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州市传统风貌保护道路识别研究

时间:2024-04-24

王宇轩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30)

0 引言

广州市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200 多年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内涵,其中传统街巷与岭南地区气候特征、河涌水系、商贸文化及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承载着城市历史文脉和市民集体记忆,是重要的城市遗产。

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时期,挖掘并保护存量优质资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提出“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的要求,对具备深厚潜力的特色风貌传统街道进行培育和提升,不断完善和壮大这个城市“特色资源库”对于未来城市综合实力提升意义尤为深远。姜利勇认为应按照“原规模,原风貌,恢复原功能”和“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有效的取舍,保护开发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妥善迁建和恢复传统街巷格局;沙永杰等以上海市徐汇区为试点案例,践行分析上海市“点—线—面”的保护规划管理体系,提出风貌道路沿线保护、控制、引导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模式,将风貌区保护规划推进到精细化。

上海在过去15年,从最初划定12 个风貌保护区内共计144 条风貌保护道路,到选取64 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进行风貌整体保护,保留历史路线和尺度,经过十余年努力,“永不拓宽”让“保护”成为公众共识。本文将聚焦于广州历史城区内传统街巷,在对历史城区内传统街巷的现状及规划控制情况全面摸查分析基础上,充分吸取上海等先进城市风貌道路保护经验,制定广州市特色风貌保护道路选取原则,开展广州市风貌保护道路名单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可为名城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1 广州市传统街巷现状及规划分析

1.1 广州市传统街巷功能定位及分布情况

1.1.1 传统街巷主要服务街坊社区内交通循环

各个历史时期建设形成的街巷统称为传统街巷,宽度一般小于7m,多为公共使用,根据交通职能可大致分为两个层次:街/大街/直街、里/坊/巷/约。街是城市主要联系道路,巷服务街坊内部。

1.1.2 传统街巷主要集中分布于历史城区内

根据《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显示,广州市现状历史城区内共有449 条传统街巷,此次主要选定沿线历史遗存数量较多、品质较高、街面连续性高、街道空间尺度能较好延续历史的79 条一类传统街巷为研究对象,总长度约35.6km。

1.2 传统街巷规划协调情况分析

1.2.1 七成传统街巷已纳入街区专项保护规划

根据2014年发布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划有26 片历史文化街区,截至2022年共有21个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及《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骑楼街保护规划》已获得政府批准公布。

此次研究的79 条传统街巷共分属于15 个历史文化街区,其中隶属已批复历史文化街区内街巷共计55条,占比达70%,隶属2017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骑楼街保护规划》中一类骑楼街街巷共18 条。

1.2.2 传统街巷大部分已纳入规划红线控制,但按规划实施率较低

此次研究的79 条一级传统街巷中有红线控制的共64 条,无红线控制的15 条,占比分别为81%、19%。有规划红线控制街巷中,现状走向与规划路网基本一致的共61 条,占比达96.3%;但完全按规划控制宽度实施街巷的仅26 条,占总街巷的33%,占规划控制街巷的41%。

1.3 传统街巷现状功能应用及建成情况

1.3.1 传统街巷中属于城市骨架路网结构道路极少,内街巷及支路比重较大,且步行化功能明显

79 条一类传统街巷中仅有人民路等5 条承担交通干道功能,占比仅为6.3%;60 条支路及街巷中仅有19条道路设有机动车道,仅供慢行使用通道41 条,非机动化占比达68.3%。

1.3.2 历史城区内骨架路网基本建成,干道建成率较高

历史城区内规划道路总实施率为64%,干道开通率达90%。此次研究的传统街巷中的19 条规划干道现状均已建成通车,高于历史城区平均值,传统街巷维持现状情形对骨架路网结构影响不大。

2 总结先进保护经验,制定具有广州特色的风貌保护道路选取原则

2.1 上海市:提出64 条“永不拓宽”风貌保护道路名单

2007年,上海市政府批准通过《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中,选定64 条最完好和集中体现上海历史文化的马路作为一类历史风貌道路保护名单,被要求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并承诺“永不拓宽”,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道路转弯半径、道路断面形式应当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上的道路红线宽度和道路转弯半径,不得拓宽或压缩,即不允许做出任何形式的拓宽,规定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都要保持历史原貌。

2.2 南京市:建立多因子量化综合评价体系,分类分级划定保护街巷

2013年,南京市政府在编制《南京历史街巷名单》中通过建立与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指标相关的多因子量化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历史道路街巷的分类分级。将3 条历史轴线、17 条历史道路以及59 条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一级历史街巷公布为永不拓宽的街巷,共计79 条,并进一步根据不同历史道路街巷等级,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其中最高保护级别历史道路两侧应划定50m 的风貌协调区,严格保护道路格局、形态、尺度、高宽比及道路两侧建筑立面的历史风貌;栽植整齐的行道树,设置街头绿化,修整人行道铺地,合理安排道路交通。

2.3 制定具有广州特色的风貌保护道路选取原则

充分借鉴上海市“永不拓宽”的风貌保护道路要求,学习南京市多因子量化评估的方法,以“兼顾道路历史空间尺度与满足交通需求”为指导思想,从历史文化价值、交通运行影响、轨道站点服务、用地规划等考虑因素出发,提出具有广州特色的风貌保护道路选取原则。

2.3.1 历史文化价值因素

(1)骑楼建筑风貌连续密集,风格协调、立面丰富、特征性强,质量较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骑楼街优先考虑纳入此次名单。

(2)历史地位较高,有较强的社会认同,保护社会价值较高的骑楼街优先考虑纳入此次名单。

(3)沿线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分布密集的一类传统街巷路段纳入此次名单。

(4)已批准各街区保护规划中明确不拓宽的一类传统街巷优先考虑纳入此次名单。

2.3.2 路网结构影响因素

(1)维持现状交通功能对周边规划路网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大的骑楼街考虑纳入此次名单。

(2)无红线控制且与周边规划路网无矛盾的一类传统街巷优先考虑纳入此次名单。

(3)对局部规划路网结构及功能影响较小的一类传统街巷考虑纳入此次名单。

2.3.3 公交可达性因素

位于规划轨道站点600m 覆盖服务半径内(步行10min 可达)一类传统街巷优先纳入此次名单。

3 应用原则,开展风貌保护道路名单研究工作

3.1 选取案例分析

3.1.1 昌华横街

昌华横街位于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宽约5m 的南北走向巷道,规划等级为宽7m 的城市支路,现状线位与规划走向基本一致,整体路宽相差较小;现状道路两侧均为已建成建筑,分布有两栋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分别为昌华大街24 号民居、昌华庐,且处于如意坊地铁站600m 范围内,公共交通较好。综合以上分析,可通过此次选取纳入名录。

3.1.2 高第街

高第街位于传统中轴线(近代)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宽约7.4m 的东西走向步行道,规划等级为宽15m 的城市支路,对比分析其现状与规划情况,东段与规划线位及宽度基本一致、西段为非定位道路,考虑高第街历史意义较为重大,且整体路宽相差较小,处于北京路地铁站600m 范围内,公共交通较好。综上此次仅将与规划相符的路段纳入名单。

3.1.3 龙溪新街

龙溪新街位于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小区内封闭巷道,但现状道路宽度仅为2m,与规划20m宽支路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线位走向也与规划支路不一致,因街区活化利用方案未确定,存在更新改造的可能,故不选择纳入。

3.2 形成广州市风貌保护道路名单

通过多轮选取与归纳,此次研究共选取得到55 条传统风貌道路,如图1 所示。总长度达到22km,其中32 条分布在荔湾区,总长10.91km;越秀区19 条,总长10.22km;海珠区4 条,总长1.85km。

图1 风貌保护道路分布图

针对该名单中的风貌保护道路,提出不再拓宽的要求,即风貌保护道路在现状基础上宽度不再拓宽,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应保持历史原貌。

4 风貌保护道路不再拓宽对路网影响分析

4.1 历史城区未来发展趋势研判

4.1.1 地区用地开发成熟,未来历史城区产生交通需求基本稳定

广州历史城区用地开发成熟,未来区域发展处于存量优化阶段,内部人口就业数量不会发生显著性变化,地区未来产生吸引的交通需求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1.2 过境需求增长平缓,骨架道路建设成熟

2013—2019年过境通道流量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各向跨江通道总流量年均增长率仅2.9%,如图2 所示,近些年过境通道数量基本不变,过境交通需求也基本稳定。

图2 历史城区人口、就业及过境交通变化情况图

历史城区内骨架路网干道建成率高,结构发育比较成熟,除流花湖隧道等极少数干道处于近期建设状态外,区域内其他干道路网基本维持现状。

4.1.3 轨道条件日趋成熟,未来地区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

未来年历史城区轨道规划线路达到“8 条31 座”,站点600m 人口就业覆盖率提升至接近95%,个体交通出行比例将进一步压缩至10%左右,历史城区道路交通需求总量逐步降低,未来地区机动化出行中公交出行将占主导地位。

4.2 风貌保护道路保持不拓宽影响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前提,此次研究中选取的风貌保护道路多为次、支路级别,主要服务社区交通微循环及疏解功能,仅有少量道路具备承担区域过境需求的功能,如人民南路、沿江路等。但其线形和宽度基本与现状一致,未来区域路网结构相较现状变化极小。

综上所述,风貌保护道路名单中传统街巷不再进行拓宽虽然总体上降低了历史城区道路供给,但对轨道公交为主导的历史城区交通出行影响有限。

5 结语

此次研究在充分学习借鉴上海及南京市优秀风貌保护道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历史传统街巷现状及规划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特色的风貌保护道路选取原则,并经过多轮多要素交叉比较,选定出广州市第一批风貌保护道路名单,该成果已纳入在编《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进一步完善名城保护体系,为名城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但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风貌保护道路研究工作远不止此,风貌道路分类保护策略、风貌保护道路与法定控规路网协调衔接对策与路径等方面同样值得深入钻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