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然天成 彰显艺术之美

时间:2024-04-24

苏宝塍

根雕艺术,是以树根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其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根艺渊源,经久不息

我国的根艺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树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

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汉族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使得根艺发展不断趋于繁荣。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

宋、元时期,根雕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到了明清两代,中华根艺日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清朝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作品更是将根艺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让根艺在中国大地复苏并发展。坐落于美丽的四川盆地周山区西缘的芦山县,在汉代是蜀郡属国,因蕴含丰富的乌木材料且根雕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使其而被誉为“蜀根”。曾受千年蜀汉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石雕艺术文化的支撑,芦山乌木根雕利用天然材料,逐步形成了“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原则和因材施艺的乌木雕刻技法,使得芦山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根雕艺术之乡、根雕之都。如今,在唐国富等根雕艺术大师的带领下,芦山的根雕艺术不断被发扬光大,展现着独特的根艺之美。

梦的开始,坎坷而执着

梦想是一个人生命的最高追求,一个有梦的人必定有着执着而坚定的步伐,唐国富的梦想就是懵懂时期的那个雕塑之梦。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芦山人,唐国富对芦山根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自己是一生就是一个“雕刻人生”。他的父亲从事照相行业几十年,“六十年代初相馆就在文化馆旁边我们也就此在这种环境长大,因而被艺术气息所感染”,每天在汉代的石刻兽周边玩耍,在兽的背上攀玩长大,再加上从小喜欢绘画的爱好,得到文化馆的老师的关注,并教会了他基本的绘画知识,这为他后来的根雕艺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读小学三年级时,中国涌现出了一位名叫欧阳海的英雄人物,他因看到一匹驮着火炮的马因受惊狂奔在火车道上,为了保护列车人员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把受惊的马推出火车道,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此还出了一本专著《欧阳海之歌》,该书的封面就是用雕塑表现了欧阳海的瞬间动态,人们因此而记住了这位英雄,也让唐国富感受到了雕塑的魅力,以及艺术家将英雄的形象瞬间凝固的震撼。他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学雕塑。

后来,唐国富又看了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想当雕塑家的梦便油然而生。

学生时代总是轻松而短暂的,而唐国富的学生时代却是被雕塑梦想填满的时代。

这期间,他开始了最原始的石雕,用石头撞击铁钉,花了很长时间,打出了一个能锻炼身体的手提子举重器,当时的心情非常自豪。

中学时期,唐国富开始有一种想做塑像的冲动,但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他写信给四川美院,美院方面非常认真地给他寄来了四川大邑收租院的泥稿造型搭架图,让他激动不已,同时也让他更有信心在摸索中学习和提高。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青年人们都经历过下放农村,唐国富在这一时期看到了自己雕塑的未来。

1972年,响应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唐国富和他的哥哥都被下放到农村,并且二人住到同一生产队。在那里,兄弟俩同甘苦、共患难。农闲时期,唐国富还不忘自己的艺术梦想,抓紧泥塑学习。他记得当时生产队有个砖瓦窑,取泥很方便,为他的雕塑梦想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最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富那时就开始自塑头像,甚至晚上点着煤油灯都在造型。作品完成后他还曾私下搞展览,得到很多农民的高度赞扬,这让他心花怒放,成就感更是油然而生。

后来,唐国富又做了一些反映知青题材的作品参加了县级和区级的艺术作品展。并参加了短期培训,提高了对雕塑艺术的认知。

1976年恢复高考,唐国富认为不应该错失这样的机会,于是积极参加并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当时重庆设了考点,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也设了点,报名者成千上万。经过初试、复试,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他终于拿到了准考证。第三天将应考,他选择了表现知青的题材。结果作品在28位考生中名列前三名,让他信心倍增。然而,在后面的素描考试中,他因从未学过而最终一败涂地,还是没有被录取,这对唐国富来说是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雕塑人生,圆梦人生

从那之后,唐国富被调入国营照像馆工作,并从事暗房冲印工作5年之久。后来,彩色照片开始在全国推广,让他意识到传统的照像工艺将被高科技代替。于是,他依然选择重新回到雕塑的世界,找回原来的自己。

唐国富开始不断的学习临摹,也搞一些创作,最终他的努力和好学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在红军长征50周年纪念日,他塑了一尊红军半身雕像,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1987年,唐国富调入了芦山博物馆。他介绍说,芦山博物馆座落在城南汉姜侯祠内,有元明建筑平襄楼,明代建筑姜公庙,为纪念三国人物姜维而建造,原有木刻姜维塑毁于文革。后来,很多专家学者建议重塑姜维像,1991年,唐国富重新设计创作了姜维座像,并与冯德安老师合作放大翻模,像高2.5米。最后用红砂石打制,安放在姜公庙内。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扬。同年,他还到北京参加了古人类头骨复原修复培训学习,参观了中国美术馆,这让他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心。并在以后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

1997年6月,唐国富创作了汉白玉石雕作品《回归》,并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位诗人看后写了一首诗:“切切思亲念,依依母子情,归嬉怀抱里,喜泣百年心”,贴切的表达了“回归”所要表现的意境。

瑞兽从远古时代一直延存至今,代表了吉祥、仁慈、正义和勇气。各地历朝历代的瑞兽造型大同小异,尤以芦山的汉代石刻造型最为生动传神。2002年,唐国富取材于芦山东汉时刻瑞兽创作了乌木雕作品“瑞兽”,作品在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活动中荣获优秀奖,现已成为芦山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第十届国内旅游交易会上,雅安市人民政府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结为友好城市,该件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南京市人民政府。

唐国富的樟木雕作品《梦》入编中国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集,寓意青春之梦;红木木雕作品《梦》入编当代艺术家作品集;红豆杉作品《醉》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集,表现一名青年女性陶醉于爱情之中,被爱所醉。书法作品曾获得国家级展会金银奖,入编多部典籍。陶艺作品《老成都》获得四川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用汉代的土陶的表现形式,融合了汉俑的抽象、夸张、风趣、幽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老成都的一种自由生活形态。红椿乌木雕《老村长》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憨直的面孔、和善的容貌、敦厚的性情,直抒人性的真与善、繁与简,朴拙的表现之中发散出作者内心的不羁与达观;卵石雕《岁月》荣获第四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等。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无限祝福,唐国富有感而发,创作出了名为《用我们的双手重建家园》的乌木根雕作品。该作品底座长50厘米,高12厘米,意为让大家记住5月12日这一天,作品主体采用了抽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用双手向上伸展的三人,象征着大家紧密团结,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而举起的双手又好似树枝,象征着未来会在大家的努力下蓬勃发展。

这期间,唐国富的书法作品和格言入编多部典籍,2005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名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原芦山博物馆馆长。他的人生是与雕塑为伴的人生,是为艺术而奔忙的人生,更是豁达睿智的人生。

传承发扬,让艺术之美花开四方

2012年,因工作需要唐国富被借调到芦山县根雕艺术城管委会,负责芦山根雕企业的艺术指导。2014年被四川省档案学校聘为客座教授,专职培训一个班15人学生学习泥塑、木雕。从1994年起至今,他已经先后培养学生120余人,并分别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石雕、根雕、青铜制作等。有部分学员在芦山创办根雕企业。有多名学员作品曾在参加省级根雕大赛中荣获金、银、铜奖,甚至将申报四川省工艺大师称号。

走进唐国富的艺术工作室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创作。在一名学生正在创作的一幅名为《规矩》的作品前,唐老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该作品要表达的思想。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体现着创作者的个性。”

随手拿起一件《唐吉诃德》根雕脸谱,唐国富介绍说,这件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于他读过的名著,把他所理解的堂吉诃德的个性与形象融为一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雕艺术作品亦是如此”,“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芦山根雕最大的工艺特点是充分取形于乌木“瘦、透、漏、皱”自然特点,以“巧雕”为主的雕刻工艺技法,因材施雕,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结合起来。

“因材施雕,正如培养我的学生一样,只要因材施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唐国富表示,他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文化,创作的灵感需要他们自己去挖掘。“顺其学生的天性,才能更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这跟创造根雕是一个道理”。

唐国富不仅将自己的艺术人生书写到极致,他还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根雕艺术之美,让更多人传承发扬这一传统艺术。他说:“我还将继续培训雕刻学员,争取在近年内再培训100余人。为芦山根雕产业发展,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建设做出贡献”。

大胆创新,助推产业化发展

芦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根雕资源——特有珍贵的金丝楠乌木。为了推动芦山根雕的产业化发展,很多芦山根雕企业不定期参加省外有影响力的各类会展,参赛作品分别获得了各类大奖,有的作品入编国家级艺术刊物,为县里赢得了很多荣誉,也为芦山根艺的推广起到了很大在作用。

同时,近年来芦山汇集了浙江、福建、辽宁等地的雕刻艺人和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青年根艺大师,他们的作品秉承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精髓,作品各具特色和风格。在根雕产业呈现上升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形成了十多家乌木根雕龙头企业,先后被央视、香港媒体、省市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强有力地推动提升了根雕产业的发展。

2013年芦山县荣获了“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的称号,这一荣誉称号是全国乌木根雕行业唯一的品牌称号,标志着芦山以乌木根雕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了雅安市的前列。目前,芦山全县根雕经营户达220余户,设计制作人员1200余人,发展及带动相关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地,更远销美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产值高达数亿。

芦山的乌木根雕作品造型千姿百态,作品《雄鹰》霸气十足,有的高山俯冲、蓝天翱翔;有的以展现奇山异水、松山寿石、古寨沙丘、小桥流水等景观;有的表现女娲神仙道长、英雄好汉等人物;乌木瑞兽有驱魔镇邪之神威;生肖花鸟栩栩如生。这些优秀的作品使得芦山乌木根雕产品闻名全国及海内外,不少的专家学者、旅游观光者赞叹不已,流连忘返,不惜以重金购买收藏。

芦山根艺开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选用千年的乌木、红豆杉,老香樟、老楠木、老白木等优质树根,手法恣意奔放,化腐朽为神奇。

芦山根雕产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唐国富回忆到,2005年以前芦山根雕业仅有业主34户,从业人员100余人。当时的芦山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地处偏僻,外界对于芦山根雕与芦山县一样知之甚少。

从2005年开始,有着先见之明的芦山县委、县政府在当时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果断斥资上千万元,倾力打造了位于芦山县芦阳镇樊敏路的根雕一条街,初步形成了较为集中的乌木根雕交易市场,并成立了芦山县根雕协会。当年根雕经营户增加至65户,从业人员增至350余人。自此芦山县根雕产业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2006年,芦山县结合自身文化资本与自然风光,将历史文化、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根雕艺术产业、自然景观旅游等相结合,推出了“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时至今日,芦山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并入选“全省十大民间节日”。受益于芦山县“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的直接推动,目前,芦山形成了全国乌木根雕第一、根雕第三的市场,成为雅安乃至四川少有的全国知名根艺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芦山县拥有全国储量第一的香楠、水楠、金丝楠等名贵品种的乌木和其他品种乌木,在吸引大量客商的同时,也使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省市出土乌木自然流入芦山,促使芦山乌木市场自然形成,日益壮大。久而久之,芦山县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乌木交易第一大市场。

为做强做大根雕产业,芦山县作出了建设“西部第一、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中国根雕艺术城的重大决策,即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基础,坚持原料市场、加工市场、工作室和商品交易市场“合理布局、统筹互动”的原则,建设集创意、展示、拍卖、交易等为一体的高端根雕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并将根雕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AAAA级景区。

作为芦山根雕艺术的领军人物唐国富表示:芦山根雕从业人员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汉代文化、红军文化的精髓,创作更多更好的根雕作品来展现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已到花甲之年的唐国富,在道友邵小明的笔下,似山中“玩童”,玩石弄艺视为本家,性情粗放,好酒,不修边幅;得益于清风与皓月,伴根入眠,行走于梦乡。他所摸索出的具有巴蜀特色的泥塑、根雕与石刻的艺术手法,也让他被圈内称呼为“土巴唐”。

对“土巴唐”的称呼,唐国富这样解释:“土,代表了我是土生土长的芦山人,也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大自然就是我的老师;巴,代表了我的作品基于巴蜀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上的,带有蜀汉特有的狂野、浑厚的个性;唐,代表我自己。”

在艺术作品上,“土巴唐”将他对大地的深情嵌于笔和刀之中,琢出精彩,琢出生命的大美,旷达悠远。对未来发展上,“土巴唐”将用自己毕生的技艺继续传承和发扬巴蜀文化,用自己的力量推动芦山根雕的产业化发展,让巴蜀文化耀眼世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