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发展格局下深圳完善要素市场体系研究

时间:2024-04-24

李 杰 叶 倩

一 引 言

当前,国内外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反复不断的新冠疫情,我国作出了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部署。然而实施中暴露出诸多堵点,从要素角度看,国内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动不畅,要素市场短板突显、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双循环的畅通,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释放要素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

我国政府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将数据列入生产要素范畴,并为各类要素指出了市场建设方向。2022年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其中包含围绕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制度、提高全球先进要素集聚能力的多方面试点任务,强调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上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提高不同要素的协同配置效率。

学术界从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要素市场扭曲等不同角度对要素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彦斌等(2020)[1]指出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存在要素资源错配、配置效率较低和供需结构不匹配等共性问题。刘炜等(2019)[2]从全球城市视角,提出要培育和强化全球性功能,需对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人才和技术实现快速集聚、重组和扩散,增强要素集聚、整合和资源扩散能力。潘闻闻(2021)[3]认为新时代上海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使要素市场成为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抓手,提升要素市场能级,从而成为信息、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承载地。陆铭(2021)[4]指出畅通生产要素大循环是“双循环”的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要让市场成为配置要素的决定性力量,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处。张传友(2021)[5]认为构建要素充分高效流动、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是新发展格局下双循环战略施行的重点。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陈诗一和刘文杰,2021)[6]、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环节。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首个经济特区,40多年来进行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深圳要素市场仍存在一些要素流动机制体制障碍亟待解决(蔡续明和郭万达,2020)[7]。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征程上,面对全球标杆城市的新使命,深圳要充分发挥先试先行、核心引领示范作用,主动践行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决策,立足于现有资源要素,坚持对标最好最优,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集聚、整合、链接和配置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优质要素资源,加强规则衔接,着力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二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治理日趋复杂化,国内外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深刻调整,经济逆全球化加剧叠加内部短板,使深圳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而着力推进一系列国家战略,深圳在独特的内在势能基础上,要素市场发展也面临崭新的机遇。

(一)前所未有之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2019年末开始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反复无常,严重影响正常经济活动,限制技术、人才、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深圳完善要素市场体系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在外部环境影响以及全球要素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深圳要素市场发展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技术要素市场需有新突破

20世纪以来,深圳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香港等城市携手探索“产学研”的创新发展模式,同时通过“三来一补”等举措助推企业技术转型,实现了从小渔村向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转变。现阶段,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关键技术领域存在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其技术进口合同数量以及进口交易额远远高于技术出口部分,存在明显的技术贸易逆差,其中2021年上半年的技术进口数量为431项,高于出口的270项,从成交额看,技术进口达471.22亿元,而出口仅有102.86亿元,技术领域重引进吸收,不利于自身的产业链安全。另一方面,尽管深圳拥有华为等众多高科技企业,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成就斐然,但仍然存在高值耗材、关键零部件、高端芯片等领域受制于人的客观事实。当前,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产业链安全受到挑战,深圳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主创新生产,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有自主可控能力,需要技术要素提供支撑。

2.人才要素市场有待加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构建人才引进生态。在创新用人机制上,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破除人才流动壁垒,但是与全球中心城市相比,深圳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引进机制仍有不足。根据2019年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人才吸引力综合评价结果,斯德哥尔摩、东京、维也纳、纽约和新加坡等城市的国际人才吸引力指数居于全球前10名,而深圳的排名为14,其国际人才吸引力相比领先城市有待提升(徐翌钦等,2022)[8]。在用于吸引人才的海外人才联络处数量方面,深圳仅有4个海外人才联络处,而北京有11个、上海有9个,为深圳的两倍之多。另外深圳的专业人才机构参与度较低,目前全球排名靠前的专业猎头机构仅有两家,而大型的世界领先专业猎头招聘平台更多落地于北京、上海。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影响下,国际交往全方位受限、国际化人才交流受阻,对深圳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造成更大的障碍。

3.土地要素市场仍需激发活力

深圳全市不足2000平方公里,远小于其他一线城市,仅为上海的32%、广州的27%、北京的12%。目前,深圳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上海、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成为我国当前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土地新增空间不足限制了其他资源要素的流入,一方面会导致企业人才逐渐外迁,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外流,同时也不利于全球范围内的要素资源向深圳集聚。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影响深圳整体经济发展, 2021年深圳经济增速为6.7%,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经济增速排名最后,需要盘活土地资源以获取经济竞争优势。同时,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深圳土地利用效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其中产业用地与新加坡、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占比严重偏高,而工业单位用地产出远低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中心城市。因此,空间结构性矛盾和土地资源相对匮乏是深圳目前面临的困局,制约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成为其要素市场体系完善与优化的约束因素。

4.金融要素市场配置能力仍需提升

根据2021年9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发布的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简称GFCI指数),纽约位居榜首,其后是英国伦敦、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中国内地金融中心排名出现下滑现象,北京从第6到第8,上海从第3到第6,广州从第22到第32,深圳从第8到第16。与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相比,深圳资本市场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首先,在规模与国际化程度方面,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以及外资法人银行相比上海、北京,仍然存在差距。其次,深圳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在营商环境方面,与纽约、新加坡、硅谷等创投中心仍有距离。另外,从金融发展定位来看,深圳的定位是全球金融创新中心,为适应新阶段、新经济、新格局发展需求,深圳在实现金融改革创新方面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5.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仍需发力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是支持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相较于传统要素,数据要素的独特性使其在定义、确权、流转、安全等方面的机制设计有待进一步探索,深圳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数据要素的有序流通机制不健全,由于政府仍然掌握着数据资源的分配,行政手段的突出作用对主要数据要素市场机制造成了一定扭曲,“数据孤岛”成为深圳数据要素市场呈现的基本问题(蔡续明和郭万达,2020)[7]。另一方面,虽然数据开放共享是释放数据要素经济增长倍增潜能的基础(唐要家和唐春晖,2020)[9],但数据跨区域流转和传输涉及的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凸出,为建设全维度数据安全市场体系带来挑战。

(二)变局中的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促进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城市逐渐加快与其他地区的紧密合作。深圳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国际化中心城市,是内地通往世界的窗口,拥有独特的要素禀赋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跨境合作与交流,同时整合或运用不同国家(地区)的生产要素,进一步加快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形成跨区域、跨市场的要素集聚。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提高深圳的要素配置效率,扩大要素流动规模,为深圳创造盘活要素存量、用好要素增量的新机遇,助力其优化配置全球性要素资源。

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要素高效流动的推动作用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党中央提出做大做强深港一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铁路建设,支持深圳与港澳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这有助于推动深圳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各类要素的便捷高效流动,进一步增强深圳的核心引擎功能。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助于深圳与香港、澳门等湾区城市协同打破阻碍资源要素流动的壁垒,激发区域优势叠加的“乘数效应”,助力深圳与湾区内城市携手推动要素高效集聚,共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3.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激发新动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重大决策部署赋予深圳新使命,也给深圳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40条的全部落地,深圳在优化市场准入、土地管理制度、人才管理、技术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获得了更多自主权,推动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再开新局。其中,深圳贯彻落实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的综合改革,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首宗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同时,2021年前海合作区发布金融、产业、人才三大扶持政策且覆盖宝安、南山的扩区范围,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改革红利,这对激发深圳发展动能、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4.价值链重构助推要素市场发展

从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看,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导致的产业链断链风险倒逼深圳构建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来应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冲击,在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获得新竞争优势,因此,价值链重构给深圳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提升高端技术要素引领作用带来机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刺激了新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传统零售、旅游、教育等线下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而“宅经济”直播带货、无人配送、任务交易等领域则逆势成长,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迭代,为深圳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超大国际性城市,深圳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在数据、技术等丰厚的基础要素支撑下,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等多重机遇,将成长为各类要素有序流动的枢纽中心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

三 新发展格局蕴含新要求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需要在微观层面聚焦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提升,用市场化的方法实现连接和适配,“百年未有之变局”中的“变”既表现为生产力层面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表现为生产关系层面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王一鸣,2020)[10]。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改变了生产要素分工与流动,相比传统的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技术、资本、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地位大幅提升。由于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继续增强,深圳作为我国先行示范区、核心引领城市,需要加快关键技术“补短板”,发展内嵌式赋能型金融市场,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加强制度创新以抵御风险与挑战,解决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打破要素壁垒,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同时,需要促进国内规则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建设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夏诗园,2022)[11]。

(一)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速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2019年,美国滥用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将矛头对准我国高科技公司,通过将多家中国企业和个人列入“实体清单”,其中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华为、深网视界、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等深圳高科技企业,维护其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科技霸权。同时,美国阻碍对中兴、华为等高科技企业高端设备、芯片等核心技术产品的供给。综合表明,关键“卡脖子”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突破。因此,面对产业链、供应链遭受的冲击,深圳技术要素发展须把攻克核心关键高端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激发技术供给活力,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解决国内大循环技术方面的堵点(张志鑫和闫世玲,2022)[12]。

(二)发展内嵌式赋能型金融市场

金融与信息、技术、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关系紧密,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体系一旦发生震荡,将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才能为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提供支持。内嵌式赋能型金融意味着金融加速融入产业和科技,助推产业和科技发展进程,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式发展。同时打开服务链条,细分服务对象,在更细的环节和链条上重新整合,寻找新的组织方式,实现金融和服务对象关系的重构。并从全球范围内高效聚集资本,引导资本合理地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优化资本配置(周军和黄瑞玲,2021)[13]。深圳需进一步提升资本配置能力,发展内嵌式赋能型金融体系,以资本为纽带,发挥资本市场对推动技术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引导资本要素资源向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集聚,打破外循环技术壁垒,促进国内产品和产业“走出去”,同时通过积极对接国际资本市场,搭建境内外资本流通桥梁,吸引外资流入,接轨国际价格水平,打造功能互补、内外联通的资本市场,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发展。

(三)激发数据要素潜能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新时期我国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动能(李天宇和王晓娟,2021)[14]。由于在价值创造上,数据要素具有规模效应和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创新利用数据要素、激发数据要素价值能够使生产要素实现互联互通,促进生产要素之间形成密切的连接和交互关系,优化生产要素内部结构,有效整合技术、资本和人才要素,从而提高不同要素的协同配置效率。同时数据可以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为国内大循环提供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打破流通环节的壁垒,畅通经济循环。

(四)加强促进要素畅通的制度创新

打通和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实现国内国际循环畅通,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强调深圳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破除要素流通不畅问题,首先要探索能够形成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供给,激发市场活力,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打破要素壁垒。其次要以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为市场提供高效服务的作用,在人才、土地、技术、资本、数据等方面推动政策创新,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例如进一步推动土地保障和产业用地方面的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居留便利制度以及境外专业人才执业高度便利化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产权和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加强技术创新的制度支撑,打破技术壁垒。第三,应根据市场环境、发展需求,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加快对市场动态的响应,从而实现各类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五)推进要素市场的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衔接

规则是要素有序流动的保障。推动要素自主流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畅通国内循环的同时,需要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进国内要素市场与全球要素市场实现一体化发展和规则对接。一方面,兼顾各方利益,协调衔接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有助于形成高效的市场,推动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高标准对接国际规则,有助于创造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消除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阻碍,促进全球范围内技术、数据、资本、人才等要素汇聚,扩大要素市场的容纳功能。在资本要素方面,应加速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资本要素市场,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便利的交易平台,促进资本合理高效流动。在数据要素方面,应加强数字税、数字货币等规则制定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数据安全合作框架,促进数据跨境传输与流转,提升深圳在相关要素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建设全球领先的数据要素市场。

四 实现路径

根据国家战略以及深圳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深圳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应立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市场化主体为支撑,大力发挥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效应,探索培育要素市场支配功能,提升深圳在全球要素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和控制权,促进人才、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提高人才要素的集聚能级

人才要素是深圳建成全球中心城市、打造全球要素配置功能高地的重要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使高端人才争夺日益激烈,深圳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要素集聚能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提升“软环境”+“硬环境”实力,加强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首先,要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开放度,不断降低海外人才流入成本,改善人才科研和生活设施,优化硬环境。其次,加强人文环境塑造,创造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以现代化、国际化社区治理模式打造开放的人才生态系统。二是搭建面向全球的人才聚集平台,拓宽引才渠道。遵循人才流动规律,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协调、双重引才。一方面,增设专门的招才引智机构,在全球人才资源丰富的纽约、伦敦、旧金山、东京等城市设立引才机构。另一方面,支持用人单位灵活自主招聘,从而推动高层次人才供给与深圳人才需求实现精准匹配。

(二)开放中增强金融要素市场功能

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金融是关键一环。金融资源是打造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推动力量,需从多层次、深开放、大科技机构方面进一步增强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推动要素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有序流动。一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在完善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金融市场时,还要补齐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短板。首先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小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深化创业板改革,加大服务中小企业的力度。其次通过完善上市公司融资制度、完善金融机构产品种类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扩大金融开放力度,深化跨境金融改革。一方面,深圳可以加强与香港、澳门等城市的资本市场合作,形成互联互通的良好市场生态。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对接国际金融标准,衔接国际交易规则体系,稳步提高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引导金融资源的特区外布局。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推进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国际金融资源向深圳要素市场聚集,形成互惠互利的共赢关系。三是深化金融科技改革,推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支持证券、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开展金融业务,运用普惠金融、智能投资顾问等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同时,鼓励深圳金融科技类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优质金融科技类企业上市融资,重点集聚一批运营模式成熟、技术先进的金融科技类企业,以资金链围绕创新链,拓宽科技创新直接融资渠道,缓解非上市企业或者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充分服务实体经济。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垄断

关于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对此,深圳需要构建“链条全覆盖、主体多元化、要素全方位、体制机制活”的技术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科技创新循环。一是面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垄断。聚焦深圳产业发展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技术限制。同时瞄准企业需求和产业需求,聚集全球技术资源,通过“全球张榜、企业选帅”的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增强创新需求与科研供给的融通对接,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加快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功能。创新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吸引一批具有专业技术和国际经验的高端人才,同时借鉴新加坡、纽约等全球城市的科技教育改革经验,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深化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使产业发展、人才聚集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同时,完善研发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精确高效扶持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吸引创新资源集聚,促进跨境技术转移。立足全球视野,对接国内国际规则,积极探索与澳门、香港以及国际都市接轨的科技体制机制,重点推动深圳企业与香港、广州、澳门等周边区域以及国外的企业和机构开展线上线下技术交流活动,搭建技术合作网络,促进跨境技术交易,实现技术要素互联互通。

(四)激发土地要素市场活力

土地空间不足是深圳土地要素市场的最大困境。土地资源是各项经济活动的载体,激发土地要素市场活力有助于提升深圳对外辐射能力,吸引国内外更优质高端的资源,提高深圳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因此,需要扩大有效投资、减少无效投资,持续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土地。一是深入推进产业用地配置改革,优化产业空间供应体系。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用地保障,通过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推动水、电、气、油等传统基础设施和5G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优先保障重点产业用地,对先进制造业、创新产业适度增加用地指标,提升空间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强化产业用地升级,实现不同功能混合用地的成片综合开发,如让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共同在原土地上开发,实现土地的集约混合利用,提高产业用地效率(刘芳和伍灵晶,2021)[15]。二是盘活存量土地,保障发展空间。对不符合环保要求、不满足规划用途和被闲置废弃的建设用地进行精准整治、有效盘活,从而拓展土地要素的容量。进一步盘活深圳城中村、工业用地,同时注重对历史建筑等的保护,保留城市记忆,避免大拆大建,合理有序开展深圳城中村更新工作,优化空间,实现土地的高效供给。

(五)深化数据应用以释放数据要素市场潜能

后疫情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赢取全球竞争新优势的要点。深圳要把握契机,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构建全球领先的数据要素市场。一是探索多元主体数据共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首先,政府部门间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着重解决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问题。其次,加大公共数据公开力度,减少企业信息搜寻成本。企业与企业之间应积极探索建立数据信息交易体系,包括交易定价、交易监管、争议解决等一系列内容,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最后,高标准对接国际规则,搭建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主动融入全球新型数据要素竞争格局。二是深化数据开发应用场景,增强市场化动力。聚焦深圳科创、金融、消费、文化等中心的建设,打造数据枢纽节点,增强对全球数据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在龙岗、南山等片区打造数据中心产业集群、数据运用产业集群,将数据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传统产业,建立适合深圳产业结构和特色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推动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重点打造一批大数据应用场景,同时对标国际一流,培育和引进更多数据要素市场主体,提升数据供给质量。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供需对接机制,切实解决数据要素市场供需错配问题。三是培育和优化数据交易市场生态体系,推动数据自主有序流通。首先,加快建设规范化的数据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在数据资产定价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数据市场的均衡价格体系,促进数据要素的汇集、流通和交易。同时,对接国际数据交易规则,在数据产权、跨境传输、风险评估、安全保护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易规则和标准,构建全球数据流通交易体系。在南山、福田、龙华等片区加快建设区域性数据交易中心,整合区域内数据资源,加强与国际数据交易平台的整体联动,促进跨境数据要素流通,提高数据交易规模和数据流通效率。其次,强化数据应用支撑作用,助力打造数据应用生态。第三,强化市场监督,加强数据供给、流通、应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合规使用,塑造健康可持续的数据生态体系。

五 结 语

深圳要素市场体系由技术要素市场、人才要素市场、土地要素市场、金融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构成,它们在体系中定位不同、作用不同,相对独立的同时相互支持,在总体目标下相互协同发展。完善要素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而系统的工程,它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国际大环境压力、国内条件与深圳内生动能相结合的结果。深圳完善要素市场体系的路径概括而言主要是:推动人才要素有序流动,提高人才要素集聚能级;增强金融要素市场动能,提升金融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技术要素互联互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激发土地市场活力;深化数据应用,释放数据要素市场潜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