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应翔 许必成 张丰收
一首首红歌溶铸边关军魂,一块块碑墙镌刻神圣使命,一座座特色园林寄托凌云壮志……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新疆军区把边防文化融入到部队战备训练、边防执勤、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引导官兵大力弘扬喀喇昆仑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官兵的意志,激发卫国戍边的政治热情。
“边关红歌”铸牢忠诚于党信念
初冬时节,阿里高原雪花纷飞。去年分配到阿里军分区的军校学员经过岗前培训,即将奔赴边防一线连队任职。欢送仪式上,一首教育和影响几代人的红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让很多学员热泪盈眶。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伊犁草原深处的阿拉马力边防连,一位战士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写下这样的情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钢枪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祖国要我守边卡,巡逻线上把根扎,雪山顶上也要发芽……”时任伊犁军分区宣传科干事的李之金看到后,连夜为这首小诗谱写了乐曲。不曾想,这首歌竟不胫而走,并被广为传唱,从草原唱到高原,从高原唱到平原,一直唱到人民大会堂。叶剑英元帅在北京听了新疆军区某师战士业余演出队的演唱后,走上舞台让战士教唱并合影留念。从此,“雪山顶上也要发芽”便成了边关军人所追求的精神高地。
南疆军区副参谋长阿旺多吉,当年也是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从军校毕业来到阿里高原的。在三十多年戍边的日子里,他的足迹踏遍了阿里高原防区的每一个角落,哪条路上有几座桥,哪座山里有几条河,他都了如指掌,被官兵誉为“边防通”、“活地图”。
去年3月,阿旺多吉历时三年创作的《高高的阿里军人》之歌,正式在新疆军区政工网“弘扬喀喇昆仑精神组歌”栏目发布,一时间受到热捧。至今,这首歌还位居官兵最喜欢的歌曲榜首。一个网名为“雪域勇士”的网友留言:“这首边防官兵在高原用生命写成的歌曲,唱出了阿里高原军人对边防的爱,对党和祖国的忠,唱着它执勤巡逻,我们倍感自豪。”
歌声穿透昆仑,传进哨所。“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卫在边疆……”二十年前,这首源自戍边生活的《小白杨》歌曲,曾唱响大江南北。二十多个春秋,荏苒而过,忽如白驹过隙,“小白杨精神”的根却深深扎进了一茬茬官兵的内心深处,激励他们汗洒军营,建功边关。如今,新一代的90后“小白杨”以他们的时代担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小白杨》之歌。
去年9月,一封来自黑龙江巴彦县上等兵高飞母亲的信,深深感动着塔斯提边防连“小白杨”哨所的官兵。7月上旬,高飞的父亲在去县城卖菜的路上不幸被一辆汽车撞倒,司机驾车逃逸。所幸,被一位好心人送往医院抢救过来。住院三个月里,母亲张秀芳为了儿子安心部队工作,一直没有将父亲受伤的事告诉他,一个人默默地挑起照顾父亲,收种庄稼的重担。高飞几次给家里打电话都不见父亲接电话,心生疑虑。母亲见此事瞒不过去,就给他所在的连队党支部写了封信,请连队帮忙隐瞒家里发生的不幸。
该连党支部收到高飞母亲的信后,深深为她舍小家顾大家的行为所感动,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尽管此时正值边防执勤巡逻、军事考核任务十分繁重的时候,这件事应该告诉高飞,安排他回家看望父亲。当高飞听了连队党支部转达的消息后,眼含泪水给母亲打完电话,毅然扛起枪坚定地走向岗位,继续去履行一名边防军人的职责。
红山嘴边防连的连歌就像红山嘴的气候一样节奏快而激昂。“六月霜尽,八月飞雪,仲夏冰融路始通,千里边防历艰险,我骄傲,我为祖国守边关,责任使命记心间……”每次巡逻,红山嘴边防连的官兵都要高唱着连歌出发。面对多重诱惑和考验,边防官兵“听党话”是实在而具体的,红山嘴边防连所在的阿尔泰山,沟沟都有黄金。去年一个老板找到连队,提出以每天5克黄金租用连队的巡逻车。面对诱惑,连队官兵丝毫不为所动,当人问起这件事时,官兵们发出同一个声音:“黄金再重也没有边防军人的使命重。”
2009年6月24日,新疆军区某工兵团在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执行道路抢修任务时,天气骤变,连续几天风狂雪骤。官兵面临脑水肿、肺水肿等“高原杀手”的威胁,官兵们士气更加高昂,他们仰天高亢:“昆仑的风,风萧萧;昆仑的雪,雪皑皑;碾冰轧雪闯昆仑……”歌声响彻昆仑,他们在人与“魔”的较量中圆满完成任务。
多年来,新疆军区引导边防官兵和文艺工作者在边关歌曲的创作上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赋予边关歌曲新内涵新活力,先后创作出几百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官兵们把唱响边关红歌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课堂、巡逻路上、训练间隙,他们都能一展歌喉,直抒胸臆。歌如鼙鼓,化为一代代官兵默默践行忠诚于党,献身边防的铮铮誓言。
“碑刻冰雕”镌刻爱国奉献誓言
老兵退伍前夕,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别迭里边防连集合在“好汉墙”前,指导员李志军揭下挂在墙上的一块红布,墙上新添加的加甫、葛勃勃、苏魏三人的名字十分醒目,官兵们欢呼着一拥而上……
别迭里边防连有面长70米、高5米的“好汉墙”,从1992年起,凡为连队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人,其名字都被刻在这面墙上,先后有100多名官兵走上了“好汉墙”。每年新兵一到连队,首先看到的和连队组织参观的就是这面墙,从此,“好好干,当好汉”就会在每一名战士心中生根,激励大家无私奉献,无悔守边。
加甫等三名战士就是因为在驻地遭遇五十年不遇的暴雨洪水中,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战友摆脱险情的英勇表现而荣登“好汉墙”。
在江巴斯边防连,矗立着一座“爱国碑”,这是官兵为纪念战友罗凤翔所建。一年冬天,连队组织冬季长途奔袭训练,罗凤翔一路上帮助战友,将落后的战友拉一下,推一把,在距离终点300多米时,冲在最前面的他突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就再没有站起来。
英雄倒下了,一座丰碑悄然耸立。近年来,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活动中,该团坚持将“宣传凤翔事迹,弘扬凤翔精神”作为对英雄最好的怀念。为把罗凤翔刻苦训练,吃苦奉献的战斗精神一茬茬传承下去,该团从领导干部抓起,党委一班人带头打第一枪、驾第一车、开第一炮。隆冬,驻地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积雪厚达30多厘米,他们把恶劣气候作为磨练官兵,摔打部队的好机会,全员全装开进雪原锻炼部队走、打、吃、住、藏的能力。
在阿拉套山的卡昝河畔,矗立着一座“爱民碑”。逢年过节,当地牧民都要用圣洁的哈达和醇香的奶酒悼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英雄的名字叫高继友,是连队第十七任卫生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值班室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寂静的边关营院,牧民依登向连队求救,孩子得了重病,生命垂危。高继友请示连长后,不顾自己感冒发烧,骑上马就往依登家赶去,检查、输液、喂药,一直忙到凌晨5点,终于把孩子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返回连队途中,他因身体极度虚弱,过河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被无情的河水卷走!第二天,当战友们在下游找到高继友的遗体时,他手里还紧紧攥着牧民都非常熟悉的小药箱。
经高继友的手医治的牧民有多少,没人能记得清,但高继友对牧民们的情大家都记得很清。为高继友送行的那天,1000多位牧民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举行了草原上最隆重的葬礼。牧民们在他牺牲的河段捞起一块巨大的石块,镌刻成碑,起名叫“爱民碑”。
高继友的英雄事迹是连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宝典”。2009年,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分配到连队的军医李楷,看到边防艰苦的环境后,情绪低落。指导员崔恒营给他讲了老军医的事迹后,李楷重新焕发了工作热情。不到半年时间,他抢救牧民3人,为牧民看病31人,50多次。
边防官兵因地制宜打造自己“文化家园”。“冰窟哨所”可可托海边防连最低气温达零下50多度,是全军第二大寒极哨所。冬天,连队官兵接触最多的有两样东西:雪和冰。天寒,但官兵的心是暖的。他们用雪和冰雕刻成“界碑”、“国门”、“吉祥物”“励志墙”等艺术冰雕,一个个冰雕,座落有致,形成独特的边关风景。
边关月虽冷,文化韵味浓。在新疆万里边防线上树立的一块块“碑墙”、“冰雕”、“石景”,如今已形成一道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成为官兵热爱人民、戍边卫国、献身使命的无穷精神力量。
“奇石园林”培育崇尚荣誉情怀
新疆边防既有“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戈壁大漠,又有“一片孤烟万重山”的苍茫高原,既有“高昌炎热绝无俦”的火洲盆地,又有无边绿翠凭羊牧的绿洲草原。驻守这块神奇热土的边关军人,用他们的心灵去感悟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喀喇昆仑钢铁哨卡”地处海拔5380米,被称为“生命禁区”,这里“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夏季穿棉袄”,官兵却给它起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名字:“甜水湾”。“甜水湾”这个名字并非像它的字意一样赋有诗意,而是当年官兵的一个美好向往。这个兵站地处新藏公路无人区,方圆百十公里无甜水可吃。20世纪60年代初,一名战士患了高原疾病,生命弥留之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喝上一口甜水,但未能如愿。为了纪念他,战友们给这个兵站起名叫“甜水湾”。如今的“甜水湾”已名副其实。官兵们吃上了自来水,建成了“果乐园”、“流水湾”,犹如一幅幅醉人的美丽画卷,铺开在“天路”边缘。
被称为“西陲第一哨”的斯姆哈纳边防连有着更为浓厚的“文化韵味”。近年来,他们按照“绿化、美化、亮化人文化”的思路,发动官兵建起了“落日公园”,建成了人工湖、人工瀑布、刺玫园、戍边楼、水电站等“西陲哨卡十大景观”。连队绿化面积1800多平方米,栽种各类林木1.3多万株。自古楼台、亭阁因为有了诗意的名字才更有“灵性”,引来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百年文化传奇。连队的官兵也给他们的小家园起了个诗意的名字:“战士乐园”。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如今新疆一些边防连队就像这首歌里唱的一样,大大小小的石头“安家”营院:或犹如利剑,或形似雄鹰,或貌似骏马,奇形百怪,应有尽有,有的上面雕刻出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官兵们把边关军营装点得儒雅而不失灵气,庄重而充满激情,颇赋“灵气”。卡梅斯台边防连连门两侧花墙上一排排奇石立在大小相同的水泥座子上,记者看到一块命名为《赤心》的奇石,它的颜色、形状很像一颗心脏,上面的“动、静脉血管”清晰可辨。官兵们把它喻为卫国戍边的赤胆忠心。还有一块命名为《步步高》的奇石,意为祖国发展蒸蒸日上。
蹬上达尔罕边防连前哨班的哨楼,放眼望去,冰山腰间一幅独特的“中国地图”让人眼前一亮。巡逻间隙,官兵们用拣来的石头摆成一个方圆十六米的中国地图,地图中间是“祖国在我心中”六个鲜红大字。塑造了冰山下的唯美景观。该连前哨班远离连队,驻守在木斯岛冰山脚下,守卫在祖国的最前线,官兵生活单调枯燥,每天都重复着从哨楼到宿舍“两点一线”生活。
该连指导员吕青云对记者说,“没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在这冰山下是待不住的。”现任前哨班班长下士李二小刚到前哨班的时候,不适应“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情绪很低落,排长王亮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一位叫刘申龙的老班长,在前哨班一干就是七年时间,他不但带领大家巡逻放哨,还是哨所的“炊事员”,负责前哨班的吃喝拉撒,他每天都是面带微笑,没有半点忧郁,提干后又主动要求回到前哨班当排长,靠着满腔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被提升到副团长。讲完老班长的故事,排长带着李二小蹬上哨楼,让他注目“祖国在我心中”六个大字5分钟时间。通过这件事,李二小精神焕发,积极参加巡逻站哨,业余时间还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为战友演排节目,一年后转了士官,主动要求连队党支部让他留在前哨班。
文化育人,果真其然。六十年来,新疆万里边关涌现了许许多多令让敬仰的英雄模范:这里有“人民英雄”李狄三,“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爱兵模范”张代荣,“昆仑卫士”刘长峰,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姜云燕,“献身使命的模范团长”胡筱龙,全国“拥政爱民模范”硕士生军医刘文轩,“全国十大杰出母亲”、“感动新疆十大人物”的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他们把一个个先进典型的事迹锐化为文化格栅,作为培育官兵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进课堂、上灯箱,成为官兵追逐效仿的榜样,激发了广大官兵崇尚荣誉的高尚情怀。
“边塞文学”激发献身使命热情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20世纪30年代,诗人艾青在西北边关创作了这首《我爱这土地》,成为老一代文人爱国主义的浓缩,激发了几代军垦官兵戍边卫国的革命士气。
新时代的边防官兵在创造“红歌”、“石碑”、“冰雕”等特色“文化长廊”的同时,还拿起笔记录了戍边生活的“思想园林”,原塔城军分区边防某团干事吕政保在守防的日子里出版了多部诗集,并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禾绝克边防连中士李艳阳,酷爱文学创作,在八年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散文、杂文等题材的文学作品,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他结合自己戍边守防经历撰写的长篇小说《青春白雪绿军装》出版发行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开辟了塔城军分区战士业余文学创作的先河,引发了西北边陲业余军旅文学创作热潮。
同是这个军分区的战士苏强,去年看到歌唱家阎维文到连队小白杨哨所采风,他深受启发,信笔写下《白杨下的兵》:“别问我叫什么,别问我想什么,我在守卫和平鸽留下的希望,别问我在干什么,我用双脚丈量大西北的边防,穿上军装,我就是一棵参天的白杨,手握钢枪,定能将来犯之敌埋葬。”这首诗词上传到新疆军区政工网上后,点击率连续六个月位居榜首,被军区官兵广泛传颂。
艰苦的驻地环境和献身使命的精神境界,是边防官兵文学创作的“生命之源”。阿里军分区副政委唐建中在阿里守防六年的时间里,利用休假时间四处寻访在世的进藏先遣连老战士,进行采访,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去年5月份,他历尽六年时间撰写的采访手记《绝对英雄》一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再次还原了当年进藏先遣连打通藏北阿里高原生命通道的历史情景,在阿里军分区官兵中引起极大轰动,官兵们读后深受鼓舞。阿里军分区步兵营二连上等兵李晓斌是进藏先遣连原指导员李子祥的孙子,他是从小听着爷爷讲先遣连的英雄故事长大的。在他幼年时就下决心到阿里当兵,高中毕业后,他应征入伍来到阿里高原。当读完《绝对英雄》后,他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苦难,才知道爷爷故事里的那个指导员就是爷爷本人。李晓斌告诉记者,“我是流着泪读完这本书的,从中得到的教育,我用言语讲不出来。我只想说,来阿里我就没有想到过要离开,只要阿里需要我,我就要在这里生根发芽,继续走爷爷的路。”
阿克苏军分区库尔干边防连藏族中士缺结闹桑,2010年7月从青海交通学院特招入伍。入伍前,他几乎不会说汉语,更别说用汉语写作了。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并在连队官兵的帮助下,不到一年时间,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在《阿克苏日报》《西海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20余篇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今年9月份,他写成了10万余字的散文集《青春激流》。缺结闹桑说,“越是环境艰苦越有写作的冲动,刚开始写文章的初衷是想把在边关守防的感受变作另一种家书的形式告知父母,没想到后来越写越有精神了。”当记者问他写作时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时,缺结闹桑显得很兴奋。一个战友的女朋友因嫌他常年驻守边关,见面机会太少,想与战友分手,看着战友终日闷闷不乐,缺结闹桑连夜写了一篇爱情散文,把对女友的浓浓爱、丝丝情谊写成了边防军人戍边卫国的无私情怀,署了战友的名字后,交给战友寄给了女朋友。当他女朋友收到信后,很受感动,决定与他订婚,缺结闹桑成就了这对苦恋的“鸳鸯”。
西北边陲的“文化盛宴”,并非仅仅为了赏心悦目,闲情逸致。官兵们还给其赋予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把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石一木,一歌一辞都化作文化符号,育人载体,在寓教于乐、细风润雨中引领官兵对“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高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