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时间:2024-04-24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社会文化”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召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研究员主持论坛。来自北京、河北、西藏、内蒙古、天津等10余家省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文化旅游合作、城市交流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合作与城市交流

立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发展之主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张燕研究员提出,应着力于大区域合作,以关联性较高的寻根祭祖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中华之源的历史文化为基准,把文化资源转化为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丝路文旅快速发展。联合西北五省和中亚各国,创新发展跨国际性的文化旅游合作,包括非遗开发保护合作,丝路旅游精品共塑。打破原来多景点串联为线的产品模式,构建以一城为主体,四周辐射板块式的旅游圈。陕西要与重庆、成都形成错位发展,共建“西部城市群大三角”,与京津冀、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等旅游热点地区合作,发挥陕西丝绸之路起点的旅游集散地功能。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侯宗辉研究员表示,扶贫经验的交流与共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包括“三区三州”在内的“丝路文化经典线”将使甘肃丝绸之路旅游重焕生机。未来,甘肃应协同沿线省区尽快建立“三区三州”一体化旅游宣传服务新平台,加快“三区三州”文化旅游输出。同时重视低空飞行、房车自驾车出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创建甘肃旅游装备制造业品牌。

在“一带一路”包容共享的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逐渐成为跨国合作的纽带、区域交流的桥梁,开放、创新、合作成为城市交流的新常态。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马春梅副研究员指出,“一带一路”是促进城市交流的新鲜动力,可有效拓展城市交往空间及人文往来,包容共享的全球化有助于推动形成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格局。未来,创新与合作将成为 “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交流的主要路径。

共建 “一带一路”的风险与管控、

调节与协调机制建设

围绕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部分国家政局动荡不稳、经济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沿线国家文化差异性较大等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所所长刘波研究员在报告中探索性构建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评价框架体系。他提出,未来要尽快打造优质和品牌项目,形成示范效应;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企业“本土化”进程;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华商作用;发挥民营安保公司保障作用。

重庆社会科学院法学与社会研究所丁新正研究员围绕“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司法仲裁调解等协调机制”提出,国际间的司法、仲裁、调解等法律政策方面的合作协调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们应当、也需要适应这一趋势,积极务实地回应下一阶段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乃至中欧合作的大势。

“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北亚经济圈、

环渤海湾区等区域发展思路

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小多边合作、次区域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研究员在“環渤海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中,详细分析了环渤海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以及纽约、旧金山、东京等湾区的特色与差异,为下一阶段环渤海湾区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毕德利研究员则表示,“一带一路”是构建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保障。他在报告中以“中蒙俄经济走廊新通道”引出“中蒙俄经济圈”,用“一轴两翼”的特色城市格局和符合“中蒙俄经济圈”需要的交通网络,说明“海赤乔”次区域国际合作金三角,是“中蒙俄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并就此提出共建“东北亚经济圈”的政策建议。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恩兵研究员在发言中深入详实地分析了张库商道的繁荣兴盛,并提出政治稳定、政治互信是搭建商道的基础;社会需求是建设商道的动力源泉。这对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省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与策略

围绕各省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现状、困难及发展思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韩成福研究员认为,内蒙古自治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贸易总额增长、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等方面成就明显,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口岸落地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空间布局不合理,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未来要形成“陆丝”和“海丝”线上同时发力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落地经济的发展,激发边境旗县发展潜力。

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陈朴副研究员,围绕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缘政治格局,提出应加强与毗邻国家的合作交流,建立与南亚国家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国家发展合作;应通过继续推进中印边境划界问题,构建与印度北方邦合作的新渠道等方式,持续改善与印度的地缘关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