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藏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发展报告

时间:2024-04-24

徐伍达

西藏是全国“三区三州”中惟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数地区还处于深度贫困状态,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经过三年不懈努力,西藏累计实现55个贫困县(区)摘帽,4813个贫困村居退出,47.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5.2%降至6%以下。截至2018年底,全区还有19个深度贫困县、15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边远地区、高海拔地区、灾害频发多发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但是,只要坚持走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相衔接,普惠性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促进的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西藏问题到2020年就一定会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和要求,以***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标志,全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2016年以来,西藏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重大问题,围绕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和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创新机制、锐意出战,戮力同心、砥砺前行,着力减少贫困人口,着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面貌,走出了一条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相衔接,普惠性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促进的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脱贫攻坚路子。

在实践中奋进创新,在攻坚中创造佳绩

西藏在“十三五”时期头两年,脱贫攻坚捷报频传,连续两年在全国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省区之一,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6月23日,***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以后,西藏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首,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结合特殊区情制订了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深度贫困、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全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决定性进展。

(一)减贫目标基本完成

西藏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到2018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达到了16%以上,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量15万人(见图1)。减贫人口总量、贫困人口存量相当于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2%和25.5%。从图2可见,全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5.2%下降到2018年的6%以下,贫困发生率降低了19.2个百分点。2018年全区减贫速度大大快于之前的速度,也要比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减贫速度快。从表1可见,2016-2017年全区30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全区25个深度贫困县达到摘帽标准,已摘帽和达到摘帽标准的县(区)占全区74个县(区)总量的74.3%。其中,全区有4813个贫困村(居)退出,占村(居)总量的87.9%,有效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因此,西藏提出:“到2019年底,确保1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二)多元投入得到优化

打贏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注重统筹整合各种资源,推动财政投入、金融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投入向贫困地区集聚,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与贫困决战的强大合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保障。据相关统计,全区投入脱贫攻坚的资金达2343.81亿元。其中,自治区整合涉农财政资金352.79亿元,占总投入的15.1%;地(市)、县(区)等基层财政投入脱贫攻坚的资金400.95亿元,占总投入的17.1%,同时各行业部门加大县及县以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7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工程;援藏扶贫资金投入143.67亿元,占总投入的6.1%;金融扶贫信贷资金高达1432亿元,占总投入的61.1%;社会扶贫投入脱贫攻坚的资金14.4亿元,占总投入的0.6%,建立了与西藏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匹配的投入机制(见图3)。充分利用中央赋予西藏特殊优惠金融政策,创新金融扶贫理念和产品,农业银行推广“精准扶贫贷款证”、邮储银行创设“扶贫富农贷”、工商银行试点“藏宿贷”、西藏银行推出“藏惠贷”,实现金融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产业项目全覆盖。全区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家数超过80家;县域服务网点超过250家,实现县级服务网点全覆盖;乡镇网点420家,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70.9%。目前,全区扶贫贷款余额1458亿元,同比增长28%。扶贫小额贷款35.96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万户,已还款17.17亿元。创新推出“政府+企业+贫困人口+保险”的保险扶贫模式,签订《保险扶贫合作框架协议》,为减少和控制返贫比例,在林芝市米林等县试点推行脱贫人口“返贫险”,为2131户6870人提供防返贫保障。

根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精神,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赴藏考察调研,进行需求对接、签署协议、编制规划,把援藏资金的80%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国务院扶贫办先后召开了三次深化对口援藏扶贫工作会议,推动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与受援地开展需求对接、协议签署,加快对口援藏向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和消费扶贫转变。2018年,援藏会议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80亿元,已落地25.6亿元;中央机关和援藏省市专项招录西藏籍高校毕业生262名,对口援藏包干帮扶受援县10%的贫困人口;援藏省市选派1273名优秀教师和658名医务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医疗“组团式”援藏;特色产品消费纳入援藏范围,与湖北、山东、北京等省市签订了青稞产品包销协议,浙江从那曲订购2.6亿元的牦牛等畜产品,目前已销售40吨牦牛冷鲜肉。

(三)脱贫措施质量提升

遵照***总书记关于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重要指示,西藏细化了深度贫困地区三年脱贫攻坚的政策保障、资金支持、项目支撑、具体措施,提升了脱贫的质量效果,贫困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贫困人口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1、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正确处理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扶贫产业。重点打造了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牛、饲草、蔬菜等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拓展产业功能,推进乡村旅游和商贸流通等新产业、新业态,创新产业带贫机制,强化企业、专合组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18年底,全区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142个,完工率达65.4%,完成投资214.24亿元,产业脱贫19.6万人。

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坚持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和规范标准,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严格标准、科学选址、合理规划、配套建设,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26.6万贫困人口实施搬迁。截至2018年底,累计投入150.9亿元,建设安置点905个、竣工805个,搬迁入住21.8万人,完成计划搬迁总规模的83.1%,主体建设任务全部完成,2019年6月底将全部入住。2018年启动实施了昌都三岩片区1.16万人跨市整体扶贫搬迁,完成1639人的搬迁入住任务,4555人具备搬迁条件。注重搬迁后续扶贫政策,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

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立足西藏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脱贫攻坚的关系,整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低收入人口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定酬,设置八大类生态补偿岗位66.66万个,①年人均补助由2017年的3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3500元。现已落实63万个生态补偿岗位,补助资金22.05亿元。截至2018年6月底,全区为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了30.9万个生态补偿岗位,占岗位总量的49.0%。生态补偿岗位不仅惠及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延伸到了边缘低收入群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悬崖效应”。此外,全区22个县已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助范围,建设生态扶贫苗圃80个,带动贫困人口4000多人脱贫;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工程,积极开展有条件的地方消除“无树户”行动,人工造林293.85万亩。低收入群体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吃上绿色的“生态饭”,实现了稳定增收。

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之计,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政策体系,做好深度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龄前至高中阶段十五年免费教育“三包”年生均标准达到3720元;中职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1500多人;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中职学校培训农牧民4.69万人次;高等院校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735人;全面落实“三免一补”政策,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2508人,生均资助7000元。全区累计有62个县(区)通过了国家均衡发展验收;构建学龄前教育体系,推进双语幼儿园建设,全区村级双语幼儿园达到1400个。通过教育“组团式”援藏,来自援藏省市的1273名优秀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訓转移,直接实现贫困学生脱贫3.02万人,直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9.85万人,完成了发展教育脱贫18.9万人目标的52.1%。

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长远”的原则,聚焦特殊贫困群体,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寡集中供养为主体,慈善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为贫困人口兜底保障。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年度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2018年西藏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40元,覆盖农牧区低收入群体20.18万人,下拨社会救助资金9.69亿元,比上年增加4亿多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6万人享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占农牧区低保总人口的77.3%。将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1700元、每人每年5760元,实现孤儿集中收养和有意愿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做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鉴定工作,残疾人“两项补贴”②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每人每月200元,对8.63万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对3.04万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累计补贴资金1.06亿元。各地还创新针对残疾人的帮扶模式组建残疾人就业合作社、助残小微企业等,为1200余名贫困残疾人有尊严地稳定脱贫创建了平台。推进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线,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将包虫病、白内障纳入大病救治病种范围。农牧区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75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65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元。发挥医疗“组团式”援藏优势,完成1736名大病人员的救治和2.68万包虫病患者的药物手术集中救治,完成了6162名慢性病患者的签约服务管理工作,为428名重病患者提供兜底保障政策。

6、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边境小康村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立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的实际,加快补齐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短板。相关资料显示,全区累计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135个,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67.16万亩,解决19.9万人的饮水安全;改造农村电网0.47万公里,新修农村电网2.08万公里,解决了541个行政村通电问题,行政村通电率达73.6%;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3470个,541个乡镇、2084个行政村通公路,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82.5%和47.9%;新增邮政网点14个、建制村村邮站303处,行政村通信覆盖率达100%,3185个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60%,共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27个,建成11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0个电商物流配送中心、77个乡级服务站、218个村级服务点,实现农牧区特色产品网络销售额7065万元。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新建村级双语幼儿园935所,改造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622所;改扩建29个县级医院、32个乡镇卫生院和53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35个县级藏医院和67个妇幼保健站;新建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680个,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成农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10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692个,覆盖率达100%,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122个,覆盖率达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