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笔墨抒怀 直取山河之魂

时间:2024-04-24

刘岩松+舒鹏+王硕

编者按: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线。中国画凝聚了数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分,作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种最独特、最合适的表征,对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它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意义,全部在于它是东方的,中华民族的。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大地山川的雄伟与秀美,同时又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思想,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近百年来,众多山水画大家在继承和变革山水画传统基础上取得的成就,说明山水画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仍然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而我国现代著名的山水画画家杜中良先生,却坚持认为继承传统,就是要保留中国画艺术本质的民族审美特征。他还以此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美学意识与绘画技术,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风格。

纵情山水,将传统与现代之美融合

杜中良,笔名汉华,男,生于1950年,山东菏泽市人,我国著名山水画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当代国画名家姚治华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期从事中国画“山水”的研究工作,兼通花鸟。现系中国孔子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英国牛津艺术学院教授 研究员、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员。

在多年的山水画创造中,杜中良先生深刻领悟到,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不是机械的模仿自然,也不是按照前人的模式亦步亦趋,而是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理,写客观自然在心中引发的诗意。因此,他始终坚持“师古人,师造化”的传统,吃透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熟练的掌握笔墨技巧,然后施展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

于是,先生一方面潜心研究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力学“四王”旁通“二石”上朔王蒙、倪赞、赵松雪诸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功力扎实深厚,且胸藏前人名图胜景、画意诗情,信手拈来,变成佳作。另一方面他坚持以造化为师,广游祖国的名胜古迹,丽水雄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会、写生,重点研究山、水、树木的形成规律,捕捉自己面对自然景色的新鲜感受,训练自己的取舍能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然后在直面自然中捕捉灵感、提炼形成、发现美感、锤炼笔墨,这使得他的作品洋溢着清新的感受和生命的气息,同时他有十分注重对大自然的认识和领悟,使客观物象通过心灵的辍取而升华为“心象”正是这一感悟,遂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实象”的自然美,更表现出“心象”中的自然美。

在此基础上,先生认识到笔黑技法是构成作品血肉的实际因子,因此除了消化传统技法的,他还不断摸索、构建出自己的表现方式,其特色是内敛而不僵硬,宁静而有张力,虚幻迷离的淡山远云,苍茫错列的山岭树丛,色皴点染,见笔见墨,运用泼墨积墨,使画面灵动颖脱,秀韵清幽,既为山写“骨”又为山传“神”这种有控制的张力或有张力的内敛,力求通过精微的笔墨形象,来昭示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的内涵。

如今,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实践,杜中良先生在画作中创新用墨用笔,注重书法在笔锋的使转、提按的变化、纤侬的行迹,注重画法中点、勾、勒、扫、皴、擦、染等笔法的转换,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先生把皴、擦、点、染等法,层层浑罩,意在笔先,墨韵奇妙,浓淡适宜,气势相交,纯朴天真、潇洒得意、沛然得气、纵横得机,画作直追逸晶境界。

细观杜中良的山水画作品,可发现是典型北派山水,质直而厚,方峻严整,不以小巧胜、而凭气势出,既有坚实、丰富、传统的功底,又吸收了现代美学意识绘画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作品整体辉宏雄壮,气势磅礴,苍润大方。色彩层次丰富、厚重,笔墨稳健,而韵味浓。用笔、用墨、用色、气象独特。山石峭壁、流水潺潺、烟云飘渺,如仙境―般,无一不从心灵而出,凡观者极易产生共鸣。先生以其旷达沛然的胸襟,坚实丰富的传统功底,表现了现代美学意识与绘画技术, 带给人一种深远意境及视觉效果,并随诗意进入高雅之感,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风格。

淡泊名利,却结的桃李满园

杜中良先生一生纵情山水,淡泊名利,但却无法阻挡丰硕果实的取得。如今,已经被授予中国实力派百杰画家、一代名家、中国艺术家英才;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中国书画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山东省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名家等诸多荣誉的他,曾在北京市、南京市、天津市、庐山市、菏泽市牡丹园及韩国仁川市等多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获奖:“民族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大奖赛中获金奖;“庐山杯”全国第四届书画大赛金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展一等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一等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特别金奖;第二届海内外名家大展赛中获金奖,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获创新奖。2011年出版大型个人专辑《杜中良国画作品集》。他的作品曾被中国书画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美术报等多家报纸和电视报道,被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团体、组织、名人和国内多家企业、单位及个人、艺术馆等收藏。

另外,杜中良先生作品还先后入编《中国美术年鉴》《新中国美术家大典》《中华名人大典》、《共和国名人大典》、《中华书画传世宝典》、《强国丰碑》、《当代中国实力派文人书画作品集》、《艺术中国》、《一代名家》、《当代中国杰出书画创作精典》《第二届海内外名家精品集》、《画坛里程碑》、《祥和中国》、《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收藏大典》、《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世界人物辞海》、《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六十多部书画大典,成为现代山水画领域的一代宗师。

但这些荣誉的取得并不能阻止先生追逐心目中的真善美的步伐,细心留意观赏先生的山水画,你会发现,岚气、雾霭、瀑布、静水、河流这些素白的“活眼”形成回环型的流动圈,氤氲飞扬,似悠扬飘忽的牧笛声由近及远,萦绕连绵,令人神往,思绪万千;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作品《古亭图》画面绘群峰耸立,山势高峻,远山以淡墨绘出,当中一古亭突出,山谷飞瀑如练,直落千尺,山下空朦一片,衬托出怪石嶙峋的岗丘,丘上杂树丛生,山脚流水潺潺,整幅画造型峻巍,笔墨醋畅。《春韵》近处苍松翠绿,高远处万山重叠,葱茏无际,云雾潦绕于山间,崇山峻岭绵亘千里,更有小桥流水,乡野村落点缀其间,不但充分体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并让观着体会到满目春光的意境。杜中良先生的作品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他作品中的笔墨之间,气息之间与意象结构之间的文化传统的深深印迹,在还原古典山水的重峦叠嶂,烟锁云断的气象中,透视出一种当代人的观照视觉。看得出他一直努力的把古典的图式,传统的笔墨符号与自己现实相契合,追慕传统的境界,独钟传统笔墨,沉醉于山川烟云之间。

杜中良山水画更因其独特的韵味得到众多书画大家的谬赞,被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价为“杜中良追求的画境特色是以情造境,情趣横生。在虚心学习荆浩、关仝、李成、范宽、八大、石涛、吴昌硕,齐白石、朱屺瞻等大师艺术的基础上,张扬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中国著名书法家、国画家、中央美院教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姚治华大师认为“中良能够不为世俗所动、甘于寂寞耽于画界真修的学子之一。杜中良的作品传承了中国北方山水画的精髓,画作大气磅礴,具有了自己的风格,继续努力,前途不可限量。”并专为杜中良艺术研讨会题词:“功夫在画外,觅艺苦行中。柳宗元诗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著名艺术评论家郭帆、辛民为其撰写评论,评价其作品“敦厚伟岸,方俊严整”、“放笔抒怀,直取山河魂魄”。

标新立异,在真知灼见中彰显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未来走向一直备受关注,杜中良先生根据自己的长期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先生画风源自北派山水的开山鼻祖荆浩、关仝、李成等大师,但其善于脱去前人窠臼,自立家法。他认为,最根本的还是从传统中国画浚源,结合现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确定新的突破方向。不论怎样变化,诗书画印这些中国符号,必须发扬光大。为此,他提出了中国画发展方向的四大创新理论:思维方式的创新;理论研究体系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创新以及秉攻并蓄的多元化创新。

“不识规矩门外汉,泥于窠臼是半残”,在我国美术史上有诸多画家、理论家、书法家、篆刻家兼具一身,率先提出带有原创性、本体性意义的绘画理论或主张。而今,中良先生在诗书治印方面,亦卓有成就,并在画论、书法、诗词、治印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他主张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创作应是创新举措,没有新意的雷同之作,便没有存在的价值,正所谓“同则无继”。创新性思维,必须是定位于人们的普遍的思维规律和价值大框架基础上的突破性举措。“创新”是“完善”和“发现”的过程,是继承中的“革新”和“批判”。未来,他将继续秉承着这样的创新理念,为中国国画的传承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