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业需要子弹而非纠结

时间:2024-04-24

张颖

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最常遇到两大担忧:如果巨头入场做一样的业务,创业者该怎么办?创业者在融资的每一轮或者是前期过多稀释股份,后期如何能够更好地掌控公司?

在第一个问题中,有巨头入场,证明创业方向很可能是正确的。

大部分人对于巨头入场的担心,主要来自于巨头公司的流量扶植。对于这点,我的观点是:流量不是一切。

没有任何资源是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流量给创业团队也好,内部孵化的项目也好,大公司都是期待能看到商业上的证明。项目短期内的免费流量,到中后期都会成为成本。巨头在为其提供免费流量后,必定会更加重视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比。

优秀的创始人只要能抗衡半年到一年左右,能跑在巨头的团队之前并且拉开差距,就足以证明自己了,而且后面的融资也会更加顺利。

饿了么在很多年前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公司在快速发展时,遭遇巨头突然出击。那个时候饿了么也有他们的困惑、迷惘、紧张。当时张旭豪找我聊天,我说:那就打吧,打到不行了你就关门,这是创业公司的常态,打赢了估值能涨几十倍。最终确实如此,饿了么打赢后,估值在涨了几十倍的基礎上又涨了几倍——这就是任何一个行业里面,头部公司最终都要过的一个坎。

以上是乐观的情况,巨头入场还有一个可能是,项目团队拿到了很多资源。这就很像在德州扑克牌桌上,突然来了一个腰缠万贯的人,他的每一笔注都押得很大,也善于Bluff(德州扑克术语,意为玩家知道牌力弱于对手,仍然投注或加注,期望逼迫对手弃牌)。因此,创业者不知道对手团队的实力到底多深,这样的节奏要坚持多久。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创业者需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巨头的节奏牵着鼻子走,要想的是如何把巨头拉到你的节奏里面来。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应战不意味着要去别人开拓的战场,而是把对手拉进你的战场。

在巨头入场的情况下,创业者融资确实会遇到挑战。因此更需要展现核心竞争力,解释清楚业务的差异化;然后在相对漫长的融资过程中,用数据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最终说服资本领投,推动融资进程。对于挑战的应对没有捷径,核心还是通过运营,通过数据证明自己。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业绩是一切。

所有在公司股权方面过多的纠结,在业绩没有验证之前都是浪费时间。公司创立时,创始人要考虑的是融足够的钱,有足够的子弹去打下市场,这时就会有股权上的取舍。

今天能做到行业头部的公司,没有创始人能在上市的时候手上还有40%的股份,常态都是在15%~25%之间。一般来说,正常的股权稀释节奏是:天使轮稀释15%~20%,A轮稀释15%~20%甚至25%,C轮稀释15%,D轮稀释5%~10%,上市再稀释15%~20%。

公司做得好,创始人就可以在董事会获得更多的空间,自主权也更高。事实就是这么简单,所以不要太担心自己股权的稀释。

股权的控制是一方面,但最终创始人比的是企业规模、项目获利、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以及事业上的成就感。所以为了业务持续发展,相对之下创始人要平和看待股权控制与资金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过往的观察,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第一,假如有早期的天使投资人要求公司后续轮次融资时不要稀释其股份,这种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公司后续融资,所以这种要求尽量不要答应;

第二,如果前期稀释过多,上市前发现创始人股比过低,创始人在有业绩支撑、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是可以跟股东会争取要一些基于业绩的奖励,比如多要一定比例的期权,做得好的公司创始人应该在董事会帮团队争取更多的期权。

总而言之,创始人不应纠结和放纵,要在股权和资金需求间取得平衡。一切的核心是业绩要做好,后期自然会有很多办法让创始团队在董事会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