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职培训、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

时间:2024-04-24

一 引 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亟需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创新驱动取代要素和投资驱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最为明显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并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创新、增加国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2018年11月,***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稀缺资源的约束和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研发与技术创新(Wei et al.,2017)[1]。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发现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越来越弱,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Schultz,1961)[2]。Romer(1990)[3]提出了内生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又能够自我提升,与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企业获得人力资本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正规教育,二是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Becker,1962)[4]。前者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Winne和Sels,2010)[5]。后者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增量,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Nazarov和Akhmedjonov,2012)[6]。

当前学界针对员工在职培训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多以上市公司或规模以上企业为对象,而对不同规模民营企业的相关问题鲜有研究。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存在以下边际贡献:(1)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民营企业调查的微观数据分析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所得结论更具有针对性;(2)将营商环境纳入对员工在职培训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中,探究良好的营商环境如何推动在职培训的创新提升效果;(3)基于企业是否有对外联系、企业所处地区、企业规模及所处行业四个维度,考察员工在职培训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异质性表现。

二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说

(一)员工在职培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熊彼特于1912年开创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机会的发现,因此他特别重视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作用。之后经济学家们不断延伸该理论,研究各个层面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的作用。Becker(1962)[4]将人力资本的获取方式区分为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两种。正式教育型人力资本指直接雇佣具有高等人力资本的员工,形成人力资本存量;在职培训型人力资本指对已雇佣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形成人力资本的增量。当前文献中关于正式教育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主要观点为:一些学者认为,随着知识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报酬递增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层次越高的员工其文化素养越高,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王宗军和蒋振宇,2020)[7];也有学者认为,员工受教育程度是阶段性和理论性的,很难通过正式教育获得相关行业的经验,即员工受教育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明显(Sung和Choi,2014)[8]。在职培训型人力资本往往针对性和实践性更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作用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训会对其他方面的创新投入产生挤出效应(孙早和侯玉琳,2019)[9]。

员工在职培训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质量人力资本通过促进内部知识利用和推动外部知识吸收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Meyer,2011)[10]。首先,员工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有助于提升其工作技能;其次,员工在职培训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构建高质量的企业组织内部关系,促进内部知识的整合与利用,营造企业内部创新的氛围(Sung和Choi,2014)[8];最后,还可以通过在职培训来获取外部知识和引进新技术,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想法,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三方面共同作用既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也可推动与其他企业的联合创新(Børing,2017)[11]。

综上,提出假设1:员工在职培训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

(二)营商环境、员工在职培训与创新绩效

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通常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营商环境作为企业发展的“土壤”,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融资能力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张璇等,2017)[12],更容易获得融资的企业其创新就越具有可持续性,更能长期维持创新活动;但关系型融资会对企业创新水平产生挤出效应,而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减轻这一效应(徐浩和张美莎,2019)[13]。此外,优化营商环境还可消除寻租给企业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夏后学等,2019)[14]。

根据张三保等(2020)[15]对国内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梳理,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划分营商环境指标。国际上主流的衡量标准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EIU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国内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由王小鲁等构建的省级层面的指标体系、由李志军等构建的城市层面的指标体系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王小鲁等编制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该报告的指数包括市场化进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等指标。市场化进程是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反映层面,其可以从市场竞争程度、信息共享程度以及企业融资等途径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位于市场竞争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通过提高协同创新投入概率和规模,会对企业的协同创新产生影响(王展祥和魏琳,2019)[16]。而融资则是维持企业创新活动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在职培训讲师的水平也会越高,培训讲师对新政策新技术的精确把握能够显著提升员工在职培训的效果(马伟延,2015)[17]。因此,市场化进程会影响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越强,就越容易精准地识别高生产率企业,并依据政策为其提供研发补贴,激励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成琼文和李宝生(2019)[18]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可以缓解要素扭曲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一些研究则认为政府对企业恰当的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能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杨晓妹和刘文龙,2019)[19]。减轻税收负担会鼓励企业增加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良好发育的中介组织以及完善的法律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专利保护程度的不足可能会降低企业创新意愿,抑制企业创新绩效。而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有着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徐晨和孙元欣,2019)[20]。在首创企业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时,还会刺激那些为了追求更大经济利益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Gilbert,2006)[21]。因此,良好发育的中介组织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意愿,推动在职培训与创新产出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提出假设2:营商环境的优化会增强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

(三)企业创新绩效的异质性

企业的性质、所处地区或行业等方面的差别会影响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企业性质方面,王万珺等(2015)[22]发现相较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培训效率较低,甚至对创新绩效有负向作用。对于劳动力丰富程度不同的地区,许军等(2020)[23]指出相较于劳动力短缺地区,在劳动力丰裕地区,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更好。不同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也会不同,黄宇虹和黄霖(2019)[24]发现,在一些市场化高、非国有经济发展得好和金融市场化高的地区,企业的融资约束明显较低,创新活力会更强。

Elena和Giovanni(2011)[25]发现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创新和出口呈互补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干中学”效应(Lpez和Yadav,2010)[26],企业会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其中,出口对创新的影响又具有异质性作用,出口主要促进了中高和高技术行业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对中低和低技术行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李兵等,2016)[27]。因此,对于参与出口贸易程度不同的企业,其在职培训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也存在差别。

企业创新水平会受到企业所在地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市场资源主要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来优化配置,政府通过搜集有效信息识别高效率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为其提供适当的研发补贴,同时通过简政放权、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创新(夏后学和谭清美,2017[28];白旭云等,2019[29])。因此,位于不同地区的企业,其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比较有争议。熊彼特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对企业创新越有利。我国学者在研究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影响时存在不同看法,聂辉华等(2008)[30]认为企业的创新与规模呈倒“U”型的关系;谢昕琰和周宇亮(2020)[31]认为,民营企业中,大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小企业的灵活优势同时存在,都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越大,经济实力往往越强,在员工在职培训投入方面也更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因此,企业规模也会影响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

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由于此限制了其对培训知识的吸收能力,使得创新产出水平也较低。此外,相较于培训,农业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马春艳等,2020)[32];对工业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显著地提高员工对培训知识的吸收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水平(杨洪涛和陈丽,2013)[33];服务业是我国三次产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产业,对服务业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有利于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积累,可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较强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会因企业是否有对外联系、企业所处地区、企业规模以及企业行业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三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共五次全国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中共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成的民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展开收集,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目前已进行了12次。历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变动相对较少,多数问题在问卷设计中保持了一致性。该调查问卷涵盖了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通过省市县多阶段分级抽样的方式调查了19个行业大类民营企业和企业主的各类指标数据,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于每次调查都会重新抽样,因此本文结合研究需要,通过整理五次民营企业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混合截面数据集,保证了足够的样本量以获得有效估计。整个数据集中每年对应的样本量分别为3838、4099、4615、5068、6145个。为保证样本数据的准确性,剔除变量中的缺漏值和极端值,得到有效的样本数共计17336个,每年对应的样本量分别为2768、3502、3955、3763、3349个。所有连续变量均做了1%的缩尾处理。

(二)指标构建

1.被解释变量

现有研究创新产出的文献多以专利产权作为创新产出的主要衡量标准。本文以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目(patent)作为基准检验中企业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使用企业的研发投入(RD)和推向市场新产品(product)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一般而言,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强度呈正比,推向市场新产品是企业知识产权数目指标的补充,二者均可用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杨进和张攀,2020)[34]。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使用历次民营企业调查问卷中,“您企业中全年用于员工在职培训的费用共计多少万元”这一问题来衡量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training)情况,并对其取自然对数。

3.控制变量

参考魏下海等(2018)[35]的研究,本文控制了可能影响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企业特征和企业家特征,各项指标的选取原因具体说明如下:

(1)企业年龄(cage):用受访企业截至到调查当年成立年限的自然对数表示。Doucouliagos和Laroche(2013)[36]认为新成立的企业创新活动可能更频繁,而我国学者发现成立年限较长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魏下海等,2018[35];杨进和张攀,2020[34])。因此企业年龄很有可能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2)企业年销售额(csale):用企业的年销售额取对数表示。年销售额可以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对当地发展做出的贡献,年销售额高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市场发展前景好,具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有能力对企业研发活动投入更多。同时,当地政府也会在创新政策方面更偏向于销售额较高的企业,减少其研发阻碍。因此,企业年销售额可能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3)企业规模(size):用企业雇佣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联系密切,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更多,而小企业内部沟通更高效,也有利于企业创新。因此,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4)企业融资能力(financing):用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人均贷款取对数表示。企业融资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张璇等,2017)[12],企业创新活动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而融资能力强的企业更能维持研发活动的正常进行。

(5)企业家年龄(page):用企业家年龄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年轻企业家和年长企业家由于经历不同,在企业创新方面做出的决策也可能会不同。年轻企业家思维更活跃,年长企业家则具有更丰富的经验,从不同角度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

(6)企业家性别(gender):男性企业家定义为1,女性企业家定义为0。企业家性别可能会影响创新机会识别。本文加入企业家性别控制变量以分析其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

(7)企业家政治关联(pol):若企业家为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定义为1,否则定义为0。企业家政治关联可能会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资, 但也可能阻碍企业创新(魏下海等,2018)[35]。

此外,为了消除调查年份、企业所处地区与行业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偏误,本文所有实证模型均控制了年份、地区和行业层面的影响。

4.营商环境

为反映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以及专利保护程度,本文采用由樊纲和王小鲁等编写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的市场化进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指标得分表示地区营商环境(bindex)。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续上表)

(三)模型设定

考虑到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中被解释变量“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个数”含有大量0值,且存在拖尾特征,为了避免估计偏误,采用tobit模型进行估计更为合适,因此模型构造如下:

Innovationit=α+βtrainingit+XContrals+∑Industry+∑province+∑year+ε

(1)

式(1)中,i代表不同企业,t代表不同年份,Innovationit代表企业的创新绩效,trainingit代表企业的员工在职培训,Xcontrals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industry、∑province和∑year分别为行业、地区和年份固定效应。

四 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本估计结果

表2为基准回归的结果。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仅控制调查年份以及企业所处地区和行业固定效应,列(1)显示员工在职培训变量的估计系数为3.973,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2)进一步考虑了企业和企业家层面的特征变量,但未控制年份、地区和行业固定效应,结果显示系数虽有所降低,但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仍然存在正向影响,同样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3)控制了所有特征变量以及固定效应,结果显示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表明,员工在职培训作为企业获得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使员工接触到最新的信息和知识,显著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从而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1。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续上表)

此外,表2中控制变量的结果显示:企业年龄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成立时间越长的企业,其创新绩效越好。成立年限较长的企业具有较好市场基础和经验积累,更善于创新;企业年销售额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年销售额越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越高;企业规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规模大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大规模企业在资金或信息获取上具有优势,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企业创新;企业家年龄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企业家年龄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企业家性别差异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男性企业家与女性企业家经营企业的侧重点和风险偏好不同,男性企业家更重视企业创新;企业家政治关联也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会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的创新投资,提升企业创新水平。

(二)稳健性检验

1.处理内生性问题。表2的回归结果表明,员工在职培训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但随着创新绩效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程度很可能也会加强,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从而产生内生性问题。因此,为了处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使回归结果更加准确,采用iv-tobit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参照刘军和付建栋(2019)[37]从宏观层面构建微观企业工具变量的做法,本文从行业、地区和时间层面入手,利用企业所处行业、地区和年份的培训均值作为工具变量。由于工具变量构建层面与其他变量不属于同一层面,宏观的工具变量对微观层面上单个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限,因此认为工具变量是满足外生性的;同时,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一年份的该地区该行业企业培训程度的均值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该年份的培训程度,从而影响本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因此认为工具变量满足内生性假设。表3列(1)结果显示,AR检验与Wald性检P值均为0,表明选取的工具变量和内生变量(员工在职培训)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工具变量具有外生性,即选取的工具变量显著有效。与表2中的基准回归结果相比,核心解释变量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从而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1。

2.更换被解释变量。在表2的基准检验中,使用知识产权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采用推向市场新产品和研发投入两个指标替换知识产权数。其中,推向市场新产品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企业的研发投入则可以反映企业的研发强度。表3列(2)、列 (3)分别是以企业推向市场新产品和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被解释变量,用t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3列(4)、列 (5)仍采用上述提到的工具变量,对这两个指标采用iv-tobit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在处理过内生性问题和更换被解释变量后,员工在职培训的系数显著为正,进一步验证前文结果的稳健性。

表3 稳健性检验

五 调节效应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一)营商环境的调节作用

理论分析表明,地区营商环境的质量可能会在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作用。借鉴温忠麟等(2005)[38]的研究方法,构建如下调节效应模型:

Innovationit=α+βtrainingit+λbindexit+XContrals+∑Industry+∑province+∑year+ε

(2)

Innovationit=α+βtrainingit+λbindexit+δtrainingit×bindexit+XContrals+∑Industry+∑province+∑year+ε

(3)

其中,bindexit代表企业当地的营商环境指数,式(3)中trainingit×bindexit为企业培训费用和营商环境指数的交互项。为了避免共线性,对交互项中的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和营商环境进行去中心化处理。

营商环境会影响员工在职培训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效果,营商环境好的地区更可能提升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反之,会削弱这种正向影响。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作用的过程中,会受到信息共享程度、政府政策行为以及法律保护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营商环境中的市场化进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三项指标刻画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

1.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从表4列(1)、列 (2)可以看出,市场化进程这一指标会增强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的正向影响。市场化进程能够反映民营企业融资难易的情况。市场化进程越高,更多信贷资金将流向更具创新效率的企业。现实是在很多情况下,银行贷款更偏向国有企业或者有国家支持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路上的“绊脚石”,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将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此外,市场化进程更高的地方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程度也会比较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化进程会影响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对创新产出的效果。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减少关系型融资,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更具创新效率的企业,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徐浩和张美莎,2019)[13]。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影响

表4列(3)、列 (4)表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越低,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越显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服务意识越强,对企业的干预就会越少。合理精简政府组织结构和层级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增强企业研发意愿,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随着以简化审批流程、取消前置证明以及强化监督检查等为特征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围绕行政审批的寻租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非法交易将被逐渐消除;此外,减轻寻租也可通过缓解金融要素错配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甄丽明和罗党论,2019)[39]。这意味着,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节省大量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证照获批时间,直面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因此,有着良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地区,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更明显。

3.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的影响

表4列(5)、列 (6)表明,更好的中介组织发育程度和更完善的法律制度会促进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从法律制度环境的角度来说,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有着更强的产权保护力度,产权保护力度的提高可以保护企业在创新方面获得的收益,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徐晨和孙元欣,2019)[20]。因此,在员工在职培训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中介组织发育程度更好和法律制度更完善的地区,企业创新绩效水平更高。同时,随着企业创新收益的增加,又会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使企业加强员工在职培训的力度,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

表4 调节效应检验

(续上表)

(二)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接下来,本文从企业是否有对外联系、企业所处地区、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所处行业这四个方面入手,细分样本,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员工在职培训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异质性。

1.企业对外联系行为的影响

为了验证员工在职培训对民营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会因企业对外联系而存在差异,本文采用企业是否有出口行为判断企业的对外联系情况。若企业有向境外出口产品,则认为企业存在对外联系;否则,不存在对外联系。结果如表5列(1)、 列(2)所示,不论是否存在对外联系,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存在正向影响。相比于没有对外联系的企业,存在对外联系的企业的员工在职培训系数要稍微大一点,这说明员工在职培训对有对外联系的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更大,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在出口的过程中存在“干中学”效应(杜威剑和李梦洁,2018)[40]。大部分研究表明出口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的影响(崔静波等,2021)[41],企业会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与没有对外联系的企业相比,有对外联系的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知识产权数相对更多。

2.企业所处地区的影响

将企业所处地区按照经济意义上的差异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如表5列(3)-列(5)所示,三个地区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都显著为正,其中对东部地区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较之于中西部地区要好。这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注重科技创新且创新能力较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创新要素投入的效果,也会影响培训投入带来的创新绩效效果。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会吸引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入(Myrdal,1957)[42],而这些要素的流向直接影响企业的员工培训投入及效果,使得不同地区的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创新绩效。此外,根据王小鲁等发布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和WIND数据库中对于各地区营商环境的测评,一般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郑烨等,2020)[43],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该地区有更高的市场化、法律化程度,有更强的产权保护力度,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在创新方面获得的收益,更能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

3.企业规模的影响

按照一般原则,根据雇佣人数的不同将企业划分为小规模企业、中等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若雇佣人数小于20人,则定义为小规模企业;若雇佣人数介于20人到100人之间,则定义为中等规模企业;若雇佣人数大于100人,则定义为大规模企业(刘军和付建栋,2019)[37]。根据企业规模的不同,对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5列(6)-列(8)所示。相较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小规模企业虽然在资源和规模上不及大规模企业有优势,但是小企业在沟通方面效率更高。在利用培训获得知识方面也是如此,小规模企业中人际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充分,通过交流可以提升个体学习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此外,中小企业利用其与客户接触的便利性,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客户需求改进产品、工艺和服务等(周青等,2020)[44]。并且根据当前发展情况的变化迅速改变方向,更好地利用培训获得知识。因此,小规模企业中员工在职培训对创新绩效产生的正向作用要大于中等规模和大规模企业。

4.企业所处行业的影响

将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划分为三大类。若企业所属行业为“农林牧渔”业,则定义为第一产业;若企业所属行业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和“建筑业”,则定义为第二产业;若企业从事行业为“金融业”、“居民服务”、“科研技术”和“批发零售”等,则定义为第三产业。从表5列(9)-列(11)结果可得,企业不论从事哪一产业,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存在正向作用。其中,第三产业中员工在职培训系数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员工在职培训效果最为显著,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向多元化,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日渐成为在职培训的热门领域,能够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创新绩效。第一产业中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较低可能是由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对培训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人力资本水平相较其他产业最低(高文书和谢倩芸,2017)[45],并且农业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的推广与销售模式的改变,并不侧重于专利的获取。

表5 企业异质性检验

六 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6-2014年我国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尝试引入营商环境,分析营商环境如何影响员工在职培训推动的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本文还分析了在企业对外联系情况、企业所处地区、企业规模大小以及企业所处行业不同的情况下,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异质性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员工在职培训能够显著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绩效;第二,营商环境在员工在职培训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营商环境较好的地区,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第三,有对外联系的企业相比于没有对外联系的企业而言,在职培训的效果更好;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员工在职培训效果更好;中小规模企业的员工在职培训效果要优于大规模企业;第三产业企业的员工在职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

(二)相关启示

由上述研究结论可得到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启示:第一,员工在职培训作为民营企业的重要投入,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从国家层面来说,当前我国在职培训投入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可以通过专项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员工在职培训;从企业层面来说,不仅要提高在职培训的投入,还要根据企业需求设计多元灵活的培训内容和方式,重视在职培训的效果,切实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第二,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可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有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未得到很好落实,如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门槛以及法律制度尚待完善等问题导致民营企业的创新意愿大大降低等。因此,需通过提高司法行政效率、降低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积极做法,激发企业研发潜力。第三,加强民营企业对外联系。企业在对外联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干中学”等方式吸收转化新知识。政府可以适当地减少部分行业的进出口税费,鼓励企业的进出口行为。此外,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而言,还需加大在职培训力度以提升创新水平;对大规模民营企业而言,则需精简机构,提高内部沟通效率,提升员工在职培训对创新研发的效果;产业层面,应提升第一、二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保持第三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