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攀登是一种习惯

时间:2024-04-24

肖延胜

洪阳教授是重庆人,他的家乡被称为“山城”。百分之七十的面积被山地覆盖,开门即见山,让这里的人们从小养成了不服输、吃苦耐劳的品格。成长在这里,攀登是一种习惯。

过去,一个人的攀登

1992年洪阳离开家乡北上求学,他是家乡川东南地区自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考进北京大学的人,对此家乡人一直引以为傲,多年后已经成为业内专家的洪阳回乡探望母亲时,家乡的媒体在主动采访中再次提及,希望他继续为年轻一代树立好榜样。

北京大学是洪阳攀登的第一座高峰,父老乡亲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时,他再一次出发了。专业选择上,他看准未来发展的机遇,在北京大学的七年间,相继获得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学学士学位和环境科学学院环境规划管理硕士学位。对此,洪阳说:“从小对环境、地球科学感兴趣,国家也很需这方面的研究人员,而且21世纪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世纪。”在北大期间,他于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百川”一等奖学金,1998年获大学生“挑战杯”北京市青年科学家二等奖,1999年被评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理工医科类)”。

1999年,面对留在母校任教还是出国继续深造两个选择,没有停下过攀登脚步的洪阳选择了后者,硕士毕业后他即赴美进入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该校对普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在洪阳的学科领域里,亚利桑那大学的水文水资源学专业在美国排第一,此外空间科学、天文学和光学常年位居全球前五,是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重要太空辅助基地。在这里攻读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的同时,他还完成了遥感与空间分析博士专业的学习。“在美国读的专业更具体、更工科化一点,因为研究兴趣的需要,在电子工程系修了遥感空间的另一个专业,拿到一主一副两个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获得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STC研究生奖学金。

从地学到环境规划管理,再到水文水资源和遥感与空间分析,他把自己儿时的兴趣一步一步落到实处,在攀登中明晰了方向,低头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稳步前行。“后来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这几个学科的交叉,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自己后来科研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像我们这类大学科,往往是在学科之间的交叉处才更能寻求创新突破”。博士毕业后,洪阳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获得加州大学系统“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Career Award)。

2005年,洪阳成为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研究员,期间他在全球多卫星遥感联合反演水文气象要素研究领域完成了一系列独创性工作,荣获“美国航空航天总署贡献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多卫星遥感水文要素反演(降雨蒸散土壤湿度);开发了分布式水文CREST模型并在全球水文水资源模拟和实时气象地质灾害预报等方面广泛应用;与美国国家强风暴实验室(NOAA/NSSL)合作开发了世界领先下一代定量降雨估计系统(NMQ)的新一代暴洪泥石流模拟及预警系统(NMQ-FLASH-Landslide);提出基于流域的三元集成理论(天地空综合观测试验、四维数据同化技术,过程模拟集成预报),并在美国多资料流域检验后广泛应用在缺少资料的非洲、南亚和中南美洲地区。这些出色的研究工作也得到充分认可,2007年洪阳荣获“NASA戈达德实验室大气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8年他再次荣获NASA总部颁发的“推动和加速NASA科学研究产品社会化重要贡献奖”,并在2014年由于对全球降水卫星的贡献,再次与团队成员荣获NASA“戈达德杰出科学成就奖”。

一路走来,在外人眼中洪阳似乎已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他却不这么认为。虽然身在国外,但他一直希望有机会把自己所学所获回报自己的祖国。2007年,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家乡的发展,洪阳放弃资源优越的宇航局的工作,受聘成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土木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在这里,习惯攀登的洪阳仅用了4年时间提前晋升为教授,这段美国教授之路通常要用12年时间来完成,因为他“宁愿苦干也不愿苦熬”。2011年至今洪阳还受聘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气象学院研究教授,同时,他还长期担任美国国家气象中心遥感水文气象实验室主任。

洪阳教授近五年主持参与研究项目30余个(经费3000万美元),已在国际SCI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20多篇、包括英文学术著作章节20多部(篇),开发了NASA技术系统3套、NOAA产业化转让技术8项。编著多部全球多卫星遥感反演研究领域重要的书籍,连续两届被推选担任美国卫星遥感降雨专业委员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主席;最近连续8年当选为“全球卫星降雨观测计划-TRMM/GPM”科学专家组团队成员;参与了全球地球观测联合系统(GEOSS),主持GEOSS计划中的重点项目。

在多年科研工作中,洪阳教授还建立了广泛、实际的国际合作,合作课题涵盖非洲、欧洲、亚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合作并参与了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欧洲航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滑坡协会、政府间国际对地观测组织、联合国及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国际降水专家组等多个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在国内他与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海大学、中科院、国家气象卫星中心、民政部、水利部等单位长期合作,通过短期讲学、组织国际会议、参与指导课题项目等多种形式积极展开国际学术交流,接收了国内多名博士生、博士后以及青年教授研究员的访问并对其研究进行了悉心指导,发表了30多篇针对中国的研究论文并转让5项技术到中国,促进了中美两国在科研、学术、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

“科学虽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故土。”国内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加入,多年来洪阳也希望有合适的机会为故国的发展尽一份力。2012年他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离开家乡多年后,他带着家人回到国内,没有回到熟悉的母校北大,也放弃了物质待遇更优厚的其他高校,选择受聘成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来,一个团队的远行

当年的个人兴趣,在不断地变成现实中衍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科研攻关课题,而这些国家项目影响力的不断显现也成为一种责任,担在洪阳的肩膀。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积累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责任的承担成为洪阳思考越来越多的问题。把自己所学、所研究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国家建设,是洪阳未来攀登的主要方向。在方式选择上,经历过个人攀登也拥有丰富实验室团队领导经验的他希望在国内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一起去实现新的攀登目标。

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由清华优秀研究生、优秀青年教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人和博士后组成的团队——HydroSky实验室已经成立。他们希望依托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和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遥感-水文-气象-气候-社会”的跨学科研究,建成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发展基于卫星雷达遥感和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水文水资源新理论、技术与应用;在多时空尺度上跨越遥感、水文、气象、气候、人类多系统相结合的观测、模拟和预报;全球和区域水系统循环集成;水文气象地质灾害与极端气候变化预警;智慧城市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相结合等研究方向,具体研究方向包括数字领域、智慧城市、智慧地球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等。目标是取得相关领域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洪阳说:“作为一个科学家,这种选择是最能为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出力的。”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希望成为国家发展一部分的洪阳教授和他的团队,正肩负为国家建设尽一份力的使命感行进在登山路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