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娟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在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年届七旬的郑天存先生谱写了中国小麦育种的光辉史诗。
科研四十载,良种遍中原
1944年,郑天存出生于河南省西华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当时的西华县是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水淹没最为严重的黄泛区,因此粮食产量很低。对于郑天存来说,能吃饱饭、能吃上香喷喷的白面馍馍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愿望。
1968年,郑天存从河南农学院毕业后,参加了青年学生支援湖北的部队农场水稻种植工作,在那里他学会了种植水稻,还成为青年学生的科技种田负责人。第二年,他被派往河南商水县,并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当地农民种起了水稻,并引进小麦良种。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当地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正是从那时起,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从此,他为农服务的理想也升华为一种责任,一种为三农服务终身的责任。
1972年,郑天存被调到周口市农科所(2005年更名为周口市农科院)工作。当时,农科所组建不久,条件非常艰苦,是一个既无实验仪器也无实验基地的“两无”单位。但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随后40多年的育种生涯中,他以创新的科研方法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赶超着时间的脚步,为中国民族种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周麦之父”,同行们则称他为“高产育种家”。
他研究创新的冬小麦平原地区就地加代技术,使小麦育种年限缩短一半,大大加速了小麦育种进程,1984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先践行育繁推一体化,其领衔创办的“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已跻身全国骨干种业50强。
他培育的“周麦”系列新品种,总计推广面积4亿多亩,为社会直接增产粮食16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40多年来,他先后培育出了20多个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家级审定推16、周麦18,更是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分别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周麦9号在1995年全国第九届发明展览会上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者金质奖,成为此次获奖奖项中唯一的农业项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该金质奖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仅仅授予过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水稻杂交育种专家袁隆平,另外一位则是郑天存先生。
如今的河南小麦品种经过了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从建国初期的不足40公斤增长到400公斤,而郑天存先生后期研制的周麦品种(如国审品种:周麦9号、周麦11号、周麦12号、周麦16号、周麦17号、周麦18号、周麦19号、周麦21号、周麦22号、周麦23号、周麦26号、周麦27号、丰德存麦1号),部分品种平均亩产更是达到了700公斤以上。其中,小麦良种对于增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5%以上,位居全国之首。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河南之所以被称为“中原粮仓”,小麦的贡献堪称头功。而以郑天存先生为代表的小麦育种专家的工作可谓居功至伟,功德无量。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2006年3月,郑天存正式从周口市农科院退休。此时的他,由于贡献突出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
1990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4年,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
199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1997年,被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8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
200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可是,他并不想安享晚年,而是踏上了小麦育种的新征途。
“我这个人吧,就是闲不下来。”他这样说道,“在育种这条路上走顺了就停不下步,觉得还能育出更好的品种。更重要的,就是听到农民说‘周麦磨出来的面咋有些黑,心里不是滋味,解决了小麦高产问题,但还缺少既高产又强筋优质小麦品种。因此,这个任务没有完成,我是没有资格在家享清福的。”
郑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样一来,退休后的他反而比之前更加忙碌了。“农业科研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工作,一半是农民,一半是专家。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生长期8个月,这8个月都要深入田间,不允许有一丝疏忽和怠惰,要知道,一旦有了差错,一误至少是一年。不仅如此,还要经常研究分析育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查阅国内外资料,不断提高育种技术和水平。”这是一位农业专家的肺腑之言,从中我们不难想象,他在农业科研的路上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6年至今,郑先生已经先后培育出了丰德存麦1号、丰德存麦5号、丰德存麦8号。这些品种在以前小麦品种高产的基础上,有的以强筋优质为主导,有的进一步增加了高抗特点,有的更具有丰产性。其中,丰德存麦1号,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这一小麦科研的负相关难题,使其成为了黄淮海区域极具推广潜力的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5号,在国家组织的两年品质测试中,综合品质评分高达96.95分,在全国新一轮强筋优质品种中居第一。
可以这样说,一个育种家能够培育成功如此众多的小麦新品种,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的小麦育种界都是极其少见的。当记者询问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原因时,郑先生平静地说:“技术加艺术,理论加实践,勤奋加智慧。这就是我的心得和秘诀。”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在育种这条路上,郑先生已经走了40多年,而今他依然在路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