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先给HR洗洗脑

时间:2024-04-24

王吉鹏

微软、雅虎等曾推行过末位淘汰制,即每个月筛选出业务能力最低的员工,强制其离开公司,又于2013年废除了末位淘汰制。实行末位淘汰制要求企业人力制度完善、研发创新强、合作氛围好、竞争强度大、员工素质普遍较高,否则实行末位淘汰制非但无法激发企业员工积极性,反而使员工抱团跳槽或是集体怠工。

国内某些企业在没有把握自身特点的前提下,盲目追求账面上的竞争力,实行末位淘汰制,最后只能是适得其反。这些企业中有的用“出错率”来考察员工,结果忽略了干的活越多,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的事实,使劣币驱逐了良币,逆向筛掉了优秀人才;有的企业用双向考核、多点监控来考察员工,忽略了工作中越是正直越容易得罪人的特点,结果制造了一种非油腔滑调不能生存的畸形环境;有的公司用业务量来考察员工,结果使得一些天然工作就少的行政部门刻意制造工作,不仅降低了本职工作效率,更影响公司整体运行环境;有的公司看到了弊端,要“综合指标”、“全面考量”,但每个指标权重多少,每个部门切划比例多少等标准定不下来,拿着一个制度不会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又在研究过程中浪费了企业资源。

这是脚步跟上了,思想没跟上。

所有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需要犹如打仗,而HR们则是这场战争的先锋队。这是一个群雄并起,杀机暗伏,毕其功于一役的格局,像极了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处于劣势,被袁绍所压制。多亏荀彧用“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样的话语激励了曹操。而曹操也终于在坚持之后等来了机会,攻下了一个地方,就此扭转战局。这个地方就是:乌巢。曹操自从拿下了乌巢,后面的战役则势如破竹地拿下;而若没有拿下乌巢,接下来的持久战,曹操将更加劣势。

而这里的乌巢,在中国集团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路上,正是HR的思想革命。

要完成这项HR的思想革命,需要重新定义HR的七大职能,这七个职能分别是聘、育、用、赏、升、离、裁,这七个职能共同组成了国际化视角下的HR职能,每一项都要丰富其内涵,一项缺失都会使得其他职能联动受制。

中国许多中大型集团企业的HR至今存在这样的选人思想:能招来德才兼备的人当然是好,但如果才能和贤德之间必须选择一个时,愿意选择贤德之人;甚至有的HR会为某些部门特意输送“有德无才”之人,来维护这个部门已有的懒散氛围。在小公司里这样的行为或许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在越大的公司,这样的HR就会导致越严重的后果。

HR本身是企业人才的第一考察官,他决定着公司人才流入的第一筛选条件。经营公司如同做一盘菜,HR直接决定着这盘菜有哪些原料。在短期内HR的短见并不会对公司造成太大影响,因为每个大型集团企业的企业文化能起到调整员工行为的作用。但日久天长,企业里的员工都是无才无能只会泡茶看报之人时,员工自身素质对企业文化造成逆向影响,将从根本上使公司进入瘫痪。

当前虽然中国国内大型集团企业已经较为成熟,但走向国际时就发现,国际上真正是群雄割据,乱世争战。“德才兼备”的人固然优秀,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况且HR口中的“德才兼备”往往是德字当头,才能可有可无,这对企业的创造力来说是一种长期腐蚀性的损害。

当前中国企业在内部建设、培育上体现出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但实质上反映了HR的思想不够先进,方法仍旧落后。有的企业台风天停工,这本是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好事,但有的员工上班到公司了才被告知公司放假,不得不在台风天来了个折返跑;有的企业并没有完善的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入职后的培训完全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靠部门领导带,靠部门同事示范,和拜师学艺一样没有章法;这些都是HR的思路不够开阔,工作思路没有改革导致的。

所谓的“工作思路”的改革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人本思想的贯彻。我们的企业很喜欢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让员工心甘情愿为企业牺牲个人利益,之后企业再给员工补偿来表示对员工的赞赏,一如封建社会里帝王与忠臣的一唱一和一般默契。但这种“献身”的默契随着90后正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将会越来越淡出社会主流。90后的价值观不再是老一辈“心甘情愿付出,获得赏赐般的肯定”,而是相信“付出与所得必须匹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新生代的年轻人需要的不是辛苦的加班费,而是匹配其工作成果的更高的工资。换言之,未来的员工将更多地注意到同工同酬仅仅是底线,而就算是同样岗位,工作更为出色的年轻人将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他们将对现有的收入分配思想提出挑战。与其说这是挑战,不如说这是未来企业转变的趋势。

前面提到的“知人善任”的后半部分“善任”,在此处正式得到体现。根据传统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有四大职能:分工,授权,激励和服务。而管理有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工作上的映射。

对于HR们来说,计划的核心是分工,组织的核心是授权,领导的重要手段是激励,控制员工行为的途径是服务。

西方的管理思想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契约精神,这值得我们学习。而海底捞做的是成功地将中国宗族文化迁移到了企业的管理之中,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转化成了“海底捞之内皆兄弟也”。

仅从这点来看是很伟大的,董事长张勇用他朴素却不简单的思想,成功打造出了极富人情味的管理文化。

海底捞目前也渐渐出现了大企业病,面临着“人治”效力渐弱,需要制度建设却发现建立制度与原有“人治”的思想格格不入。母公司不能“人治”,那子公司能不能?不能全盘“人治”,选择性地整合管理理念行不行?如果要整合,整合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都是值得大型集团企业思考的问题。

即员工的赏罚机制。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赏罚”,古往今来,无论是否实施国际化战略,其核心都在这八个字:“赏罚分明,公平高效。”这几个字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实际上我国的企业离真正贯彻这八字精神,还有一段距离。许多企业会陷入一个误区:制定了一个“完善”的制度,渐渐发现制度变得形同虚设无法落实,于是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陷入“研究——制定——再制定”的循环之中。

而实际上制度的制定并不是难点所在,所有管理者都知道好的制度要符合“正”、“信”、“齐”三原则,即正当合理,明确清晰,一视同仁。如果企业内已经制定了良好的制度,员工都毕恭毕敬地遵从它,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孜孜不倦维护的制度,竟然可以被领导的一句话所推翻;在公司犯了错应当被处罚的人,会因领导的个人喜好被赦免;连续三个月被评为金牌员工原本可以获得晋升,却因为空降来的领导实施的改革而失去了机会……

即员工职位的拔擢或贬谪。升职不仅意味着更高的薪水,更意味着打通上升空间,意味着付出有所得,意味着未来有希望,而这种“未来有希望”的感觉是几乎所有员工都热爱的。当年项羽败于刘邦,很大程度就输在了留不住人才。

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在当下,上升通道被堵住、个人才华无法施展,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国企、央企或是事业机关的根本原因。尽管实行股份制改革已有十余年,但我们国家的国企央企至今仍有政府机关留下的弊病。

企业内部的人员比外部的人更加渴望改革,他们需要的是更加明朗的上升通道,和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如果只能在岗位上混吃混喝领薪水,这岗位依然会有大量的人愿意来填充,但更多具有冲劲的年轻人将会投奔更好的平台。就像当年韩信投奔刘邦,不仅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还在历史上增添了一条“妇人之仁”的词条,岂不为霸王可惜。

员工的离职,即退出机制。退出机制和晋升机制是相伴相生的,有良好的退出机制才能有顺畅的晋升机制。否则一方面年轻人得不到晋升,损失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养着一堆无用的老兵,无法创造生产力还徒增用人成本。

大型企业的“该离之人不离”,长期下去必然会使得企业效率低下,工作趋向无力。就像一个一度健硕的年轻人不思锻炼,髀肉复生,在头几年还能吃老本保持体形,要不了几年连上楼梯都吃力,走两步都气喘吁吁了。

企业的裁员,即净化机制。净化机制与退出机制共同组成了企业的瘦身机制。国企常年来被诟病的一大问题就是编制臃肿,不仅员工自然退出机制不足,企业主动裁员净化自身的行为更是少见。大型国企的股份制改革仍很不到位,17年过去了,资本在上层的流动更为明目张胆了,银行一个劲地给“老哥们”提供贷款,却换不来大型国企的效率提升。

放眼全球,海尔截至2014年两年内裁员3万人,微软宣布2014年裁员1.8万人……大型企业在这方面纷纷有较大的动作。

正是这瘦身机制——即企业的“离”与“裁”,是HR思想改革七个点中的“水龙头”。拧开了这个“水龙头”,企业的思想转型将会水到渠成,之前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都将在全新的土壤中得以解决。

在企业员工的离任与裁员方面,企业首先需要调整组织架构,一个臃肿的组织往往都有一套臃肿的架构;其次制定明晰的瘦身规则,最后认真落实这些规则。在组织结构层面,做到因岗设人与因人设岗有机结合;在人事层面,做到鼓励会干活的,留下能干活的,送走不干活的。这些听上去全是老生常谈,但是却不容易做到。

归根结底,中国企业的转型与其说是经济行为,更不如说是政治行为。领导们在转型当口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在很多企业里,改革的启动与否往往只需要领导的一句话,而恰恰就是这一句话,让下属们望穿秋水。改革的时机已在眼前,改革的方式我们也摸了二十年石头了,什么时候开始挥舞起这改革的刀斧,我们拭目以待。在中国,企业的改革可以用一句话很好地总结其境况:“simple but not easy”。

其实,“HR”并不是一份职位,而是企业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无法由一个人完成,它需要整个企业的高层共同推动。古语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难想象一个刚愎自用的领导会提拔贤能超过自己的手下,这样的公司自然很难有奋勇争先的气氛。有些问题如果连解决之道的土壤都没有,那遑论“解决之道”,只有企业高层能为改革提供这样的土壤。改革的七个方面全都是“说来简单做来难”的问题,其苦难的根源不在方法论的复杂,而在于土壤的培育。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可以看到改革的决心正在自上而下地传递。当国家开始关注一个问题,要么是这个问题很有前景,要么是这个问题形势严峻,而集团企业的改革,是两者兼而有之。当前许多集团企业并不是不想改革,而是不敢改革,面临着“不改就乱,一改就死”的两难局面,这是企业自身创造力不足的结果。

在过去数十年,国企并不是以独有的技术和产品取得垄断地位,而是依赖对社会稀缺资源的独占性垄断了市场,如矿产、石油、房地产、金融服务、公共运输、医疗和教育等。改革之阵痛是必然的,但集团企业需要对自身动手术才能在未来十年站稳脚跟,在这点上并不是“一改就死”,而是“早改则活,晚改则死”。

无论当前国企在国内的地位怎样强势,但无可否认的是,国企的黄昏,帷幕已经拉开。而只有敢于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思维,自上而下地转变思想,才能够真正走上转生之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