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永清
过去两年,川中浅丘区Y村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三大问题,即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各自为政、政策效果衰减,脱贫者的安全边际亟待提高,贫困者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笔者认为,Y村发展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对以上三大问题的精准回应。基于此,深入剖析该村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找准其内在运行机理,可以为未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
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并要求党员干部“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口号,也不要搞好高骛远的目标。”[1]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开启了精准扶贫这一“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工程”。2018年6月,笔者以四川省委党校下派挂职干部身份启动了调研工作,主要采用访谈法与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调研资料。整个调研过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6-9月)采用普查的方法走访了全域22个乡镇,取得了该区农业农村发展和精准扶贫的一手资料;第二阶段(10-11月)在前一阶段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焦点访谈研究方法着力收集了该区农业股份合作制与精准扶贫的一手材料,通过分析整理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性。
本文以川中浅丘区Y村为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着重剖析了该村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内在运行机理,并认为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Y村扶贫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Y村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农田400余亩。现有农户246户,总人口737人,劳动力341人,常年外出务工210人。该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在人均1.6亩的土地上从事传统农业耕作,少量的经济作物点缀其间,农民收入单一,贫困问题比较突出,2015年认定贫困户16户36人,因病因残致贫占70%以上,还有少量的因懒致贫者。2017年,通过政策扶贫已全部脱贫。深入观察,这些脱贫者并无稳定的、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依然游走在贫困的边缘,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其再次坠入贫困的深渊。
(一)过去的扶贫做法
政策性扶贫是Y村以往扶贫的主要做法,即对接上级单位的扶贫政策。评估已实施的扶贫政策效果,只有基础设施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三大政策成效最为显著。
1、基础设施扶贫
该村地处偏远,发展滞后,无法得到上级资金的青睐,导致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住房安全、生活用水、安全用电、广播电视保障率达到100%;社会发展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一处集组织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娱乐功能一体化的村级阵地。虽然严重滞后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可能在短期制约Y村的产业发展,但从长期看它也可能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杠杆,正如研究者所言“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善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手段,对减少地区差异,缩小贫富差距也具有显著的效果。”[2]
2、健康扶贫
在走访中多数贫困户都谈及了医疗“微支付”对他们的帮助,“微支付”是民间对该地的健康扶贫医疗救治救助政策的简称,其实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未纳入建档立卡的农村低保人口就医结算个人支付比例不超总医疗费用的10%。正如一位贫困户所言,过去一年因病住院治疗,总花费超过1万余元,自己仅支付1000余元。对贫困户而言这是雪中送炭的政策,但同时也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3、教育扶贫
***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不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同普通家庭的差距在扩大。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3]该村贫困户受教育子女都享受了“三免一补”②和从学前教育直至就业的全程帮困包扶的政策。与他们接触中可以发现,由于受成长、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户子女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再者,因缺乏父母的陪伴,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性格也更加沉稳(抑或自卑),与父母的关系也较为疏远。
(二)存在的問题
回看Y村的政策性扶贫成效确实显著,真正做到了政策兜底,为今后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但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各自为政,政策效果衰减
***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五年来,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完善;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对其内涵做出深刻解析。因二者存在提出时间的先后,许多党员干部当然地认为它们解决的是两个不同的政策问题,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作为,出现不同的人执行不同的政策,抑或同样的人执行不同政策的情况,资源浪费严重,导致政策效果衰减。其实二者浑然一体,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终极追求,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必然结果。
2、脱贫者的安全边际亟待提高
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努力,Y村的贫困者全部实现了政策性脱贫,但并没有获得长期而稳定的生计,依然以户为单位从事小规模传统农业产生,独自面对自然、市场等风险,呈现出天然的脆弱性,任何微小的损失或稍遇变故都会使其重新坠入贫困的深渊,正如斯科特所描绘的“水淹到脖子”。笔者走访的一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就是最好的例证,丈夫73岁患重度肺气肿,妻子68岁患心脑血管疾病, 2016年他们依托于健康扶贫,通过农业生产与养殖、少量的退耕还林补助以及贫困补贴等摆脱了贫困。之后的两年,他们勤俭操家,收入虽少,日子却过得其乐融融。但2018年,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家庭收入锐减,整个家庭重新陷入贫困。鉴于此,如何提高脱贫者的安全边际将是未来精准扶贫的关键性议题。
3、贫困者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我们无一例外地从负面定义了贫困者的等靠要思想,甚至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很少有人关注其产生的根源。通过走访,深入分析,我以为大多数贫困者等靠要思想是入不敷出窘境与乡土文化沦丧共同作用的结果,无奈的贫困者只有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政府。一是入不敷出的窘境是产生等靠要思想的经济根源。从收入来源看,获取工资性收入是摆脱贫困的最佳路径,通过调查60%以上年龄介于55-70岁的贫困者依然具有强烈的生产动机,但因土地流转失去了生产空间,土地流转所得和政府补助成为家庭的收入来源。固然他们可以选择打工增加收入,但现实是,年龄成为他们被雇用的限制条件(城市打工的年龄限制通常是48岁),即使在当地雇用,也受制于农业的周期特点,多为短期雇用,根本无法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从日常消费看,以消费为内核的新生活方式侵蚀了以农业生产维持生计的传统生活方式,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购买,使本就不多的收入更显捉襟见肘,“以前我们吃的菜、粮食和肉都是自己的,现在什么都要用钱买”,“现在不种粮食了,猪也养不起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用赊销的方式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和猪肉的情况。二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破碎和年轻人对家庭责任的淡化是等靠要思想产生的文化根源。一方面是因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许多孤寡老人失去了养老的家庭依靠,沦为贫困者。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家庭处于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小孩留守家庭的撕裂状态,传统家庭伦理逐渐破碎,许多年轻人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老无所养的现象在大量出现。因此,消解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需要双管齐下,为贫困者提供稳定收入来源的同时着力修复家庭伦理。
在扶贫政策的保障下,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高脱贫者的安全边际、消解贫困者的等靠要思想,让贫困者获得长期而稳定的生计,真正感受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将成为Y村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结合Y村的实践可以预见,农村股份合作制是洞穿精准扶贫核心要义的动力源。
农村股份合作制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
(一)股份合作制的源由
合作制古已有之,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都有赖于高度的合作,“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它的起源还是它的维持,都取决于这样一件事情,它的准确表述就是在人类合作中不断扩展的秩序。”[4]合作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而发展,股份合作制就是现代合作经济的一种典型方式。它以合作制为基础,兼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有机融合的组织方式。其发展历程最早可回溯到一百七十年前的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他设计的法郎吉是股份合作制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中国乡村兴起了农业合作运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形态,其中初级社就含有许多股份合作制的成分。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农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股份合作制偃旗息鼓,期间虽有少量的尝试,但也属于昙花一现,如广东崖口的农业集体经济。
面对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空心化等现状,农业股份合作制再次步入政策的视野,2016年4月***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同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这项改革。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那么,农村股份合作制能够为新时代农业带来什么呢?它可以促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可以让贫困者与脱贫者获得更加稳定的生计,提高脱贫者的安全边际;可以将贫困者无缝嵌合于集体之中,调动其内生力,消解等靠要思想。
(二)Y村农村股份合作制模式
1、谋定发展道路
“按正确的顺序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5]Y村通过“三步曲”谋定了发展之路,首先,明确经营方式,面对农业农村诸多问题,走适度规模经营是破解问题之要。Y村结合本村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将经营方式锁定为农业股份合作制。其次,确定主导产业和种植品种,鉴于柑橘是该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形成了完备的技术支持体系,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共同决定将柑橘种植作为本村的主导产业,并采用“科研院所专业引导,村民集体协商”的方式,选定晚红血橙为种植品种。第三,厘清约束条件,Y村发展农业股份合作制需要直面四大约束条件,即土地从哪里来、种苗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
3、纾解约束条件
谋定了发展道路,剩下的就是埋头苦干。通过镇领导、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反复协商,凝聚共识,最终敲定走“土地+种苗+技术+资本”入股合作社的路子。
(1)土地从哪里来?土地是农民的生命,最初土地入股的宣传效果极差,支持者寥寥,甚至引发了许多质疑。村两委班子面对窘境,及时调整宣传重心,2017年利用年轻人春节返乡团聚之机,在全村召开了“青年人座谈会”,会后又通过“集中宣傳+户户走访”的方式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认同与支持。“年轻人带动老年人”,在较短时间内,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或入股的方式取得了发展晚红血橙所需的800亩土地的经营权。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16户贫困户享有流转或入股的优先权,且全部入股。
(2)种苗从哪里来?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势,积极联系有意返乡创业及发展产业的人士,以种苗入股的方式获得4万余株高品质种苗,折合37万余元。同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以劳动入股;利用农民夜校平台,聘请农业专家向村民传授种苗种植技术,并现场指导,4万余株种苗全部栽种完成,成活率高达99%。
(3)技术从哪里来?职业经理人对农业生产全链条负全责,其报酬与亩产值纯利润挂钩,如亩产值纯利润1万元内部分,提成10%作为报酬,以此递增;在前四年合作社收益空档期,职业经理人提供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作为劳动入股,不计劳动报酬。其主要职责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培养专业技术核心人才队伍、田间日常管理、病虫害预防与防治等。
(4)资金从哪里来?资金问题是制约Y村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种植晚红血橙800亩,预计总投入640万元,村民土地入股仅占四分之一,资金缺口约480万元。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除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整合配套资金外,吸进社会资本现金入股成为合作社筹措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主要途径。2018年8月12日,召开了“合作社现金入股签约仪式”,实现现金入股260余股,吸纳发展资金220万元。
至此,制约发展农业股份合作制的约束条件均得以纾解,Y村农业股份合作社崭新露面。
4、Y村农业股份合作社
(1)治理结构。Y村农业股份合作社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了完善的治理体系。(见下图)其中,该治理结构充分体现了党组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示范模范作用,全村党员土地入股率达到100%、党员劳动力入股占总劳动的15%、党员现金入股80万,占总投资的10%。
(2)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股份合作制的核心机制,它决定着合作社经营过程中的权力和利益分配。Y村农村股份合作社预计种植晚红血橙800亩,从栽种到挂果需四年时间,通过详细测算总投资达640万元(每亩每年2000元,共计800亩,四年时间),因此确定总股金为640万元,每股为8000元③(每亩每年2000元,共计800亩,四年时间),共计800股。村集体以1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投入合作社,占股比例15.6%。农民股份分为三个部分构成,土地折资入股计200万元,占股比例25%;农民劳动力折资入股计200万,占股比例25%;农民现金入股210万元,占股比例33%,合计农民占股83%。社会资本投入包括种苗投入37万,占股比例5.78%;现金投入12.8万,占股比例2%。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该股权结构中的农民劳动力折资入股,即依据每年每亩土地流转的回报,将一年的劳动折资为500元,四年共计2000元入股合作社。它为村民,特别是贫困者提供了又一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通过集体劳动有利于村民组织化,让贫困者重新融入集体。
(3)分配机制。分配机制原则上是依据股权结构而设计,最能体现保护谁、反对谁。Y村的分配制度规定四年投资完成后就锁定股权不再增股,从第五年开始合作社成员按照股权结构进行纯利润分配。集体股权收益分配如下:
其中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集体资产的积累;公益基金主要用来发展本村的公共事业;流转土地提供者奖励基金主要用于鼓励土地流转,流转一旦完成该基金便宣告终结,如有结余自动进入公益基金项目。该分配机制的最大亮点是贫困帮助基金,它提高了贫困者的基本保障水平。
(4)民主决策。Y村的农村股份合作社对重大事件(尤其是涉及股东利益的事件)采用民主决策,严格遵循《章程》所规定的决策程序,即常务理事会提议,广泛征求群眾意见,形成初步方案,理事大会审议并公示,全体成员大会复议并公示,实施决议方案,公示实施结果。这一程序不仅可以凝聚共识,提高决策质量,还可以让贫困者发声,提出个人诉求。如通过民主决策程序,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0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力,修建了5口500立方米高位蓄水池,基本解决全村旱季时的农业用水;修建了18公里盘山路(生产作业道设施),连接了全部的生产作业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5)保护弱者利益。种苗栽种完成到挂果的四年时间是合作社的收益和分红的“空窗期”,入股合作社的村民将无任何收益,将会使脱贫者返贫的风险倍增。为此,合作社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间种套种模式,即在800亩晚红血橙中套种短期矮杆作物,如沙参等,当年套种当年见利,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短期收益问题。
讨论与结论
毋庸置疑,合作经济具有天然消解贫困的巨大力量。一方面它实现了马克思有关“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信念”,将贫困者无声地嵌合于集体之中,并通过合作劳动提高农民共同利益来对抗贫穷。另一方面其组织形式符合马克思有关“集体力”的论述,他认为劳动者联合起来合作生产可以提高个体的生产效率,而且能够创造出“集体力”,使得“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综合能力”。[6]Y村农村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是通过有效回应过去扶贫存在的三大问题,助力精准扶贫。
首先,Y村农村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在当下语境中,贫困主要指的是经济贫困,而乡村振兴战略以20字总要求为指引,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Y村农村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农业农村多元利益主体达成发展共识,增进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联合行动,为实现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另一方面可以让贫困者以股东和劳动者双重身份参与其中,获得稳定、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和工作性收入,从而摆脱贫困。因此,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天然的融合力,Y村农村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是融合的“催化剂”。
其次,Y村农村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有助于提高脱贫者的安全边际。安全边际作为经济学术语放置于此是想描述从现有的生活状况走向贫困的可能性。如果安全边际越大可能性越小,反之亦然。虽然股权大小决定了农业股份合作制中的权力地位和分红数量,但利用制度设计可以体现出保护谁、反对谁,如在Y村农业股份合作社的股权制度设计中就充分体现出对脱贫者的保护,以提返贫的安全边际,如谋定发展道路时对脱贫者的承认、设计股权结构时对脱贫者的关注、分红机制中对脱贫者的利益维护、民主决策对脱贫者意愿的尊重等等。
最后,Y村农村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可以破解贫困者等靠要的思想。一方面贫困者可以在合作社中获取有尊严的收入,以平衡家庭的收支状况;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集体劳动的方式实现身份认同,调动其内生力。最终通过经济与精神的双提升来破解等靠要的思想。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该模式需要补强的地方,第一,集体资金直接注资合作社将存在一定风险;第二,虽然通过锁定股份的方式保护了村民的利益,但风险共担机制又将小农户推入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第三,缺少风险防范机制,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小农户的利益和集体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注释
①Y村为化名。
②“三免一补”义务教育阶段资助:“三免”指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作业本费;“一补”指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
③土地每亩每年500元流转金,四年2000元;劳动力入股每年500元,四年共计2000元,化肥、农药、农技服务每年100元,四年共计2000元。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2013-11-04).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04/c64094-23421342.html.
[2]弓剑芳.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8:14.
[3]***,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5-11-27).
[4]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
[5] 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M].东西文库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347.
[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