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世界一流企业的评价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4-04-24

刘宝成 包卡伦 陈星光

我国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

2010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我国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面对全球产业链快速调整和分化的国际竞争态势,建立并遵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认真贯彻执行,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一流企业的定义、内涵与特征

关于世界一流企业的认定标准,目前缺乏共识和权威的认定机构。从国际评价的比较看,可以确定两个直观的评价尺度。其一,世界一流企业的业务跨度必须是世界性的。联合国贸发会给出的跨国化指数(Transnationality Index,TNI),体现在企业海外资产、销售收入和外籍雇员相对于总资产、总收入和员工总数的百分比。其二,世界一流企业的综合实力必须是行业一流的。Todd给出的定义:就某一特定行业而言,世界上最优秀企业可以被认为是世界级的(Todd,1995)。Tunzelmann等学者认为,一个领先的市场经济体是孕育世界级企业的基础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许多世界级的商业巨头,主导了全球200多年的贸易(Von Tunzelmann, 1977; Wright, 1990)。

世界级企业(world-class enterprises)作为一个较完整的概念,最早由Newman & Chen(1999)提出:具备规模合理、产品优质、服务周到、管理柔性等特征,能够遵循国际市场规则,具有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有学者表示,世界级(world-class)企业的概念不能与世界一流企业(best-in-class)相混淆:“世界级”是对应卓越而言,侧重于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满足全球广泛的市场需求,而“一流”则是在单一类别或属性上的最高表现。Gobeli(1995)将世界级企业描述为:一个能够使“战略、流程和结构协同工作”的组织。波特(Michael Porter,2001)认为,世界级的企业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协调行动,从中取得某种竞争优势,并非为了追求简单的国际化指标而盲目扩张全球业务。

本文认为,世界一流企业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概念,并非单一特征的最高表现,要在经营规模、市场覆盖、运营绩效、科技创新、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多方面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应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认可。

有关世界一流企业的认定标准,当前认可度较高的解释有两种:

其一,源于美国《商业词典》,强调其对内部价值链进行系统调整和持續优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力;

其二,源自胡鞍钢等国内学者的观点,即基于国际可比较、可衡量、可操作的原则,世界一流企业应满足三项标准:(1)进入世界500强(规模);(2)世界同行业前20名(行业领先);(3)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知名品牌或国际标准(国际影响力)。

综合多种流行的衡量指标,世界一流企业要具备以下四大特征:(1)规模庞大。规模是成就世界一流企业的前提,其资产规模、营业收入或公司市值大多位居世界前列;(2)杰出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其主营业务突出,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持续创造良好的业绩,实现可预见的利润;(3)拥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自主领先的核心技术,不易被替代的独特产品或核心资源;(4)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较高的国际影响力。秉持全球战略思维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在全球高效整合与配置资金、关键资源,在市场、业务、资源、营收等方面始终保持较高的国际化程度,注重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国内外相关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全球企业实践,学界和业界针对世界一流企业构建起多种评价指标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均致力于针对企业综合实力提出相对客观的检验标准。

我国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优势与挑战

协同规模优势与体制优势

随着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规模、技术创新和国际经贸合作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中国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的企业数量节节攀升。2019年以129家(包含港台地区)上榜企业首度超过美国(121家),2023年有142家企业上榜,连续5年超过美国。

2023年《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中,美国以611家企业排名第一,中国一路奋起直追,以391家(包括港澳台)排名第二。

中国企业在排名中的突出表现,体现了政府通过国企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世界级企业”的举措所取得的斐然成效。我国雄踞《财富》500强榜单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以绝对数量占据主体地位。以2022和2023年为例,国有企业在位列该榜单的中国企业中占比均高达68%。由于国有企业承担国民经济的支柱功能,多数国有企业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合并重组快速形成了超大规模。特别是经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法人治理更加完善,为其成就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在政府大力扶持和鼓励之下,一大批民营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异军突起,有38家荣登2023年《财富》500强排行榜,其中尤以比亚迪、宁德时代、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新能源及数字化服务等新兴产业最为突出。

许多入围《财富》500强的跨国企业,相当一部分营业收入和利润份额来源于中国市场。例如,截至2023年10月底,排名第8位的苹果公司以14.2%的市场份额在中国销量稳居第一,超过90%的苹果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由91家中国代工企业生产;排名15位的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更高达33%。

企业重心需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变

仅以营业规模来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属于世界一流是远远不够的。对照上述有关世界一流企业的各类指标体系,中国企业总体存在较大差距,体现在经济效益、人均产率、国际化程度、科技创新和品牌价值等诸多方面,作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先锋队”的国有企业亦难例外。

偏重业务规模纵横一体化扩张,而轻视核心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导致我国众多企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大部分企业国际化程度偏低,其收入来源主要集中于國内市场。

在技术和管理处于颠覆性创新的时代,由于缺乏领先技术和品牌优势,企业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会反噬其原有的规模优势。2023年《财富》500强榜单中,中美企业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势头。中国上榜企业(其中台湾地区7家)较上年减少了3家,大陆上榜企业数量近15年来首次下滑,在排行榜中的地位多数有所下降。上榜135家企业中有7家属于新上榜企业,其他128家企业有89家企业降低了位次,占比71%;美国上榜企业达136家,增加12家。

在经营绩效方面,2023年上榜中国企业平均销售收入833亿美元,低于上榜美国企业平均收入959亿美元,略高于全榜500家企业的平均值。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9亿美元,仅相当于全榜平均利润(58亿美元)的67.2%,以及美国企业平均利润(80亿美元)的48.8%。就销售收益率而言,大陆上榜企业为4.7%,大幅低于全榜平均值(7.1%),更低于美国企业的8.3%。

在行业分布方面,中国上榜企业集中于15个业务领域,仅有金融、运输、电信和高技术4个领域的企业销售收益率超过5%,以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金融业最为突出。

26家上榜金融机构中,有9家银行,平均销售收入1191亿美元,平均利润261亿美元,销售收益率高达21.9%,利润总和高达2347亿美元,占全部135家上榜中国大陆企业利润5280亿美元的44%。其他94家上榜企业集中在11个传统业务领域,企业销售收益率很低,普遍维持在1%至3%。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上榜的15家企业平均销售收入1033亿美元,平均利润高达204亿美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9.8%;中国企业仅有5家,平均销售收入和平均利润分别仅占美国企业平均值的56.4%、33.8%,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1.8%,远低于美国企业。

另外,经过新冠疫情,生物医药行业受到全球关注,成为关系人类未来的关键行业。美国上榜辉瑞、强生、默沙东、赛诺菲、赛默飞世尔等10家世界一流药企,平均销售收入982亿美元,平均利润114亿美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1.6%。中国上榜的中国医药和广州医药两家企业平均销售收入647亿美元,平均利润7.1亿美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1%,利润如此之低,企业极易因研发投入不足而失去规模优势的风险。

因此,中国企业亟须将发展重心从体量转移到质量。只有不断改善财务指标,提高经济效益,有充足的利润资本支持科研投入和持续发展,才能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

品牌价值和科技创新有待提升

体现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价值是评价世界一流企业的一项重要标准,其集中体现了企业卓越的经营理念、优质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ISO 10668将品牌定义为“与营销相关的无形资产”,提出了透明性、有效性、可靠性、充分性和客观性等五项价值评估原则。权威品牌排名机构Interbrand从三个维度逐年认定全球品牌价值:(1)品牌化产品和服务的财务业绩;(2)购买决策中的品牌作用力;(3)品牌贡献于未来收益的强度。品牌应具备四项条件:(1)经营范围至少覆盖全球三大洲;(2)广泛涉足新兴的发展中地区;(3)公开的财务信息;(4)长期盈利,30%以上的收入源于境外。苹果、耐克等许多世界一流企业甚至放弃了制造环节,依靠整合全球资源,深耕研发和市场两端的无形资产,营造巨大的品牌价值和产业链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增强,品牌价值亦有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2022年Interbrand全球品牌百强排行榜中,美国共有49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德国和法国各有9家公司上榜,日本有7家,英国有4家,我国仅有华为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品牌,位列第86。2023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中,美国有55个,中国有14个,中国入围企业的数量和品牌价值,都与美国相距甚远,仅有腾讯和阿里巴巴进入了十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

我国许多企业基本完成了从制造到创造的战略转型,整体技术创新的全球排名在逐年上升,但仍需在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领域追求重大突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中国位列第12,创新指数55.3,与西方发达国家如瑞士(67.6分,排名第1)、瑞典(64.2分,排名第2)、美国(63.5,排名第3)、英国(62.4,排名第4)、新加坡(61.5,排名第5)仍有一定差距。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源于庞大产业集群和应用市场的带动,随着研发强度的不断提高,2022年中国新注册专利数量取得了全球第一的佳绩,但通过授权转化为市场价值的专利质量仍有待提高。根据全球知名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发布的2022年专利授权50强排行榜,中国大陆仅有华为(4)、京东方(11)、OPPO(43)3家民营企业进入榜单,而超大型国有企业在争创世界一流企业的赛道上需要加强重大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国际化进程需要稳步加快

根据企业海外资产、销售额和雇员比率生成的跨国指数,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最新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最大100家跨国企业的跨国指数平均值为51.67%,中国的平均值为15.9%,中国仅有11家企业入围,其中大陆9家中,央企6家,民企3家。显而易见,只有称雄全球市场的企业才能赢得世界一流企业的美誉。稳步加快国际化进程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相关部门要对具备世界一流企业潜质的企业走出去加大支持力度。

21世纪,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由服务于外国公司的代工生产和特许经营,走向壮大自身品牌实力的海外并购,实现从“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的模式转变。联想、吉利、双汇、中海油、中化集团等一大批世界级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将由此获取的知名品牌、高新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经营与本国产业集群以及市场和制度优势有机结合,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拓宽道路。

与需要长期跨文化磨合的海外并购相比,通过吸引外资壮大本国企业,助其以规模优势和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则是一种更加稳健地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模式选择。从比亚迪吸收巴菲特投资,到小鹏与大众汽车达成入股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巨头得到了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助力。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要重视民营企业

华为、小米、京东、阿里巴巴、腾讯、吉利等我国一大批民营企业已经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世界级的巨头。海底捞以遍布全球的1400家火锅门店,在2023全球餐饮品牌排行榜中取得第14名佳绩。字节跳动是当前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创业型企业,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以1.38万亿元估值独占鳌头,比第二的SpaceX高出4350亿元。

在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作为全面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一项国家战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编辑 季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