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范振英
摘 要:中医有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在传统中医的框架内发展,但这种方式会把中医引入死胡同。另一种是采用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方式。即中医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促其发展;利用中医的先进理念和独特方法与先进科学技术相融合,创立出新的健康学和医學内容;逐步用现代科学理论阐述中医的内容促使其更快发展。通过这些方法创立出现代中医学,或者称为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使其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中医;中医发展;现代中医;健康学
0 引言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化未曾中断,中医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医不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证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今天仍然对人们的健康和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只能发展,不能丢掉﹗
党和国家一直都很重视中医药,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医药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仅2015年以来就有: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重要文件。并转发《中药材保护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四部医典》相关版本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民族医药继承发展取得新进展。
2015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发表了《以诺奖驱动中医药创新》。
2015年12月,***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李克强作出批示表示祝贺。
这一年,李克强祝贺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2016年12月25日***发布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医药界的一大盛事。
......
在这举国上下搞创新、政府如此重视中医药的大好形势下,大家都很关心它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对中医药如何发展,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只在原来传统中医的框架内发展,另一种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相融合,向现代中医(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发展。两者的主要差别是怎样看待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中医要不要吸收、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吸收了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后还是不是中医。
1 只在传统中医框架内发展会进入死胡同
现在很多人谈论中医的发展,除了强调领导重视、增加投入、提高中医的地位、增加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收入、中药材保护等条件或外部因素以外,特别强调的是中医是东方医学、东方文化,它的发展只能在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内“孤芳自赏”。常以“内经”上怎么说作为最高标准。甚至把中医称为传统医学(实际上被看成古代医学),与之相对的是现代医学。
在这些人看来,只要中医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或者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就不是中医了。比如:
诊断中用了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仪器设备,他们说这不是中医的方法。
屠呦呦从中药中提炼出青蒿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得了诺贝尔奖。可是现在很多人都说,因为青蒿素的提取、分析用的是现代技术,所以除了青蒿是一种中药以外,这一重大成果与中医药没有更多关系。
中医有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砒霜(三氧化二砷)是毒药,也是中药。尽管中国和西方很早都有用它治疗白血病的说法,但真正达到有效治疗此病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医药专家张亭栋等医生研制出了“癌灵1号注射液”以后。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陈竺院士等人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了用它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理。并用它和全反式维甲酸对这种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使这种原来凶险和死亡率很高的病,达到现在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并获得国际大奖。但是因为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靶向治疗的新称谓,主张中医要在传统框架内发展的人就认为这不是中医了
中医是瑰宝,但它不同于只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作用的古迹或文物。它是治疗或缓解人们病痛的实用科学技术。实用科学技术是一定要不断发展的。“人”这个服务对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实用科学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否则就决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所以按这种不突破传统框架的模式去发展,必然会逐渐被边缘化,最后可能被淘汰。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在他们看来,就不是中医了。因此,这就把中医引入了死胡同。不管中医在这个死胡同中怎么发展,若长此下去,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变成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
2 用中医与新科学技术融合来开创现代中医学
2.1 中医药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
关于中医的发展,笔者在2008年写了一篇名为“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1]。文章中说: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如遗传学、解剖学、免疫学、胚胎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现在飞速发展的基因科学等)、诊断技术(如体温、血压、心电、脑电、骨密度、血氧饱和度的测量,生理化验、病理组织切片、医学影像学等)及一些先进的制药技术等,都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甚至包括航天科学等学科发展的综合成果。试想,没有物理学的发展能有体温表、血压计、超声、CT、MR等检测设备吗?只有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并使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才会有生化指标、染色体和基因的快速检测。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是被西医首先利用了,但它们决不是西医的专利,其中许多内容同样应该为中医所用。而且,中医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要理直气壮,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也不要怕有人说三道四。”
当年92岁的中医泰斗邓铁涛老教授看到笔者的这篇文章后,亲自用墨笔、宣纸写来一封长信,除了表示对该文章的赞许以外,邓老还特别写了对中医发展的看法。邓老在信中说:“过去认为医学只是自然科学,是生物医学。现在加上心理和社会是一大进步,但仍不够。中医是天、地、生、文、史、哲、艺术的综合体,因此多学科相合才能帮助中医的发展。只有新技术革命之成就,才能帮助中医的发展”[2]。
卫生部副部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看到此文后也亲笔回信。在信中说“您在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我完全赞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努力实践和推动,使之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动力与创新成果”。
笔者认为,邓老说的非常正确。中医的发展就是要与自然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天地生、文史哲、艺术等各个学科相融合,把它们对中医有用的先进理论、理念和技术都吸收到中医中来,形成现代中医。
按照邓铁涛老教授的教导,笔者认为上述几个例子都应该算是中医药的发展。
第一个例子,即先进的仪器设备,它们本身就是工具,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
第二和第三个例子,即青蒿素的发现、应用,和砒霜治疗白血病。因为从混合物或复杂物中提取、纯化其中的某些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同样,从细胞层面阐述药物治病的机理,用的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果。这些先进技术都是很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不是西医的专利,中医也可以使用。
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成果在医学上的使用,是解决医学问题的方法或工具,不是判定姓“中”还是姓“西”的标准或判据。
是中医还是西医,要看在除去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个“中性条件”以外,是西医的作用大?还是中医的作用大。显然在上述的后两个例子中,中医的作用要大得多,所以它们应该算是中医,或者说是中医的发展。
2.2 中医的先进理念和独特方法要“走出去”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一阶段,是以引进为主。在我们有很多创新成果以后,在一些方面就可以走出去。中医具有自己的先进理念和一些独特方法,这些先进的东西也可以“走出去”,即走出传统中医。
2015年10月,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在《以诺奖驱动中医药创新》的讲话中强调:“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渗透结合,可以为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的突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更大贡献[3]。”
这里王局长指出了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另一个广阔前途和美好远景。
笔者认为,王局长的这个提法意义非常重大。如果把前面说的称为把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来”,王局长这里说的可以叫做“走出去”。就是利用中医的先进理念及一些特有的方法,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相融合,研究许多有关健康的问题,创立出许多具有突破性质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比如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及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它符合实际,非常正确。人生活在自然界,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是基本要求,否则就不能很好生存,这是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主要内涵。人体是个极其复杂的生物系统,各部分、各子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只有协同努力,身体才能表现良好。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必须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整体观、重视从宏观看人体很重要。
笔者在深入关注健康的时候,发现现在竟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学。在开始研究健康学以后,认为现在的健康定义不正确可能是没有健康学的主要原因。在深入研究健康定义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是现在的(即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是想从微观来说明“人”这个极其复杂生物系统的宏观状态,实际上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导致尽管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很关心健康,但是却说不清什么是健康(因为没有正确的健康定义),也没有健康学。
于是笔者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用立足宏观、重视微观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吸收天人合一、阴阳等中医理念,终于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4]。
在健康新定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健康学[5]。它的主要内容是:健康学是除治病以外,对能够增加健康活力、减少伤害因素、使身体活力增加、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各种理论、方法、手段、措施等进行研究、解释、创新、实施的科学。
健康学中涉及许多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说它是中医的先进理念与许多现代科学理论、先进技术的融合体。在我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和未来,它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增加幸福感的作用有可能不亚于治病,而费用却少得多。
如果笔者的这个工作能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有利,可以看作是中医“走出去”,即利用中医的先进理念研究有关健康问题的一个例子。
由于提出健康新定义、创立健康学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笔者被以韩启德为会长的《中国医学促进会》,经领导特批(因笔者年龄超过70岁)吸收为副理事长,并荣获2016年“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
2.3 用现代科学理论阐明中医药理论
王国强局长在上述《以诺奖驱动中医药创新》的讲话中还强调,要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这更是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结合。如果中医的很多理论能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阐明,中医必将在此基础上得到快速向前发展。
比如,中医在解释一些部位的疼痛时,说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笔者经过这几年的观察分析,发现这种疼痛不少是发生在血液循环较差、血管很少的关节部位。在这些地方,包括氧气在内的营养供应较差,可能是发生疼痛的一个、甚至是主要原因。特别是身体受凉、外周血管收缩,或是由于炎症引起代谢性缺氧时,这些地方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缺氧严重而发生疼痛。通过主动活动,或进行热敷、理疗、针灸、按摩、用药等方法,使这些地方血液循环改善,得到的氧气等养分多了,疼痛就会有所缓解。
又如,笔者对中医的五行论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结论是五行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是解决复杂事物(系统)的一种有用的方法。就像公交车或者轨道交通,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去,但只要坐的对路,还是能把人带到要去的地方的。而现代科学对解决复杂系统没有什么办法。从这点上说它是科学的,至少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3 总结
笔者认为,西医主要是由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堆积而成。而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以后,形成的是中医的先进理念和独特方法,融合先进科学技术而形成的现代中医,在一些方面会比西医更好。
笔者在“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中写到:“有个比喻不知是否恰当,新中国成立初期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如果中医能够转变观念,想方設法让先进的东西为己所用,就一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现在笔者还要说的是,“我国引入市场经济,建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经济总量全球第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以后,就会发展成为现代中医,或称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医学。在一些方面肯定会优于西医,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如果我们能确立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作为中医的发展方向,不仅为中医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道路,也必然会使许多年轻人从中看到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前途,投入到中医的学习、传承、研究中去,不会出现后继乏人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的先辈发明、发展了中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现代中国人,一定能使中医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