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作用,其富国观、自然观、人性观、政治观、裕民观等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富有价值。深刻研究荀子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可以提供多维度的思想借鉴与思路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荀子思想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能够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研究荀子思想在鄉村振兴中的价值,有助于丰富对荀子思想的研究,拓展其乡村振兴的研究视角,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荀子思想与乡村振兴概述
作为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颇具影响,对实现乡村振兴富有启示价值。
(一)荀子思想概述
荀子,战国晚期赵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思想集先秦时代百家思想之大成,对中国历史颇具影响,被尊为“后圣”。立身儒学的荀子,批判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富国裕民”经济观、“天人相分”自然观、“化性起伪”道德观、“所积而致”成圣观、“礼仪之治”历史观等。荀子继承儒家亲民爱民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误农时、强本节用,反对横征暴敛与奢侈浪费,实现“上下俱富”。他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人道”学说,认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强调自然界和人类各有其规律和职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实现人定胜天。荀子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主张性恶论,认为善是后天教化的产物,由此而特别重视“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作用和“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使“涂之人可以为禹”。他提出“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主张社会分工;在国家治理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思想和厚今薄古的“法后王”学说,开启后世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
(二)乡村振兴概述
乡村能否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党的二十大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个方面,能够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目标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现乡村振兴,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包括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等七条“之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制定了许多有力措施,各地也积极探索、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样板,取得了丰富经验和阶段性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基础。
荀子思想与乡村振兴的契合
作为战国后期集百家思想之大成者,荀子十分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富国裕民思想,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治国方略。其中的富国观、自然观、人性观、政治观、裕民观等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富有启发意义,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一)荀子富国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契合
发展经济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荀子提出重农、兴商、分工等“强本节用”思想。他认为应注重发展生产,正确把握生产时机,强调“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重视工商业价值,要求“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主张社会分工,“农夫”“工匠”“商贾”等各安其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荀子富国观与乡村产业振兴是契合的,对于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主阵地,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根植农业农村、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促进三产融合不断提质扩容,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二)荀子自然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契合
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是荀子自然观的显著特点。他用“天行有常”指出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又用“节用御欲”“与天地参”“顺天应时”“以时禁发”要求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用“天人之分”指出自然与人为的不同,破除天道迷信崇拜,进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观点,肯定了人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荀子的自然观与乡村生态文明是契合的,只有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3]
(三)荀子人性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契合
荀子认为人性“本始材朴”,既有向善的可能性,也有向恶的可能性,而现实容易导致“人性趋于恶”。由此,荀子特别强调“化性起伪”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不可以已”的教化学习实现“文以化人”“人文化成”,从而“所积而致圣人”;同时,他还主张通过“虚壹而静”洞察事物本质,“善假于物”提高科技水平。荀子人性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契合的,为乡村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受市场经济和封建、愚昧思想残余影响,乡村思想道德出现了一定的滑坡。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4]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荀子政治观与乡村治理体制的契合
荀子继承儒家仁义、礼治思想,同时又吸取法家法治思想,提出“隆礼重法”政治观,强调“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一方面,要用礼治教导民众讲道德,用德治提高百姓道德水平、调节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要用法律惩治不法行为,达到“刑以防其奸”的效果。只有“礼法并施”,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观与乡村治理是契合的,“礼法并重”对于构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重要启示作用。只有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发挥好法治的强制作用和德治的“润滑剂”作用,才能保证乡村自治,促进治理有效,“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5]
(五)荀子裕民观与乡村生活富裕的契合
“王者富民”是荀子经济思想的基础,他认为“富国”和“富民”是统一的,提出了“上下俱富”观点,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要求节用裕民、开源节流、轻徭薄赋。首先要制定好富民政策,注重可持续发展,“裕民以政,善藏其余”而“使民殷富”;其次要通过开源节流增加百姓财富、减少浪费;最后要轻税薄敛,通过轻税、平征、省敛、相征等减轻民众负担。荀子裕民观与乡村生活富裕是契合的,这些思想以提高人民幸福感为出发点,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对于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决防止两极分化”[6]都具有多重启发价值。
荀子思想促进乡村振兴的借鉴
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7]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积极借鉴荀子思想,按照以“产”为本促进产业兴旺,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加强德治与教育促进乡风文明和人才培养,通过礼法结合推进乡村治理,强化节用裕民增进人民群众生活富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8]
(一)借鉴荀子富国观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决定其成败。荀子提出的“足国之道”对其很有启发意义,他的富国观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经济思想,以产业振兴实现国家富强。建设产业兴旺的富裕乡村,一要坚持“以农为本”,提高农业地位。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强本”让农业有奔头。二要加强“重农兴商”,推进三产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三要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善假于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夯实农业生产能力。
(二)借鉴荀子自然观助推乡村生态宜居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荀子要求“节用御欲”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自然观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要遵循“天行有常”,维护生态平衡。深刻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二要健全“王者之法”,优化乡村环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定乡村绿色发展机制与路径,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经济发展态势。三要加强环保宣传,提升环保意识。广泛宣传新生态自然观,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全民共识,引导人民重视环境、爱护环境。
(三)借鉴荀子人性观加强乡村乡风文明
立德树人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为人性改造提供了理論指导,其人性观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文化思想,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民风淳朴的文明乡村,一要加强道德教育,化解“人之性恶”。实施乡村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人性向善。二要强化以德治理,破除封建迷信陋习。把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加强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和传统陋习。三要促进“礼以养欲”,丰富文化生活。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积极向上的群众娱乐活动,培养“以义制利”的高尚情操。
(四)借鉴荀子政治观推进乡村治理高效
推进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荀子提出的“隆礼重法”思想对“三治”结合的治理方式有积极启示,其政治观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法治思想,促进良法善治。建设治理高效的法治乡村,一要坚持“礼法并施”,促进乡村善治。健全以德治理与依法治理相辅相成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二要效仿学宫经验,构建协商机制。积极发展乡村民主,搭建民主协商平台、健全民主协商制度,拓宽农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三要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尚贤使能”。加强对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持续整顿,坚持任人为贤、量才使用的原则,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五)借鉴荀子裕民观增进乡村生活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指导。荀子“裕民以政”思想阐明了富民的基本方略,其裕民观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生活富裕的富足乡村,一要完善政策体系,实现“上下俱富”。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农民普遍富裕的乡村社会。二要坚持“开源节流”,反对奢侈浪费。开发资源、节约开支是实现富裕的两大法宝,特别是在富裕后更要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三要坚持“轻税薄敛”,实现藏富于民。乡村产业普遍规模小、成本高、赢利能力差,农民普遍不够富裕,要尽力减轻各种负担,实现农民富裕。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求是》,2017(21)。
[2][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求是》,2022(21)。
[3][4][5][7]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9-47页。
[8]***:《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载《求是》,2019(11)。
作者简介
邱君帝 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