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多维路径探索

时间:2024-04-24

“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并影响着陕西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工作,高校需要巩固并坚守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需要搭建并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需要加强对教育主客体网络素养的培养。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交融与争锋的主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相对激烈的阵地。2015年5月23日,***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可见,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互联网+”时代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加强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并服务地方意识形态宣传,笔者以陕西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和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85份,回收率为94.3%。问卷设计针对性较强,调查结果基本能够科学地反映出不同学校、各个层次大学生的观点。限于文章的篇幅,笔者只对问卷反映的主要内容和具有普遍性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以列表形式予以展示。

(一)“互联网+”时代陕西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认同存在模糊性

在对“您认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应包含哪些内容?”的调查中,80%以上的学生认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应包含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弘扬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加强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是有一定认知的。但在对“您了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吗?”问题的调查中。只有25.6%的学生表示较为熟悉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54.4%的学生了解一部分内容,而20%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偏低,这与大学生所担负的时代重任的角色严重不符。

2、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存在浅表性

在对如何看待网络上一些大肆宣扬负面信息,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查中,84.7%的学生能够鉴别这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意攻击,应坚决抵制,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情感上是认同的,值得充分肯定。但也有6.8%的学生表示没有侵犯个人利益,从不关注。甚至有8.5%的学生认为这是源于文化的多元性,表示支持。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扎根不深,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落到实处。

3、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存在异化现象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身行为可能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有着明确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认同。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科学、明确的价值判断。在“您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发布信息时,会考虑它的传播价值或传播影响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50.6%的学生表示会慎重考虑,38.4%的学生表示会部分考虑,10.5%的同学只是稍加考虑,甚至还有0.5%的同学从不考虑。说明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引导,使学生明确关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

(二)互联网时代陕西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陕西部分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出生年代的原因,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全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很难适应和掌握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起来往往力不从心。这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學生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工作者也是全新的考验。

2、意识形态教育的大格局尚未形成

在对高校专业课教师意识形态教育责任状况的调查中显示,7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能够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在课程教学中主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但也有少数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自身无关。甚至有极少数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言论。说明意识形态教育的大格局并未形成,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三)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的影响

1、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极大繁荣与极度失序并存。一方面,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各个国家在积极寻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向世界推广本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加剧了互联网社会中信息、观念、价值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管理体制向现代性全面转型的过程中,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现实层面表达渠道的不畅通与互联网世界发表言论的低门槛形成了鲜明对比,互联网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社会消极情绪的扩音器,加剧了互联网表达的负面性。

2、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内部环境有待改善

在对陕西部分高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设备是否满足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的调研中,只有69.9%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满足需要,27.8%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的网络技术设备一般,不能完全满足。在对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调研中,31.6%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领导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足,44.9%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路径

面对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给陕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平台,才能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1]

(一)坚守并巩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思政”的教育模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使教育内容入情入心,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意识形态教育的协同效应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应对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使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需要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向同行、协同创新,以网络信息平台为载体,构建合作机制,共同打造意识形态育人格局。

(二)搭建并利用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

1、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影响力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扩大教育影响力,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好系统的网络教育资源库。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微化处理,建设整体性、系统性的资源库,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推送文字、图片、视频等可读性较强的拓展资源,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理论认知和价值取向。其次,教师要通过微博、微信、QQ等通讯平台,建立便于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群组织,及时关注并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充分利用“微”媒介,诸如微电影、微小说、微视频等碎片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建设“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空间。

2、发挥大数据作用,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

在“互联网+”时代,可谓一切皆可数据化,数据已成为各个行业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首先,高校要深入挖掘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数据。通过数据,折射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状况,也反映出大学生的行为需求、可接受的教育宣传方式等。教育工作者根据教育中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观测点和量化处理程序,在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分析、预测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加强教育主客体的网络素养

1、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

首先,培养教师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现代信息技术已逐渐渗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教育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主动占领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其次,培养教师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使教师熟悉并掌握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开展高校间的学术研讨会、总结交流会,鼓励教师在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并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达到知识的共享、共生和共用。再次,培养教师学习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高校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交流和讨论时,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具有网络法制观念。要保持一定的戒备心理,坚决预防并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借助各种学习交流、研讨,进行反意识形态的破坏活动。

2、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

第一,高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理论,坚定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仰,引导学生在应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能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思潮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险恶言行。第二,要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道德素养,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不能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而降低自身的道德标准。第三,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加强网络自律,培养网络法律素养。例如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向学生普及网络法制知识,也可以通过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结语

互联网时代,要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工作,需要巩固并坚守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需要搭建并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需要加强对教育主客体网络素养的培养。同时,意识形态工作又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同高校携手建立联动机制,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全面推进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

注  释

[1]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10.

[2]韩清波,张佳雨,贾媛媛.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调查与优化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7.

[3]熊耀林,禹旭才.自媒体语境下湖南省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6-168.

[4]魏连栋.新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83-85.

[5]王子月.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工作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46-47.

[6]范文文.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9(4):102-103.

作者简介

海莉花 西安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