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部地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路径研究

时间:2024-04-24

徐夏帆 张瑜洁 黄威桢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及现状,探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三全育人之间的必要联系,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三全育人为抓手,从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利用优势资源等方面着手,全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为西部地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提出可行路径。

***总书记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该论述解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明确了方向。对西部民族地区,***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2]

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于青年,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还作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教育阵地,需要从夯实理想根基、构建协同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利用优势资源等方面着手,担当起新时代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

1、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等院校应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将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办学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师范类高校要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师教育办学优势特点,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把握主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思想,引领青年学生深入学习思考,做到知行合一。

2、培育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也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当代中国青年是社会中最具有生气、最活泼的群体,他们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人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大学期间是个人生涯中建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师范类青年学生今后还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西部民族教师还将引导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中,民族地区师范类高等院校更要在培养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为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信念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后备力量。

3、培育时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结果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提出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灌输性与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八個相统一”,多角度、各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明确方向。

思政教育作为各个高校青年学生的必修环节,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使青年学生进一步认识世情、党情和国情,引导他们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和处理矛盾,使理论入心入脑。同时,根据个人的成长规律,大学阶段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目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要着重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思政教师队伍,在授课过程中不只通过“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还要与当前国际环境、国内社会紧密联系,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们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政治理论的授课形式,善于运用新媒体、课堂在线互动等工具,将传统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参与式,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采取音乐、视频等多样化的载体,与时俱进,发挥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

时代新人群体中西部学生的现状实证分析

1、学生思想理论体系不成熟,易受西方各类文化思潮影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极大优于父母辈的环境,乐于接受并能较快接纳新鲜事物,能通过网络渠道迅速获得各类信息。我国在2020年底,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5%,[5]可推测高校学生网民覆盖面更广。面对如此开放多元的社会及网络环境,青年学生易受到市场经济“金钱至上”“消费主义”等负面诱导、“躺平”“佛系”等消极心态和“普世价值”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西部民族地区还会受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影响,甚至境外敌对势力恶意挑起的民族地区问题,对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必然会产生冲击,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稳定以及国家安全。[6]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读学生总数规模为4430万人,[5]对于这一庞大基数及时代特点,因为青少年学生科学思想理论体系不成熟,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时,不可避免地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困惑,若不进行积极引导,将会对青少年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使西部学生享受教育资源受限

经济关系是影响各类社会关系的关键因素,也决定民族协调发展走向。[7]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东、西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提高趋势,1978年至2019年期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727亿元提高到511161亿元;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721亿元提高到205185亿元。[8]同时在教育方面,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5]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从基准数值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教育投入远低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高等学校教育投入经费也与该趋势一致,从而影响西部地区教育相关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和人才培养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此以往,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必然产生一定差距,使得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受到限制。

3、区位地理环境限制,协同育人工作平台机制较为薄弱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幅员辽阔的西北、烟雨山水的西南和高海拔严寒的高原,同时地区地域性所造成的相对封闭,存在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分散和流出数多等特点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从地理面积、人口分布角度分析,东部地区占全国面积的14%,而人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3%;中部六省人口3.6亿,为全国总人口的28%,但人才数量不及东部地区的60%;西部地区人才数量不及东部地区的50%,500强企业同样呈现该趋势。[9]人才情况、企业数量是构建本地区社会和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因素,另外西部地区高校在打破资源限制方面方法不足,校内外协同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教育环节的机会受到一定影响,不易通过共建共享的形式集中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路径策略

1、抓好党团组织阵地建设,讲好思政关键课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有高质量、高素质的特点,而党团组织是青年学生聚集的重要政治平台,党团属活动阵地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阵地建设更为重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党建带团建是由共产党和共青团历史政治关系所形成,而且经过历史实践验证,是高校党团建设的一条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高校在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实际过程中,存在例如党团员学生发展不积极、党团身份认同度不高、组织影响力下降、活动号召力不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在思想、组织、队伍、作风和阵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建构好高校党团阵地建设工作的模式,充分把握好党团学生支部建设,发挥指引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系统地讲好讲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结合师范院校特点,可以通过运用师生同讲一门思政课、青年马克思主义宣讲团、思政课堂小比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师范类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感和认同度;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用科学理论培养时代新人,结合思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注重民族地区特色特点,引导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加强政策资金投入,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在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西部地区高校应争取政策倾斜及资金支持,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促进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高校应当从顶层设计中研究制定培训培养制度,建立健全新入职思政教师培训、日常工作和骨干提升培养体系,对于辅导员发展可参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内容,定期对辅导员进行思政基础知识、国际时事变化、管理教育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职业生涯規划、就业指导和学生事务处理等多方面培训。校院两级都要创造条件组织工作人员加入到假期社会实践、观摩调研、学习深造、跟班挂职等提升项目当中,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增强工作实效性,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从而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水平,最终助力时代新人的培养过程。

3、运用西部革命老区及乡村振兴资源,为时代新人注入新动能

西部地区有大量的红色资源和乡村振兴示范点,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讲好西部地区的中国故事,既要有通过必修课堂教育、主题鲜明活动等显性教育,使青年学生在直接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也要有通过日常工作等间接内隐的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学习。前者内容更为系统、组织过程严密,后者润物于无声、教化于无形,但二者目标一致,形式互补。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好本地区校内外红色资源,持续深耕红色教育,在战役纪念园和烈士纪念碑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现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成立乡村振兴社、红色社团等,鼓励广大同学积极参与进来,组建师生宣讲团,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筑牢初心使命;充分运用好本校红色文化,讲好学校革命教师、扶贫教师等优秀教师与西部地区和学校的故事,传承好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红色基因。通过组织师生参加红色展览、脱贫展览,创作以学校历史发展为主线的原创红色校史剧,组织丰富多样的党日团日活动,讲好共产党人以及历史校友追寻理想信念、延续红色传统、扎根祖国大地的故事,上好精彩生动的红色党史、校史教育、建设西部的思政课程。

4、落实新时代“三全育人”方案,三维搭建协同育人新平台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工作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院和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培育“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特色示范学院,持续加快网络思政社区建设,加强管理建设,按规定的师生比配足思政理论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专任教师,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把握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0]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紧密围绕“大思政+全布局”的建设理念,组建“党政领导+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思政队伍,“专任教师+实验老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全员联动的教育局面,形成党政协同推进的育人工作机制。邀请校院领导走进思政讲堂授课,讲好开学思政第一课,组建完成“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队伍,选配好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学生支部书记,把学生工作队伍作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生力军。在日常学习中,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讲座、消防演练等关键安全活动,筑牢安全防线;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团辅、心理测评等,关注学生心理和成长;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奖励激励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业,建立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从制度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抓好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坚持把育人工作覆盖到学生开学至毕业,甚至就业前期的全过程。借助新生入学教育契机,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循序渐进引导同学们将小我的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大我发展之中。开展“学风建设”“文明建设”等系列校园活动,让导师指引、朋辈引领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关注、关心、关爱重点学生群体;重点把握考试周、就业季等关键节点,将升学、就业等工作落到实处,做好“一人一策”跟踪式就业服务。以修订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为契机,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加强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利用好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平台,全力打造“校企合作”“课堂内外”等贯穿教育教学全方位育人平台。加强校内校外联动,深化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举办学术论坛,邀请行业精英共同研讨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充分引入校友资源,共同助力育人工作。加强课内课外协同,围绕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文体艺术等内容,实现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和无缝衔接。加强党建带团建推进共青团规范化建设,将思政工作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加强线上线下结合,把思政工作延伸到网络空间,全面构建网络育人阵地,发挥好线上“云平台”正向引领作用,加强网络阵地思想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引导。

结 语

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在目前“两个一百年”重要交汇的时间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把握时代节奏,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好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红色江山不褪色,使党和国家事业有可靠且充足的后备力量。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培育时代新人在区域经济发展、地区民生稳定、少数民族团结等方面更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西部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仅要注重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要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确保西部广大学生可以自觉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在接下来的人生奋斗进程中为西部建设、为祖国繁荣、为中华振兴乃至全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新华社,2021。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05-05(2)。

[4]***:《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03-1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载《人民日报》,2022-04-22(10)。

[6]贺新宇:《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7]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张忠杰,李真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动态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载《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1(5),11-20页。

[9]廖建桥,黄书毅,刘智强:《中国区域人才集聚合理性及其评价——中美500强企业地区分布的对比视角》,载《经济管理》,2007(19):76-81頁。

[10]***:《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载《人民日报》,2018-09-11(1)。

作者简介

徐夏帆 任职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张瑜洁 任职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黄威桢 任职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