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微软迷航

时间:2024-04-24

方兴东

作为传统IT领域最成功、最赚钱、最富有神话色彩的企业,微软的命运,无疑是下一个十年最壮观的事件。虽然直到今天,依靠老当益壮的Windows和Office两个传统软件产品,微软依旧是苹果之外最赚钱的IT企业。但是,放眼整个互联网格局与趋势,微软今日的辉煌注定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失去的十年:偏离主航道

纵观互联网发展史,我们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阶段:从互联网起步到2005年,全球网民总人数达到第一个10亿;2005~2015年,全球网民突破30亿;而在下一个十年,也就是2015~2025年,将达到50~60亿。

全球第一代10亿网民基本是PC用户,以上班族为核心。当时90%以上的联网设备运行的都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和Windows是每一个网民电脑里的标配。与此同时,微软除了这两大现金流产品,还有几乎人人都用、具有垄断性地位的IE浏览器,用户量全球第一的MSN即时通讯,以及用户群最大的免费邮件系统Hotmail。那时候的微软,实质上主导了所有网民的软件、硬件和互联网服务。如果微软在2005年前,能抓住这样的黄金时机,抛弃“以产品为中心”的软件思维,代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布局自己的互联网战略,可能雅虎、亚马逊和Google都难以有今天的成绩。

然而,微软并没有及时调整航向。第二个十年,也就是2005~2015年,互联网行业的主航道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十年,也成为了微软失去的十年。

所谓主航道,主要是由用户群体的构成决定,也就是主流的消费群。在这个十年,全球网民突破30亿人,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为主,使用电脑办公的群体不再是主流互联网用户。这也使得Office和Windows原有的核心用户,成为30亿大众网民中的少数民族。今天,运行微软Windows系统的联网设备比例,已经下降至不到15%,跌破10%只是时间问题,Windows必然会被迅速边缘化。

这个阶段,分别抓住了搜索、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谷歌、苹果和Facebook成为了主战场的真正玩家。而一个像微软这样的超级巨头,只有牢牢占据产业最核心的主航道,才能够保持当年的傲人姿态。

当下:冲击硬件,迷失自我

早在2012年,微软就已经开始纠正航道,推出了Surface系列自有硬件品牌。为了对抗iPad,微软特意推出了采用ARM芯片的Surface RT。但这是一个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产品,尤其是“二合一设备”的概念,基本无人问津。次年,也就是2013年,微软不得不因此冲销9亿美元的库存,RT系列也只推出了两代就寿终正寝。

就在这一年,微软收购了上个世纪的另一个巨头——诺基亚,剑指苹果之心,昭然若揭。但是这样的努力,也只是让微软偏离得更远。

今年10月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微软很卖力,一下子发布10款新产品,包括Lumia手机、新Band手环、HoloLens全息头盔以及Surface变形本等。多就是少,杂就是差。看着这些东西,如果是个创业公司的新品,我们应该喝彩。可是,对于一个年收入近千亿美元的软件第一巨头,推出这么一堆新奇玩意,恍惚间,竟有不知道微软究竟是家什么公司的错觉。

微软不仅仅做新产品卖力,公关也卖力。说苹果模仿和抄袭,说苹果也怕了。其实,这些东西又与苹果有多大关系呢?

虽然不少朋友在朋友圈为微软欢呼雀跃,奋力刷屏,但残忍地说,要是来自上一个时代的“老用户”不喜欢,兴许还能歪打正着,切中新一代的兴奋点。取悦PC时代的遗老遗少们,恰恰是过去20年微软一直在走的歧路,居然至今还不亦乐乎,不知归途。

我还要继续更残忍地说,就微软打着“生产力工具”大旗,费了大钱,费了吃奶功夫搞出来如此琳琅满目的小东西,只是自娱自乐还凑合的炸弹,没有一颗真正能够落到主航道,倒成了名副其实的“又微又软”。这样的东西要是出自哪个车库创业公司之手,我也肯定会大声喝彩几下。而对于微软,今天大家再吆喝,目前这些传统产品,最终只会导向一堆越来越软硬不分的大杂货。

在全球30亿网民时代,定位“生产力工具”本身就已经把自己置身在越来越边缘、越来越小众的市场。在下一个30亿网民时代,更是如此。想想看,网民每天上网做“生产力”的时间占了多少?

只能说明,微软钱还是多的,人还是有的,但是章法绝对是更乱了。东西是更多样了,方向也更迷乱了。已经回不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微软究竟是谁?微软是做什么的?当年回望久违的IE、Hotmail和MSN等产品,必须得承认,过去的微软曾经走在互联网的正确轨道上,而且走得其实还不赖。但是,今天,微软真的更加脱轨,更加迷失。

有人说,硬件已经成为微软的战略主力。如果真是如此,完全是舍本逐末,不知道自己是谁。用不着对手费力,自己直接就往沟里去了。微软是干什么的?不管今天多么被动,微软起码应该知道,自己是做操作系统的;微软每天能够好吃好喝,盖茨还能继续当着首富,还不是因为微软手里还握着十亿级的联网设备。

这才是微软的战略核心,核心中的核心。

未来十年:巨头会陨落吗?

今天的微软依然大而不倒,能在各个角度四面出击。但是只要偏离当下的30亿美元,和下一个30亿美元的主战场,微软再如何努力,都只是徒劳。

庞大的10亿级用户

谷歌通过掌控Android系统,拥有高达14亿的活跃用户(截至2015年9月),而且依然处于爆发阶段,前景无忧。而通过iOS和手机终端掌控着10亿级用户的苹果,无疑也拿到了未来的船票。9月,Facebook月活跃用户达到15.5亿,旗下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月活跃用户突破9亿大关,另一款即时通讯Messenger月活跃用户为7亿,通向未来之路的大门已经敞开。

与这几家相比,微软手里的10亿级联网设备的价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0亿级联网设备,这是互联网时代多么庞大的一个资源!微软恰恰掌握着这10亿联网设备最底层的操作系统,也就是掌控着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那么,如果微软具备互联网思维,就应该以10亿级同时在线的用户为中心,而不应该再是以软件或硬件为导向。可惜,直到今天,微软都只是守着金矿酣睡,从来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也不知道如何去挖掘和创造自己的新价值。

面对着10亿用户,微软也只是破天荒地拿出免费升级的杀手锏。尽管微软已经使出浑身解数,Windows 10最新安装量也只有1亿台。微软期望未来三年内安装量能够达到10亿台。但鉴于人们对操作系统的升级越来越不看重,加上微软迄今没有用户思维,这个目标很可能是一厢情愿。到今天,多少用户都以为,微软就是一个天天帮忙打补丁的公司。

正如过去20年,微软自己浪费和糟蹋了IE、Hotmail和MSN等在互联网领域具有重大价值的战略级产品。今天,微软还在继续白白浪费掉最后一个,具有真正战略价值的操作系统。从操作系统的基础着手,构建以10亿级在线用户为中心的新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微软还不至于快速失去未来。但如果继续照目前这样乱捣腾下去,微软的日子不会长久。

企业用户的“云”需求

10亿级用户的价值能够得到彻底激活,就可以帮微软争取更多的时间,但并不能保它屹立不倒。微软要想自己基业常青,关键是在云计算。

当初,微软的成功建立在PC操作系统,但在今天,个人用户对专业PC操作系统的需求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日渐崛起的社交媒体——也就是每个人的社会操作系统。

对于企业和机构来说,云计算将是它们全新的“操作系统”。微软未来主要的机会,也是在于云计算。

可惜的是,在这个领域亚马逊早整个行业十年,已经是一马当先。今年4月,亚马逊首次单独披露了AWS云计算服务的财务业绩。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AWS为亚马逊带来了每年超过60亿美元的营收,以及约10亿美元的利润。之前甚至有报道说,FBI也计划使用AWS。

随着亚马逊企业云计算服务AWS的爆发,云计算摧毁传统IT业的场景将不再是一种幻想。软件、硬件、网络设备、传统IT服务,甚至通信运行,所有这些的经营者,都将进入生死存亡的最后逃生阶段。

成本问题只是一方面,更在于传统IT产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未来人们再也不需要自己单独购买IT产品。在云计算领域,无论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各种应用软件都需要重写,服务器、网络设备和带宽等都需要重新设计。随着云计算崛起,传统IT产业如同破铜烂铁,将被企业和政府等主流客户所抛弃。国内所谓的去IOE,其实根本不是因为安全问题,而是因为IOE产品难以适应云计算的需求。

无疑,云计算将重新格式化整个IT产业,这是IT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革命。我们熟悉并敬仰无数年的IT巨头们,IBM、惠普、思科、戴尔、EMC、Oracle、SAP、Microsoft等(包括中国的IT企业),一个也跑不掉。所有动作迟缓的企业,下一个十年都将面临如恐龙灭绝的命运。转型成功终究也是低概率的事件,传统的数万亿美元市值的市场将灰飞烟灭,当然,更大的、新兴的数万亿美元的市场将喷薄而出。

而在这个过程中,微软无疑是首当其冲。尽管微软的云计算建立在传统企业软件应用之上,有基础优势。但这部分业务收入含金量很成问题。何况云计算必然要动摇Office和Windows这两棵支撑着帝国的摇钱树。到时候,微软不得不面临左右手互搏的难题。然而任何问题,放在微软身上,都值得加上一个“最高级”。

下一个十年,我们见证的最壮观的大事件,或许就是微软陨落。

AWS云计算服务

2006年,亚马逊推出了AWS服务。通过AWS,企业可以不用再购买自己的软硬件设备,也省去了聘请IT工程师管理技术基础设施的必要,只要利用亚马逊数据中心就可以运行网络应用。到2010年,硅谷和纽约的许多企业,都逐渐开始通过AWS来管理自己的网站。

去IOE

阿里巴巴首先提出的概念,指在阿里巴巴的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