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陕西精准扶贫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4-04-24

王建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本文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分析陕西脱贫攻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紧扣目标任务、对照扶贫标准、推进治本措施、落实保障政策、把握工作规律、夯实工作基础、凝聚各方力量的具体对策,在实践层面对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其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陕西是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贫困人口数量多、深度贫困问题突出、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减贫任务十分艰巨。

截至2018年底,陕西有贫困县52个(其中23个贫困县脱贫达标待验收),其中11个为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77.56万人,贫困发生率3.18%。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陕西脱贫攻坚现状与成效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陕西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政治站位空前提高,政策举措有序推进,基础管理全面提升,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一)贫困人口规模逐年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全力推进。全省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末的775万人减少到2018年末的77.5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5.04%下降到2018年的3.18%,下降了21.86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2839.3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414亿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以后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1213元,延长、横山、定边、佛坪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另有23个贫困县各项指标达到退出标准等待验收认定,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二)精准方略全面落实。推进脱贫攻坚,就是要实施精准方略,找到“穷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一是帮扶对象更加精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抓住元旦春节农民工返乡、学生放寒假的有利时机,在全省开展以信息补正、数据完善、政策宣讲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活动,核实完善补正各类信息近10万条、比对数据530余万条,全面提升建档立卡基础数据质量。完成省级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功能提升工作,新增指挥调度系统和掌上扶贫等功能,实现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为21个省级部门和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单位提供了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使用权限,分发账号7.15万个,做到了数据共享。

二是帮扶政策更加精准。按照中央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又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的要求,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出台的各类帮扶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规范,出台了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村级集体经济等八个方面的脱贫认定标准。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对精准扶贫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三是帮扶举措更加精准。针对贫困村资源禀赋多寡不一,贫困户致贫原因千差万别的实际,综合运用“八个一批”帮扶措施,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政策,每项政策都覆盖到符合条件的扶持对象。推广镇安县“户分三类”精准帮扶、镇巴县健康扶贫“两手抓”、千阳县项目超市等创新性做法,全省脱贫攻坚水平得到提升。

(三)治本措施初见成效。找准发展路子,拓展增收渠道,贫困群众增收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特色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围绕“户有增收产业、村有集体经济”目标,推进“3+X”产业扶贫模式(以苹果猕猴桃为主的果业,以棚舍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奶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以及茶、菌、药等当地特色产业),推动“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22种产业扶贫模式和35个成熟范例,落地特色产业项目4.5万个、覆盖贫困人口158.5万人。电商、旅游、光伏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全省5397个贫困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占贫困村总数的91.5%。

二是就业扶贫渠道持续拓宽。突出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的牵引作用,持续组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将新增或补充的服务性、辅助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在每个贫困村开发2-3个特设岗位,帮助扶持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综合运用企业聘用、社区工厂安置、能人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力促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公益专岗安置3.64万人,建设扶贫车间(社区工厂)425个、安置贫困劳动力6459人,全年实现贫困人口就业28.8万人。

三是生态脱贫举措稳步推进。2018年向56个贫困县(含4个已摘帽县)下达各类林业工程项目投资25.4亿元,较上年增加1.69倍。新建和改造特色经济林96.4万亩,扶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7家,提供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2.7万个,吸纳2.8万名贫困人口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发展林业产业带动贫困人口45.3万人;生态效益补偿惠及12.4万户;退耕还林补助带动贫困户13.9万户。

(四)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努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教育扶贫方面,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措施,2018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8.08万人,连续两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因贫零辍学。近两年共选派3.57万名名师、骨干教师到贫困地区中小学支教帮扶,高校扶贫专招1.01万人,中高职院校招录1.08万人,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达标。健康扶贫方面,对贫困户参合补贴标准、经“四重”保障后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等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障政策体系。推进健康扶贫减存量、控增量“两手抓”,地毯式摸排大骨结病等地方病患者23.13万人,救治贫困人口33.16万人,报销和救助资金18.76亿元,11种大病患者全部完成集中救治任务,慢病签约服务实现贫困人口应签尽签,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现市域内全覆盖。安全住房建设方面,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超面积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办法,出台关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已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和后续发展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28.45万户、95.45万人的安置房建设全部开工,其中2018年计划完成30万人,目前入住17.13万户、57.44万人。农村危房改造实施7.9万户,竣工7.89万户,竣工率99.8%。兜底保障方面,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规定程序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全省共保障建档立卡低保对象21.5万户、57.62万人,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农村医疗救助66.9万人次、临时救助27.3万人次,下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专项补助资金50692万元,12.2万名农村特困人员实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五)聚焦深度贫困攻坚。大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项目、举措“三倾斜”和“六聚焦、五保障”支持政策的落实力度,加速破解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和特殊困难群体的致贫难题,着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明确在脱贫攻坚期内,每年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安排对深度贫困县在正常增幅基础上再提高20%;省级职能部门向11个深度贫困县切块下达的专项资金,年度增幅高于上年度10个百分点,苏陕扶贫协作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县,中央彩票公益金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县中的革命老区县;向每个深度贫困村投入涉农整合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实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六六八”工程。2017年以来,向11个深度贫困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5.83亿元。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长足进步,建设农村公路4662公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15处,铺设电力线路6742千米,全省482个深度贫困村实现农村互助幸福院全覆盖,盘龙药业成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第一家上市企业,镇安县有望成为首家深贫摘帽县。

(六)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围绕基本公共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目标,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进一步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515处,解决和改善了461.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85.95万人。2018年23个计划摘帽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全部达到90%以上,101.7万计划退出贫困人口安全饮水达到退出标准。电力入户率和自然村通动力电均达到100%。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改建公路3957公里,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7624.6公里。近年来累计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5个,合阳县、大荔县、眉县、礼泉县、宝塔区等5个县区被命名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3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畅率达到99%,惠及沿线2000万群众,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

(七)大扶贫格局更加完善。注重强化社会合力,构建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一是“3+X”帮扶体系成效明显。持续推进陕西创新实施的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3+X”帮扶体系。9个国企合力团通过项目优先布局、搞好技术嫁接、实行资金注入等助力扶贫,共对接项目124个,完成投资9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9万户、实现就业1.6万人。校地结对“双百工程”建成产学研示范基地和落地实体项目90个,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医生护士、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等4万多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对贫困县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全覆盖,86所三级医院组建112个医疗队帮扶104家贫困县县级医院,218家二级医院帮扶1634个乡镇卫生院,组建医联体101个,实施手术1.8万人次,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85%以上。

二是苏陕扶贫协作持续深化。两省主要领导实现互访,陕西14名省级领导、80名厅级干部赴江苏深入对接,签署《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细化签署19项合作协议和65个项目协议。实现镇镇结对299个、村村结对337个、企村结对191个。江苏投入财政性帮扶资金16.94亿元,县均帮扶资金达到302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200多个,带动16.22万贫困人口。开展苏陕能源合作,完成陕电送苏15亿千瓦时。合办就业培训班251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2000多人,江苏帮助我省1.9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持续加大干部人才选派力度,先后选派624人次党政干部和2969人次专业技术人员赴江苏挂职锻炼。

三是社会扶贫深入开展。2018年,中央35个部委单位对陕西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全覆盖帮扶,帮扶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先后调研105人次,选派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挂职干部75人,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77亿元,引进资金5.07亿元,开展消费扶贫、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7432万元。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6646家民营企业帮扶7621个贫困村,实施项目1.5万个;大力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全省8025家社会组织投入扶贫资金36.88亿元。全面推廣运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全省注册量达499.69万人,满足对接贫困需求28.13万个,成功率达86.86%。

(八)保障措施更加有力。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作风建设,脱贫攻坚各项保障更加有力。

一是资金投入大幅增加。2018年省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亿元,较2017年增长30%,整合涉农资金172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91.98亿元。资金投入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向11个深度贫困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93亿元,较上年增加50%;安排革命老区建设资金47.4亿元,较上年增加25.4%。

二是攻坚能力不断提升。对全省党政群及企事业单位的帮扶力量进行摸排挖潜和优化配置,全省新增帮扶干部6075人。分级分类开展脱贫攻坚干部轮训,培训扶贫干部58.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各级扶贫干部的思想认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严督实考成为常态。整合四套班子相关工作力量,组建省脱贫攻坚督导督查组,实行常态化巡回督导督查。督导督查43个县区,明察暗访98个乡镇206个贫困村,有效传导压力、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改进考核方式,减少考核频次,优化指标设置,实行季度通报、半年点评、年终考核的新考核评价制度。

四是组织保障坚强有力。结合村级换届,配齐配强贫困村“两委”班子,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1110个。开展“千村示范,万村达标”活动,全省共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村108个、达标村5032个,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标准化水平,村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五是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切实改进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考核实行信息系统数据提取与现场核实相结合,报数填表以网络方式上报取代纸质填写,一度出现的填表、会议、检查多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结合“以案促改”,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

陕西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必须清醒地看到,陕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仍然面临着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差、基本发展能力不足、增收渠道不广等问题,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深入,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一)贫困人口减少但脱贫难度增大。从陕西贫困人口的分布构成来看,剩余的77.56万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历史欠账多、建设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剩余贫困人口中,就健康状况而言,患病的多、残疾的多;就劳动能力而言,丧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多,技能劳动力极少,“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问题十分突出。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制约,安于现状,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发展能力难度大。

(二)贫困面缩小但区域性贫困突出。按照脱贫滚动计划,陕西后两年计划摘帽的29个贫困县有23个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区,集中了全省68.7%的贫困人口,剩余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也全部集中在这一区域,其中汉滨区、紫阳县、山阳县等8个县(区)贫困发生率是全省的3倍,汉滨、紫阳、山阳3个县(区)贫困人口均超过4万人,数量多,规模大,任务重。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发展受限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与全省平均水平尚有差距,是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三)整体脱贫态势好但巩固成果任务重。经过大力扶持,陕西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是,受各种不利因素制约,每年也有一定数量的群众因病、因残、因灾、因婚、因房等问题致贫、返贫,新的贫困人口一直在出现。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小、散、短”、同质化问题突出,带贫益贫效益不明显,多元化就业体系没有形成,受市场、自然等因素影响较大;一些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一些偏远山区通信、网络设施满足不了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加之,脱贫户自身能力不足、资金积累少、发展生产和抵御风险能力弱,因病因残因灾等返贫风险较大。

陕西脱贫攻坚应把握的工作重点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也是全省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狠抓作风建设和责任落实,汇聚全省资源,拿出过硬措施,落实精准方略,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

(一)紧扣目标任务。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9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总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性计划都已经明确。脱贫计划是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进行统筹安排的,充分反映了脱贫攻坚的阶段性特征和脱贫攻坚发展规律。

一是立足当前,如期脱贫。全力确保高质量完成2019年29个贫困县摘帽、56.5万人脱贫的目标任务。

二是着眼中期,稳定脱贫。既突出当年任务,又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剩余贫困村出列、贫困户退出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同步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是谋划长远,和谐脱贫。三年后,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前提下,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

(二)对照扶贫标准。脱贫攻坚既不能随意降低标准、缺项漏项影响质量,更不能盲目调高标准吊高胃口。

一是不拔高标准。坚持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标准不动摇,杜绝盲目提高标准,如贫困户看什么病都免费,贫困家庭学生上什么学都免费等,防止增加财政负担,吊高贫困群众胃口,造成“福利陷阱”、产生“悬崖效应”。

二是不降低标准。树立底线思维,严格标准不打折扣。切实对照脱贫退出标准,找准问题,列出清单,加快建设,尽快补齐短板,只有脱贫退出各项指标全部达标,才能认定脱贫退出。同时,在帮扶过程中,着力實施中长期产业、就业创业、扶志扶智等帮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提升脱贫质量。

三是严禁搭扶贫“顺风车”。要坚持聚焦聚焦再聚焦,精准精准再精准,不得将脱贫攻坚“雪中送炭”的钱用于“锦上添花”,不得把与脱贫无关的项目搭车建设。

(三)推进治本措施。扶贫要从根上扶,必须让贫困群众脱贫后收入能持续增长,实现稳定脱贫。

一是稳定增加脱贫户收入。深入推进“3+X”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带贫益贫的新型经营主体,加大“三变”改革力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就业扶贫,利用田间、工厂、课堂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通过落实生态护林员、开发公益岗位、鼓励企业吸纳、组织劳务输出等,就地就近就便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二是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为重点,继续加强交通、水利、电力、信息化等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环境,使群众生产生活更便利,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三是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一步增加对深度贫困地区专项扶贫资金、教育医疗保障等转移支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省预算内投资、车购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苏陕扶贫协作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等向深度贫困地区进一步倾斜。深入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六六八”工程,确保到县、到村、到户帮扶措施有效落实。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救助水平,保障因病、因残、贫困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四是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宣传,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推广扶志“六法”,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正确导向和氛围。改进帮扶方式,推广“爱心超市”等生产奖补、劳务补贴方式,提倡多劳多得,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加强新民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四)落实保障政策。要注重解决贫困人口实际困难,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一是强化安全住房保障。坚持“宜改则改、宜搬则搬”,全面做好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按照既定时间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确保具备搬迁安置条件的贫困人口应搬尽搬。继续推进危房改造,确保2019年底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

二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辍学。对义务教育阶段因病不能正常入学的,落实送教上门措施。健全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一年到大学的精准资助政策,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倾斜支持引导优秀师资向贫困地区流动。

三是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坚持健康扶贫“两手抓”,一手抓精准施治减存量,一手抓疾病预防控增量。一方面,完善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障政策体系,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优质资源下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让贫困人口方便看病、看得起病。另一方面,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健康教育提升、群众健康关爱、全民健身普及等健康扶贫八大行动,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降低因病致贫返贫几率。

四是完善兜底保障政策。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兜底保障。

(五)把握工作规律。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忙而不乱、有序推进,必须把握规律趋势,统筹谋划。

一是把握时间节奏。在持续做好常态化帮扶工作、全力推动政策落地基础上,分阶段明确攻坚重点,一个季节干一个季节的事,一个环节跟一个环节,压茬推进。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和滚动计划,明确了每年工作的重点任务,要按照时间节点去推进。

二是把握工作规律。根据现阶段脱贫攻坚总体任务和工作特点,坚持以解决绝对贫困为根本,从注重完成脱贫计划向重质量、讲实效转变,从关注贫困人口当期脱贫向抓脱贫与防返贫并重转变,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深度贫困和重点对象聚焦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三是把握发展趋势。注意处理好现阶段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特惠政策与普惠政策的关系、精准脱贫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明确,2020年之前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

(六)夯实工作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工作基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前提。

一是提升干部攻坚能力。深化***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领悟,用***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感召广大扶贫干部,为脱贫攻坚提供助力。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重点是提高思想认识,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培养研究攻坚问题、解决攻坚难题能力。对基层干部,重点是提高实际能力,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二是建强基层堡垒。加强四支队伍的整合与管理,充分发挥一线帮扶力量的作用。结合镇村改革和村级换届选举,选优配强基层干部,提升贫困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以脱贫攻坚工作滞后村为重点,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对不胜任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及时“召回”。

三是改进工作作风。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开展问题线索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教育引导各级扶贫干部靠实功打赢,让虚功靠边,向习以为常、不以为怪的陋习说不。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对表现突出的注重提拔使用,充分激发他们谋事干事的热情。

(七)凝聚各方力量。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一要夯实行业部门责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落实、“八办三组”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细化、夯实各级各部门的扶贫责任,严格对标管理、严格督查考核,全面提高行业扶贫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

二要动员发动社会力量。积极配合中央单位赴陕开展定点扶贫,加快国企合力团、校地帮扶、医疗资源下沉等“3+X”帮扶体系既定项目的落實落地,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多方动员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三要做好苏陕扶贫协作。坚持大项目合作与“携手奔小康”行动并重,把人才交流、项目建设、市场对接、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等作为协作重点,加强互访互通,优化协作机制,不断拓宽协作广度,推动苏陕扶贫协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刘永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新拓展新成就》,《人民日报》2017年9月4日.

[4]黄承伟.《***扶贫思想论纲》,《福建论坛》2018年第1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