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关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机场竞争力的新思路研究——以深圳机场为例

时间:2024-04-24

欧阳新加、邓遥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57)

1 发展背景

随着“双区驱动”“前海合作区扩容”等多重政策的出台,深圳机场亟须打造与深圳定位相匹配的国际航空枢纽,增强深圳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核心引擎的作用。而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大湾区城市群的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促使航空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深圳机场需要思考如何为旅客提供高质量、一体化出行服务与产品。2020年9月,交通运输部在支持深圳建设交通强国试点的意见中再次强调:“积极发展空公、空海、空铁等联运服务,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实施24 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和直接往返机组免办边检手续政策,探索‘一检到底’、为粤港澳大湾区旅客提供便捷顺畅的运输服务。”深圳机场应充分发挥机场东枢纽和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优势,构建“航空+公/铁/海”多式联运出行链,有效扩展腹地范围,提升旅客运输效率,加强枢纽功能,提高竞争能力。

2 现状发展

多式联运是由两种及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连续一体化的运输过程。深圳机场的多式联运通过机场巴士、地铁、穗莞深城际以及水上航线实现。

2.1 空公联运

深圳机场最早发展多式联运的模式是通过在周边城市建设城市候机楼,并通过机场直通巴士搭建航空服务地面侧的毛细血管的。期间,深圳机场推出的“深圳飞港澳行”空公联运服务,为前往港澳的内地游客提供了省钱、省心、自由的选择,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截至2019年底,深圳机场已在深圳及惠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广州等周边8 个城市及地区共开通31 座城市候机楼。

2.2 空铁联运

深圳机场在地铁11 号线、穗莞深城际铁路(广州东站至深圳机场站段)沿线部分站点植入了自助值机和实时航班信息等服务,并开通深圳机场到深圳北高铁站的公交线路,为旅客提供空铁接驳服务。

2.3 空海联运

深圳机场是内地唯一开设港口候机楼的机场,机场码头开通往广州、珠海、中山、澳门、香港机场5 条水上航线,并设有珠海九洲港、中山港两座港口候机楼,为国内航线旅客提供远程值机服务,其中中山客运港另提供海运往空运的行李直挂服务。机场码头免费摆渡巴士接驳旅客往返T3 航站楼。通过空海联运,深圳机场扩大了在珠江西岸地区的辐射范围。

2.4 总结

随着深圳机场“海陆空铁”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新业态不断涌现,深圳机场多式联运方式更加多元,从单一的地面巴士逐步涵盖城际轨道、海上快船等多种交通方式。但从现有深圳机场联运交通服务构成来看,地面巴士仍是主要的联运方式。

3 存在问题

3.1 接驳服务多样,但缺乏一体化的联运产品

截至2020年8月底,旅客通过深圳机场已开通的长途巴士、定制包车、夜间定制包车、城际拼车、跨境巴士、水上航线、城际轨道、跨境直升机等多种交通方式,1~2h 即可由深圳机场到达香港、广州、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周边主要城市(见表1)。虽接驳方式多样,但并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联运模式,仍采取的是分段式旅客自主接驳模式。

表1 深圳机场在大湾区内提供的城际交通服务

3.2 城市候机楼缺乏基本航空服务,空地服务品质不佳

在候机楼基础设施方面,部分深圳市内的城市候机楼无候车休息区域,旅客需站立等候机场巴士。在值机服务方面,部分城市候机楼的服务管理水平无法满足航空公司要求,因此无法获得航空公司授予的国内值机权限。而由于国际航班值机流程更加复杂,要求更加严苛,目前所有城市候机楼均无法实现国际航班值机。

在行李托运方面,由于候机楼场地空间不足、车辆行李舱空间不足、安检和监控设备缺乏、专业服务人员缺乏、机场行李交接流程不畅、航空公司权限不放开等多个因素,深圳机场城市候机楼并未建立起一套成熟、全程可控的行李托运流程。根据深圳机场2019年12月的数据,开展行李直挂业务的城市候机楼共4 家,行李总量不超过100 件,深圳机场城市候机楼的行李托运服务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未能广泛推广。

在地面运输方面,除了深圳市内城市候机楼由机场快线统一提供服务外,市外城市候机楼由不同运输企业提供服务,线路配备的大巴车况较差,服务水平较低。部分城市候机楼往深圳机场未开通直达专线,车辆沿途多点上下客,运输时间长,对时间敏感的旅客吸引力较低。

3.3 空海联运线路局限,与机场衔接不紧密

深圳机场码头海上航线规模仍然有限。虽然近年新开了中山、珠海等海上航线,通航城市达4 座,日单向运行班次27 班,但与香港国际机场海天码头通航珠三角6 市,日单向航班超过38 班仍有较明显差距。截至2019年底,深圳机场码头空海联运旅客占比仅为码头总旅客量的15% 左右,并未发挥“空海联运”优势。

在空海联运服务规模上,深圳机场仅有18 家国内航司参与空海联运服务,且仅限于国内航线。而与深圳直接竞争的香港机场在空海联运服务方面发展非常成熟,香港海天客运码头的8 条海上客运航线均有40~45 家航空公司参与,且空海联运服务涵盖国际航线。

此外,深圳机场码头与T3 航站楼衔接不够紧密,接驳能力较低。免费摆渡巴士为48 座,早高峰发车间隔为15 分钟,平峰期发车间隔为30 分钟,路程需10 分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需求。

4 多式联运的发展策略与对策

4.1 构建完善的候机楼体系,形成城市、码头、高铁候机楼三位一体的格局

4.1.1 强化市内枢纽联系,发挥网络效应

根据批复的《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深圳铁路客运系统将形成“三主四辅”客运站布局,其中深圳北、西丽、深圳站为主客站,深圳东、福田、深圳机场、深圳坪山站为辅客站。此外,《深圳市海上休闲与客运码头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深圳将规划建设16 处海上休闲和客运码头,除了现有的机场码头和蛇口邮轮中心客运码头外,未来将新增前海码头,主要服务来往深港的商务人群。深圳机场进一步完善覆盖市内各铁路枢纽、轨道枢纽、客运码头的城市候机楼网络,打造“铁-公-空”“海-公-空”等一站式高品质联运服务。

4.1.2 完善市外布局,培育腹地客流

通过中国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对深圳机场在大湾区的竞争影响力进行分析。根据客流空间分布结果,除了深圳市域和临近的东莞、惠州地区外,深圳机场对珠江西岸、广州南沙等地区也具有一定服务竞争力。

为进一步拓展空海联运服务,在深中通道开通前,应充分发挥水上快船省时、可靠的相对优势,进一步丰富机场码头至广州南沙、佛山顺德、江门等水上航线。在中山小榄、翠亨新区、江门等具有深圳机场客流基础的地区,通过在当地建设城市候机楼或设立码头接驳车上客点,借助地面巴士服务进一步延伸深圳机场码头至中山港的服务链,构建“公海空”联运新模式,拓展深圳机场对珠江西岸的服务能力。

目前,穗莞深城际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班次相对稀疏,设施和服务方面也没有针对航空旅客的设计,空铁联运效应还比较弱。未来深圳机场应争取与广铁集团协调,优化列车班次时刻与进出港航班的匹配度,并在重点时段可尝试推行机场专列或专厢。同时,借鉴大兴机场和德国铁路经验,协调争取广铁支持,利用空闲车厢改造或加挂行李车厢的方式,推行行李直挂业务。选取虎门东、广州东等重要站点作为空铁联运试点,争取设立城市候机楼,提供航班值机、行李直挂等空铁联运服务,为深大城际、深茂铁路开通运营后建立高品质空铁联运体系打好基础。

4.2 建立全流程行李托运体系

多式联运的行李托运体系对托运需求量、制度规范的成熟度、各运输流程衔接配合要求很高,在硬件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就应提前考虑。结合深圳机场规划中的陆侧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在陆侧APM 机场码头站、航站楼站、机场高铁站设置行李专用设施,并预留直挂行李专用车厢。空公联运中,针对国际联运旅客配备加大行李舱巴士,保障行李储存空间充足。空海联运中,在客运港前期规划时预留吊机工作空间,当客船无足够的舱体空间以分隔民航直挂行李时,通过专门吊机设备将行李箱吊至船体上。空铁联运中,为降低对列车运能的影响,可通过加挂或改造最后一节车厢作为空铁联运的行李车厢。

4.3 运营组织协调,提供快速便捷的旅客接驳服务

目前深圳机场码头的旅客进出港高峰与船班进出港高峰基本一致,相较于其他城市枢纽,规模较小,旅客进出港需求为脉冲式而非均匀平滑曲线。可通过大运量车型配合船班波,小运量车型补充班频,提升利用效率,增加频次。远期将码头接入机场陆侧APM 系统中。

为了提供快速的接驳服务,多式联运旅客的安检也需要进一步的简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枢纽机场联通轨道交通的意见》中已经提出了推进轨道交通与机场的安检互认。建议结合机场空侧APM建设,实现在安检安全区内联运旅客的封闭流动,便捷高效的换乘与安检,提高旅客出行幸福感。

4.4 打造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以及运价保障体系

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包括售前、售后和应急三部分。在售前产品销售上,构建民航、海运、铁路、巴士统一代理平台,集结多票务系统,并推进平台对接,实现所有联运系统共同发售一票通产品,降低多式联运产品沟通协作成本,促进服务产品的广覆盖。针对售后服务,如退改票、行李丢失等,要实现各平台均可处理,权责统一,避免“踢皮球”现象出现。此外,应急管理上,需形成统一联动管理,全方位保障旅客出行。

运价上需衔接现有航空、铁路、海运、巴士价格体系,要有利于引导旅客选择多式联运服务,包含随民航市场变化而设立分淡旺季、平高峰时段的动态价格机制。

5 结语

深圳机场作为集航空、公路、高铁、城际、地铁、航运为一体的国际航空枢纽,具有构建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的先天优势。从“硬打通”方面,结合机场东高铁枢纽等地面综合路网建设契机,提前谋划联运业务,优化城市候机楼布局,丰富城市候机楼功能。从“软衔接”方面,应注重运价与产品优化、多种方式的运营组织协调以及服务品质的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