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1978年到2018年,对中国来说,是改革开放的40年。40年于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谓短暂一瞬间。正因为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的这一瞬间,集合着太多戏剧性事实、观念冲突、思想交锋,凝聚着诸多转折性的事件、争议与讨论,给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赋予时代意义,也驱动人们思考。40年市场化轨迹背后有思想、有理论、有模式,其中的逻辑力量,推动着学者们不断前行、探寻、发现。
与已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握手市场:1978-2018》(作者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刘金山教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个体的生命成长阶段与国家市场化改革开放过程、微观主体对市场变迁的感知体验与市场经济逻辑演进结合起来。作者生于改革开放前,小学于改革开放初,中学于1980年代中期,大学于1990年代,事业成于2000年代,堪称改革开放1.0学代。此代的人生轨迹就是市场变革的轨迹,其个体轨迹变迁就是市场轨迹的微观基础。作者以1978-2018年期间每年亲身经历的典型事实,用心感受市场的灵动,从微观视角体会市意风行的40年,描绘市场化进程的微观行为(居民、企业、政府)模式变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提炼才华折现新时代的足迹。有意义的是,作者通过对微观事实的抽象发现:市场是才华折现的地方,让才华自由地折现是市场的职能,才华是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行随心动,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微观个体理性选择、努力奋斗迈向美好生活的历史;不同于市场与政府替代论,政府与市场是互补的,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政府增进市场功能的历史。微观行为主体是如何进行动态优化选择的,市意风行40年,是市场化起步、成长、深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形成才华折现新时代的过程。这种说理方式把个人生命演进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认知结合起来,也就把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改革变化写得有血有肉,有感知有灵魂。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以个人对市场事实的体验感知为导引,将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实践以事实为依据,实践需要理论来升级,而理论的生命力又生发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不断往复过程中。作者认为,改革开放市场化进程的逻辑起点是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这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是具有双重意义的转型:从自然经济迈向商品经济,这是发展意义的转型;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这是改革意义的转型(见该书第20页)。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体验:1978年上小学一年级,只有一间教室,只有一年级与一位老师,老师身兼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数职。而学生上学要交学费和其他学杂费开支,这对家中最重要经济资产只有母鸡,而没有其他什么经济收入来源的家庭来说,是个大难题,为此他们让省吃下来的鸡蛋充当“货币”,到村里的小卖部换作业本和铅笔。这一体验与感知,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是让鸡蛋充当交换媒介。这为我们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货币中介论提供了另一佐证(见该书24-26页)。
人类大历史中,市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隐而不显的动力,指引着微观主体心动进而行动,推动着历史前行。市场经济是个复杂大系统。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马克思科学抽象法,作者从微观视角,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线,通过每年身边发生的典型事实(或碎片化事实),体验了市场化的快乐,体验了抽象思维的快乐。
(郑英隆,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