筑。当前我国政府已多次颁布保护耕地,励行减少浪费非农业用地等一系列政策法令。地球只有一个,各国的国土又基本界定,建筑总不能长期与“民以食为天”争地啊!必须寻求开拓新的建筑空间。
3.1 建筑往空间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4小龙经济腾飞,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创奇绩,经济增长率达两位数,90年代以中国为核心,已形成世界亚太经济高度发展的地区。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亚洲目前建造的高层建筑与美国80年代建造的高层建筑一样多,这说明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人口的增加,为了开拓建筑空间,像树长高一样一个劲儿往上长,建高层建筑已离开了起跑线,开始往空间发展。俗语说物极必反,如果建筑高度无节制,热衷于搞超高层建筑,这将违背“人·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必将带来地基沉陷、地震难防、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百病滋生的隐患。为此,这里所指的建筑往空间发展,应以科学依据,要从恰当的高度和密度,结合人的心理、生理、卫生、生活、工作、交通的要求作出科学定量的分析,以人为本和自然生态平衡为宗旨来开发空间。
3.2 建筑往海洋发展。地球陆地面积只占地球表面的1/3,而2/3的面积是水域,按目前世界人口发展的速度,人类的生活空间将无立足之地,这不是危言耸听,必须未雨筹谋,无疑海洋是建筑延伸开发必争之地。建筑往海洋发展,可以有:移山填海,围海造地:架设人工岛。例如日本贺顺港用钛金建造了生活区、工厂区供12万人生活工作的海上人工岛。此法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水中潜置式。当今多限于科学研究、防空、旅游及文化娱乐业,造价昂贵。以上可以看出,现在已经向海洋要地迈开了第一步。21世纪将是沿海各国向海洋争地的年代。
3.3 建筑往地下发展。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人类来自大自然,有返璞归真的本能,也开始向地下发展。人类原始社会穴居洞穴,是为了生存,抵御自然各种因素的侵扰,例如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窑洞,它冬天温度10℃左右,而夏天温度是20℃上下,真可谓冬温夏凉,不需要能源,清洁舒适的天然空调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存。近年日本、美国、法国的建筑师参观了窑洞民居回国后“克隆”建自己的别墅。现今人类进入21世纪,建筑往地下发展也是为了生存,而且生存质量更高、更好、更完善,目的只有一个即“人·建筑·环境”可持续优化发展。21世纪人口爆炸,陆地拥挤,为了不使建筑与“民以食为天”争地,开发空间绿地,减少外界温度、烟尘、声音、细菌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而增加能源的消耗,如无菌、恒温、恒湿、防尘的室内空间,建筑往地下发展可以说是一个良策。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为加速经济发展,满足建筑用地,特别是在寸土寸金地域区内都普遍建造地下广场、地下商城、地下娱乐中心,为了避免侵占耕地和区域间联系交通方便安全迅速而繁荣经济,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工厂综合体也越来越多地建造,更深层次向地下索取生存空间。日本的东京、大板、美国纽约,法国巴黎、瑞典,我国上海、沈阳、广州等都建有地下广场、商场、办公、娱乐等建筑。地下铁道发展正是方兴未艾,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陆续兴建,可以预测21世纪是开发地下建筑的黄金时代。
4 仿生建筑是21世纪建筑创作的生力军
人类乃万物之灵,为了生存,人类建造了各种各样的建筑;但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无论建筑如何复杂精巧,几乎都能在大自然生物中找到自己对应的影子,在建筑设计时,无不有意从大自然吸取营养和模仿,我们称其为仿生建筑,其含义是将生物界某些外部形式,内部结构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繁衍的特殊规律及美学形态的法则应用到建筑创作中去,它内容丰富,潜力无穷,形象多彩,妙趣横生。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生产发展较少依靠于自然资源,而是越来越多依靠知识才库;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有千丝万联的建筑,必将迎来新的挑战,随之而来设计观念更新,人类生存环境优化,建筑空间的开发,能源多元化与节制再生,以及对建筑材料新的要求,必将是建筑界同仁所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