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西安都市圈规划》的批复,标志着西安都市圈建设进入快车道。建设西安都市圈,既要對标国内外发达都市圈,同时也要围绕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能级和都市圈现代化进行科学谋划。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处理中,要尽可能避免“虹吸效应”过大对周边地区造成的发展困难,要努力把非核心功能特别是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周边地区疏解,推进形成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合理分工和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的提出,西咸新区国家级新区的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以及西咸新区交由西安市全面代管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进,西安都市圈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但和东部发达地区都市圈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不足,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结构协同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明显短板。《西安都市圈规划》的批复,标志着西安都市圈建设进入快车道,对于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增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魅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都市圈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西安都市圈范围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生产总值1.3万亿元,常住人口1802万(2020年底)。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近年来,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为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出了:坚持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但由于各都市圈区位条件不同,发展阶段差异以及在全国区域发展中承担的职责功能不同,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既要合理确定都市圈的边界范围,也要统筹考虑都市圈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对标国内外发达都市圈,同时也要围绕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能级和都市圈现代化进行科学谋划。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处理中,要尽可能避免“虹吸效应”过大对周边地区造成的发展困难,要努力把非核心功能特别是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周边地区疏解。推进形成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合理分工和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西安都市圈规划》按照“坚持统筹规划,一体布局;坚持创新引领,开放支撑;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坚持绿色发展,集约高效;坚持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等五大发展原则,提出2025年发展目标:西安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圈内城镇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市间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2035年远景目标: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发展品质、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文化竞争力迈上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规划》提出的八大重点建设任务: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推进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综合性现代交通网络,协同打造数字智慧都市圈,提升现代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为抓手,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三是产业分工协同协作方面:统筹产业布局,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四是扩大改革开放方面: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一体化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塑造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五是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突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健全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六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政策协同,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健全城市安全防控体系。七是文化传承发展,统筹都市圈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发展示范区。八是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优化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
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突出西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核心区引领、轴线带动、外围组团支撑的网络化、多层次空间发展格局,《西安都市圈规划》提出要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核是指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其主要功能是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中心城市的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省市级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同时加强金融商务、数字经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植入。围绕“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建设,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体系,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促进总部经济、国际消费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西安核心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进程,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政、能源、信息对接联网,推进都市圈核心区率先实现同城化。
两轴是指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交通大通道和西延高速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这两条发展轴是都市圈内的两条主要产业聚集群带和城镇带,构成了都市圈人口经济分布的主要形态,是都市圈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要创新跨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鼓励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走出去”,创新“一区多园” “飞地经济”等发展模式,共建共享产业发展、项目招商等平台资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多组团主要有:富平阎良组团、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临渭华州组团、耀州组团、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乾县礼泉组团。主要着眼于都市圈整体性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培育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点,推动形成格局特色、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联动发展格局。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西安都市圈规划》提出,共建现代综合性交通网络。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的都市圈外引内联轨道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完善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骨干网络。优化提升都市圈公路网,加快形成“三环十二辐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统筹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立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多层次交通体系,建立高效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协同打造数字智慧都市圈,加强以5G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
打造活力宜居的幸福都市圈
西安是一座具有创新基因、创新资源、创新优势、创新潜力的城市,正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实施的叠加期。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承担着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国家中心城市“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西安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西安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共享美好生活的宜居幸福西安等六大奋斗目标。加快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延续中华文明和历史文脉,让西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全面塑造高質量发展新优势。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实效,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老百姓的日子更殷实、更美好、更幸福。
作者简介
裴成荣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