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刍议西部大开发与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时间:2024-04-2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新时代  新西部  新格局——纪念西部大开发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选登

陕西具有历史文化厚重、特色鲜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要素具备,文化产业发达、效果显现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拉动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推广文化文物场馆的文化体验活动、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和与时俱进地开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把陕西建设成为中外文化旅游标识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周年。西部大开发为陕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撑,也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对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

1999年,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从此,占中国陆地面积71%左右的西部地区开始驶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西部大开发事业的进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到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积极”到“深入”到“优先”,再到“新格局”,彰显了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性和坚定性。[1]2019年3月,***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出臺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陕西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1999年,陕西省GDP为1592.64亿元,2018年GDP达到24438.32亿元,规模扩大了14倍以上,目前成为仅次于四川、排名第二的西部强省。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二十年,是陕西旅游业辉煌发展的二十年。1999年,陕西省接待境外旅游者6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7亿美元;国内来陕游客达2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8亿元人民币;全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110.4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7.4%,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6.7%。[2]2018年,陕西省接待入境游客437.14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31.26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2588.1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788.75亿元,全年旅游总收入5994.6亿元。陕西正在成为重要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能够为群众带来幸福感获得感的现代服务业重要形式。

文化旅游是以人文历史资源为支撑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历史遗迹游、民俗艺术游、宗教文化游、建筑风情游等方面。西部地区人文资源丰富,在开发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向纵深推进,很大程度上为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非比寻常的机遇。

首先,西部大开发中以西部地区城市建设与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工程。而改善了的交通环境与服务设施,铁路、公路、民航、通讯网络的发展,为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例如,陕西“米字形”高铁网络纵横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大大方便了全国各地来陕旅游游客的交通往来。

其次,西部大开发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关键性工程。***总书记指出:“陕西生态环境建设,事关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开展了一系列大保护、大绿化行动,实现森林面积达13302.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0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7.29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88.91万亩,种草保留面积57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展良好,林业自然保护区达4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596万亩。可以预见,随着西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天蓝、水碧、地绿的美丽陕西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陕旅游。

再次,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作为重要条件。陕西教育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大力实施科技兴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和推广,打造硬科技之都,承办了各种国际性、区域性学术会议,吸引了全球各地科技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精英来陕学习考察,旅游观光。阎良航空城、曲江创客大街、3D打印小镇、杨凌农博园等科技文化基地以科技和教育领先的定位,本身也成为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项目。

总之,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随着陕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三个经济”, 文化旅游将日益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样板。

陕西是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陕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年2月,***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3]习总书记的嘱托既寄托了对陕西文化的殷切希望,也点明了陕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意义和实质。近年来,陕西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和打造“文化陕西”品牌为抓手,以建设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和“一带一路”旅游核心区为目标,相继出台了《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发展规划,下大力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但是从整体来看,陕西文化旅游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尴尬:虽然西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全省游客接待量连年上升,但旅游收入规模较小,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预期的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这个问题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今天,正体现出更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陕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陕西具备以下优势条件:

(一)历史文化厚重,特色鲜明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有蓝田猿人、半坡遗址、黄帝陵、炎帝陵、教稼台等远古时期历史,也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政权长达数千年的建都史,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延安为中心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伟大革命史。同时境内有西岳华山、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骊山、太白山等自然风光,壮美的祖国山河在此体现。在这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目前全省拥有A级景区423家,其中包括9家5A级景区,110家4A级景区。拥有旅游示范县33个,旅游名镇130个,旅游示范村231个,在全国具有文化旅游优势地位。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新亚欧大陆桥上的过境通道。陕西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是西北地区通往西南、华北、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公路方面,预计到2020年,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6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省际出口达到27个。航空方面,西安咸阳机场年吞吐量超过3000 万人次,2016 年民航局已批复三期扩建工程即东航站区的建设,预期2025 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00 万人次。铁路方面,2011 年投入使用的西安北站为国家特大型高铁站,其高速铁路已贯通郑州、北京、上海、兰州、成都等地,交通便捷程度的不断提升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旅游资源丰富,要素具备

陕西拥有作为农耕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拥有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等代表中国人文精神标识的盛世文化,拥有延安、照金、马栏等革命旧址和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红军过境西安等红色文化场馆,拥有大唐西市、回坊风情街等丝路文化,拥有太白山、华山、黄河、渭河、泾河等山水文化,拥有佛教六大祖庭、道教胜地楼观台、伊斯兰教清真大寺等宗教文化,拥有秦腔、皮影、剪纸、道情等民俗文化,拥有牛羊肉泡馍、凉皮、水晶饼、火晶柿子饼、香酥鸡、荞面饸饹等“中国名菜”“中华名小吃”“中华老字号”等风味美食文化。陕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集自然、人文、生态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资源齐全。

(四)文化产业发达,效果显现

据了解,2012年到2018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了12.5%,其中2017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911.1亿元,增速13.5%,GDP占比为4.16%,位居全国第6位。截至2018年底,陕西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市场主体93810个,规模以上企业1299个,营业收入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目前,我省拥有广播电视制作机构602家,电影产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四。[4]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显示,预计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年均增长15%以上,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建成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西部大开发中推动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西部大开发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紧紧地抓住机遇,推动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一)知识经济时代拉动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知识经济时代,蕴藏在人们心目中追求高层次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对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提升的渴望,才是真正驱动文化消费不断升级和增长的核心要素。为什么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却不能推出类似喜马拉雅这样的付费服务平台?为什么陕西坐拥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大批专家学者,却还没有成为文化自信教育和中外游学的标识地?这暴露出文化研究机构与公众的互动分享太少。目前已有少数社会机构利用互联网平台,面向具有较高文化消费能力和追求高品质文化体验的中产阶层提供收费不菲的历史文化游学项目。这种趋势正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将凝结为中高端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和即将采取的行动方式。在此背景下,建议开发以游学研学为主的西安文化旅游市场新业态,引导陕西高等教育领域、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并成为游学研学的主导力量,将文化遗产、文保单位和文化爱好者联结起来,满足群众越来越强烈的在旅行中收获学习成长的文化旅游消费意愿。

(二)推广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场馆的文化体验活动

目前,陕西备案博物馆达到314家,全省约每1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人均博物馆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共有文化馆119家、图书馆111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475个。[5]随着大众对文化教育的越发重视和免费开放政策的普遍实施,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文物机构已经成为西安文旅路线中不可缺少的去处。那么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这些机构,如何在文化消费时代大展身手呢?这就需要文化文物机构转变思路,从保管展陈转到社会教育,从有限展厅转到广阔天地,从韬光自守转到开拓合作,为公众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创新性的个性化文化体验。例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策划开展的“我是小八路”体验活动受到青少年欢迎,并获得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十佳”案例。“我是小八路”活动表面上看是教小朋友认识革命文物,體验部队生活,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后革命时代,人们对文化活动的期待已上升到对寓意的追求和对精神的探寻层面。那么,陕西文化文物机构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档期,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以组织团体定制、企业项目研习、青少年非遗体验、专业人士高端雅集等各种个性化形式,从高端层面进行拓展,提供给公众体验度好、互动性足、获得感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当然,这其中还要考虑机制体制因素。2015年国务院出台《博物馆条例》,明确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与文化创意等产业相结合。但是其他非营利文化事业单位如何参与和支持文化消费,为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也是我们亟需思考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

2018年,文创界的“扛把子”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突破了一万种,带来了年销售额超15亿元的巨大回报,也为中华文化找到可存续的方式。在陕西,“唐妞”“秦亲宝贝”“朕略萌”等本土文创产品也受到了游客的喜欢,成为伴手礼的清单首选。但是,就目前陕西文创产品的开发情况来看,要使这些文创产品走出旅游场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还要在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要深挖陕西文化内涵,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创产品。要对西安文化资源禀赋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当代审美趣味,设计开发体现盛世文化、历史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品类的创意内涵,突出独家创意和新奇有趣的特性。二是要找准市场需求,设计实用性更强、更有价值,也更好玩的产品,给消费者更丰富的使用体验。以陕西博物馆为例,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多、种类丰、品位高,在文博领域享有盛誉,可以邀请国内外专业设计团队为这些宝贝“量身定制”文创产品方案,使它们被群众喜欢、保护和传承,真正融入到大众的生活里。三是要突破常规思维,大胆开拓品牌跨界合作。据2019年《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跨界衍生品的规模已经是博物馆自营产品的3倍。陕西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走出去,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求合作发展,才能带来更为丰厚的市场回报。

(四)与时俱进地开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

陕西是我国最早开发文化旅游演艺的省份。早在1982年,陕西就向中外游客推出了《仿唐乐舞》,古典民族乐团现场伴奏,配以古语朗诵诗词歌赋,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极好地表达了“隋唐遗韵”的意境,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誉。作为全国所有城市中旅游演艺节目和台次最多的城市,陕西的省会城市西安更是在“2019文旅融合发展论坛”上,提出了打造“中国演艺之都”的城市发展战略新命题。陕西故事的“演艺”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在陕西市场上,拥有《长恨歌》《1212》《法门往事》《秦俑情》《驼铃传奇秀》《大唐女皇》《黑娃演绎》等口碑剧目。《长恨歌》更是被誉为中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惊世之作,为陕西乃至中国实景演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众对文化旅游演艺的需求,陕旅集团整合旗下十五台大型演艺项目,以文化惠民补贴的方式向民众推广“陕西旅游会员卡”。

除了通过补贴引导消费促进演艺行业发展的手段之外,今后如何将陕西文化旅游演艺继续做优做强?

一是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做到市场分层,并丰富产品供给。散客时代下,大型演艺项目动辄二三百元的演艺票价把大量游客挡在门外。要推动演艺社会化,就要在大型演艺项目之外,开发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并让这些项目走向市内商业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和近郊区县,使演艺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渐入寻常大众。

二是针对陕西演艺行业衍生市场待兴的问题,要支持条件成熟的旅游演艺项目向艺术教育、文创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休闲娱乐等行业创新发展。例如位居陕西旅游演艺第一排名的《长恨歌》,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标杆作用,对于这类精品剧目,就可以鼓励它们走出去进行国内甚至国际巡演,将故事内涵和人物形象做成动漫,开发上下游衍生产品,通过线下体验中心和线上旗舰店进行宣传售卖。而由此形成产业链,将是西安演艺品牌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强化演艺艺术表达。文化旅游演艺的消费者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更注重科技感、个性化和互动性,因此要通过开发和运用裸眼3D视觉、全息技术、人工智能、VR、AR、高清屏等技术手段,用高科技赋能文化旅游演艺的表现形式,增强游客们的体验沉浸感和获得感。

西部大开发使陕西文化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应当重视拉动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推广文化文物场馆的文化体验活动、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和与时俱进地开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把陕西建设成为中外文化旅游标识地。

参考文献

[1]张永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西部开发18年 幸福生活更期待[J].西部大开发,2017(10).

[2]杨向端.丰收的陕西旅游业[N].西安旅游报,2000-02-18(4).

[3]行向輝.凝魂聚力铸自信 文化陕西当自强 ——陕西扎实加强文化建设[N].陕西日报,2018-02-09.

[4] 柏桦.融合创新催生陕西文化产业累累硕果[N].陕西日报,2019-09-27.

[5] 赵争耀.陕西文物工作70年“成绩单”来了[N].三秦都市报,2019-09-05.

作者简介

王晓芸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文化学教研部讲师,新闻传播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与传播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