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婉 王亚萍 陈惠妍
为进一步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教育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指出,要进一步挖掘高校校史校情中特有的光荣传统、优秀事迹和先进文化内涵。高校的建校历史、校训校歌、办学历程、校友文化等校本文化具有天然的家国情怀基因,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诸多契合点,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文章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结合学校、学科特色,通过打造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故事库,将校本文化融入十大育人体系,紧跟新时代思政教育规律发挥校本文化育人优势,探析校本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意和实践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工作立德为先。《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古至今,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2023年教育部提出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其中指出要“进一步挖掘高校校史校情中特有的光荣传统、优秀事迹和先进文化内涵,把场馆育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3]***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4]高校校本文化在历史积淀中孕育产生,既蕴藏着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蕴,又有与生俱来的生动性、实践性和感染力,对推进新时代青年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有着天然的优势。本文从挖掘高校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时代内涵和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意入手,探析优秀校本文化“沉浸式”思想引领的工作路径,为新时代高校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格局提供积极探索。
高校校本文化的家国情怀基因
高校作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在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探索实践中践行着“国之大者”,形成了独特的校本文化。当前对校本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校训、校歌等校本文化显性元素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促进、[5][6]将校本文化融入美育实践、[7][8]以校史馆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9]等方面,对校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基因及其所体现的时代价值和担当精神没有系统的提炼。本文以高校历史沿革为主线,从建校历史、校训校徽、办学历程、校友文化四个方面,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梳理高校奋斗故事里的家国情怀基因,厘清校本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使命。
1、建校历史承载为国为民情怀
高校校本文化的起源要追溯到它的建校历史,也就是学校的创办动机、创办原因以及自创办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发展脉络。[10]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虽然高校的建校渊源各异、校史长短不同,但每一所高校的办学初衷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社会现实问题,提升国家或地方某些领域的综合实力,所以高校创建之初就自带为国为民的基因。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1936年的中国经济落后、药品稀缺,大都依赖进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国立药学专科学校诞生了。[11]“兴药为民,荣校报国”的建校历史是药大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2、校训校歌诠释高校家国情怀
校训校歌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是高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认知和行动指南,鼓舞和激励一代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首任校长将“古剂改良、新药求精,保健民族任重”的家国情怀写进了校歌《建树万世之功》中,“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和“爱国爱校,勤奋学习,为了人类的健康与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药学生誓词”体现了药学工作者“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使命。高校用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展示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办学历程彰显高校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家国情怀重要的行动体现。高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在或长或短的办学历史中为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国防安全等建设发展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校克服西迁办学、物资稀缺的困难,努力缓解抗战时期药品的紧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学校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支援抗美援朝、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药学教育的专业体系。[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立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新药研发服务平台,开展定点扶贫帮扶,扶贫产业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十大典型项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勇挑重担,成功筛选出多个抗新型冠状病毒潜在活性分子和有效药物。在与祖国齐发展的历程中,高校早已把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镌刻在行动里,在不断精研学术的实践里努力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4、校友文化赓续高校家国情怀
校友文化是高校校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精神在社会中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校家国情怀基因传承延续的重要方式。每一年毕业季都有一批新鲜力量加入校友大军,成为校友文化新的传播者;每一年的拼搏历程中都有一些优秀校友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中国药科大学的校友们积极投身医药研发、生产、监管、服务一线,用自己的专业与汗水践行和传承中国药大人“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的责任与担当。高校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奋斗故事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鲜活案例。
高校校本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
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意
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读懂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從中深刻理解国家面临的时代难题和世界的发展方向。高校是国家和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亲历者和建设者,高校校本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既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又有独特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对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有重要的价值蕴意。
1、不忘来时路,循高校发展历程育爱国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高校立足国情,勇挑重担,国家发展需要什么,高校就研究什么,国家建设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的建设发展,从“211工程”“985工程”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先后制定了一些列重大战略决策支持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高校的发展历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新时代近十年来高校的快速发展,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让更多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全民的整体素质,更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生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因此,以高校发展历程校本教育为契合点,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以史为鉴,更好的感受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培育爱国之情。
2、走好脚下路,引鲜活校本故事立强国志
奋斗故事传递实干精神。***总书记教导青年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落地生根都离不开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实践的重要载体。
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乏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国之所系、吾之所向”的新时代青年榜样,他们把浓浓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奋斗建功的实际行动,主动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这些故事不仅体现出实干精神,反映着不同高校特有的奋斗内涵,而且与高校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学习生活、生涯发展紧密相关,与新时代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以鲜活的校本故事为切入口,有利于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让高校的人才培养接地气,引导新时代青年知行合一,小我融入大我,增强“四个意识”,砥砺强国之志。
3、坚定未来路,应时代发展机遇明报国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高校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托,同样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所在学科国家发展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教育培养中遇到的新困难、社会服务中发现的新情况,自立自信、守正创新,以系统观念的思维、胸怀天下的气魄找寻解困之钥、育人之道。因此,从高校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入手,可以帮助大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新阶段、新机遇、新问题,从而明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应该重点努力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以更充分的准备、更系统的规划,实践报国之行。
新时代以校本文化为载体开展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遵循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找准发力点、找好结合点、找到切入点。
1、因事而化,以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故事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
校本故事让宏大叙事變得真实可感。高校可以挖掘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面对生活、学习、科研、实践等不同困难时,学校师生、广大校友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故事,比如在战争年代的高校如何坚持办学,在新冠疫情疫情防控中高校如何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在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师生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振兴中青年学子以哪些方式投身实践。中国药科大学的原创话剧作品《漫漫西迁路》《点亮一盏灯》分别讲述了学校西迁办学的建校奋斗史和校友徐国钧院士不顾自身病痛为国家生药显微鉴定事业鞠躬尽瘁的感人故事。
讲好校本故事,建设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故事库,将高校在祖国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事迹和人物故事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可以将家国情怀实践具象化,能够为大学生践行家国情怀、找准践行方式和方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小我与大我、学校与行业、行业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的感受,让爱国爱家的种子生根发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处做起,培养奋斗精神,促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因时而进,校本文化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需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契机,引发情感共鸣。校本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找准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14]的有效结合点。比如将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故事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高校发展实践中的重要选择与决定,帮助学生形象地认知家国情怀的内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的开设背景、重要意义以及在学科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故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升华理想信念,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育人与育才统一。再比如将大先生们的优秀心理品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药科大学徐国钧院士克服摘除患癌左眼的病痛,始终坚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这个故事一直激励学子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接受挑战。将校本文化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可以更好的实现润物无声。
3、因势而新,育人路径紧跟新时代育人特点提升教育实效性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育人方式。以校本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偏爱方式,因势而新,统筹兼顾线上和线下的教育方式。线上教育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网络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制作生动的主题校本化思政短视频、各类线上精品课程和主题科普作品。通过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渠道加强传播引导,提升育人覆盖面,比如中国药科大学推出“药大这十年”系列主题推送,以学校发展之路娓娓讲述新时代十年医药行业的发展变化,受到师生一致好评。线下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比如在文艺演出、实验技能比赛等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主题,中国药科大学连续举办十一届“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融入“初心使命”主题,颁奖晚会上获奖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教育初心和时代使命,在活泼轻松氛围中润物耕心。连续开展六届的“皿上添花”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庆祝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等主题作为创作元素,以菌作画,用微生物作为“星星之火”点燃学生们心中的爱国情怀,以党员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向同学们传递严谨缜密的科学精神。形式新颖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校本文化特色实践的育人优势,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让爱国精神热起来。
参考文献
[1][12]《***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8-05-03(02)。
[2][1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先锋》,2022(10):12-38页。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申报说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s://sizhengwang.cn/a/gsgg/230920/1622632.shtml,2023-09-20。
[4]《***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2022-04-25。
[5]祖国华、陈明宏:《谈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等校本文化元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载《现代教育科学》,2009(02):122-125頁。
[6]倪筱荣:《“校本文化资源”概念辨析及其开发利用》,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80-82页。
[7]张曦、崔姗姗:《以校本文化为载体的高校“以美养德”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25):9-12页。
[8]赵贵清:《“双一流”视域下校本文化育人价值及其创生路径》,载《教育探索》,2019(06):79-82页。
[9]仲英涛:《高校校史馆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研究》,载《兰台内外》,2020(04):79-80页。
[10]孙稼麟:《追问校本文化之“本”》,载《上海教育》,2004(13):25页。
[11]王儒年:《中国药科大学校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25-88页。
[1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05。
作者简介
杨 婉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亚萍 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陈惠妍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