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陈俊伶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么未来会是什么样?
城市可能成为一个大机器,而手机或者智能汽车将是其中一个终端。物联网将所有设备相联,你是谁,你在哪儿,你在干什么,都将被一一记录。你买的猪肉是哪个产地、哪头猪身上的哪块肉都能被跟踪到……
未来,将会是一个更加智能的时代。而技术,作为这个时代的底层,既拉动着产业向前推进,又不断自我更新迭代。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之紧密相连。在这个技术浪潮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去认识新技术带来的新趋势?新技术如何与产业相结合,打破“变革找死,不变等死”的桎梏?
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到现在的区块链,它们代表着未来趋势。不同的是区块链扮演的是生产关系角色,而大数据、人工智能、lot更像是生产力。但人们对于这些新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
以人工智能為例,很多人都习惯将它与人脑的智能相比较,其实两者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并不是说计算机做一件事,跟人做得同样好,就认为两者有同等的智能,这是一个认知偏差。
还有一些对新技术的到来容易产生恐慌,一方面担心技术成熟之后,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机器取代了人类很多的工作。坦率来讲,人工智能确实会替代掉一些工作,但同时它也解放了我们;另一方面则担心机器会不会反过来控制人。按我们现在研究和发展的人工智能来看,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
对于区块链技术,很多人只看到了在比特币上的应用,其实它未来更大的应用,将会是在跟踪以及解决分配问题上。
过去人与人之间交流,如果你想要验证一件事,比如验证我是谁,你必须得先拿到我的信息,然后才能验证。但我需要在对你有足够的信任之后,才会把信息提供给你。而区块链把验证和拥有这两件事情分开了。你可以给向存在区块链上的某一个人问一个问题,比如某种疾病是否有怎样的症状,然后对方可以回答说,这个病人有该疾病的一些征兆等,这并不需要得到病人的病例。这样的技术不仅能跟踪到信息,还能使我们感到放心。
在解决分配问题上,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更为公平。共享经济这么火,但目前市场上却还没有一种共享经济,可以使得早期的客户获益。虽然滴滴和摩拜这种模式能够给大家提供便宜的出行,客户也获益了,但他们都没有从企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去获益。滴滴能够做起来,是因为早期有一批人装了这个App,把这个网络循环了起来。但这一批人打车一公里该收多少钱还是多少钱,和第100万个用户没有差别,因为这部分人的贡献在过去没法衡量。今天有了区块链技术,我们就可以跟踪到每一笔交易,然后去衡量他们过去的贡献,以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去回馈。
既然可以跟踪到这么多信息,区块链技术是否可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成本?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这样认为。比如像政府网站公布的一些信息,对大众而言,这是有信任基础的,而且这个成本很难用技术的方式去度量。即使是在一个集中控制的系统里,区块链也是去中心化的。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一种基于算法的新信任方式。与其说它降低了信用成本,还不如说它对隐私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手段。
今后还有这样一个可能性,在一些2B的企业里,每一个产品都能去做跟踪,比如风力发电机。过去,包括格力、美的,它们都不知道自己家的中央空调卖到哪去了、运营情况怎么样。现在它们只需要把传感器加进去,空调的整个运营情况就可以完全跟踪到。像波音或者麦道的飞机,每个发动机差不多有一千个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整个运行的状态完全清楚。哪里出现了问题,能通过传感器可以提前预警,不用等到发动机真的出了故障以后再来维修。
30年前,如果我们说今后所有的产业都要用到计算机,可能会有人将信将疑。比如做化工产业的,他们会认为自身行业跟计算没有关系,但今天所有的化工厂都在用计算机控制。
过去工厂生产的产品,企业主并不知道卖给了哪个终端用户。产品从批发商到经销商再到客户,这中间虽然也有搜集数据,但最终购买的客户是谁,以及客户使用的情况怎么样,企业主并不知道。现在有了各种技术的合力,如区块链、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芯片等,整个商品的流程就可以跟踪得很清楚,而且成本还很低。
既然技术这么有市场,为什么那些纯粹做底层技术的公司不容易成功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们只埋头做技术,而没有主动去和产业相结合,去挖掘现有产业的痛点。
好的技术一定要能与产业匹配。我们投资人曾经去看了一家由两个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做的公司,很有意思—它给猪穿上了可穿戴设备。
猪农最害怕的就是猪瘟,而引发猪瘟的这种病毒传播又很快,当你发现有猪倒下的时候,其他的猪也已经染病,所以一旦发生,整个养殖场上千头猪都得杀掉。这家公司通过给猪穿上智能可穿戴设备,便可以监控这头猪的饮食、体温。然后再给每个猪栏安装上信号灯,一旦哪个地方出现异常,这个猪的灯就会变红,饲养员就会马上将这一栏的猪都处理掉,避免传染。
很多人认为,自己只有一个基础技术又没有数据,没法和阿里、腾讯竞争,只有等着别人找上门。主动性缺失也是不容易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产业型企业家而言,自己去拥抱技术变革可能会有些难度,既费人力、物力,而且成功的几率还很小。可以采取这两种比较稳妥的方法:
一种是利用产业基金投资。一般来说,大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产业基金,利用这个基金投资一些小的技术公司,也不需要占据很多的股份。企业需要这样一个望远镜,来帮助自己看到周边发生的变化,等这个技术成熟之后再使用或者并购。
另一种实际上就是合作。将有新技术需求的产业企业和正在寻求市场的技术型公司进行嫁接,达成合作,双方各取所需,各取所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