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索供应链金融产品应用的新思路

时间:2024-04-24

文/吴 颖 编辑/韩英彤

如何树立供应链金融产品应用的创新思维,利用海外机构布局优势,为“走出去”的境外工程施工企业量身打造符合其需求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成为中资银行面临的一道新的考题。

一直以来,境外工程施工企业通常使用项目贷款或境内融资性担保境外放款等传统产品进行融资。而这些传统产品流程冗长,相对于我国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因境外项目当地零星采购和劳务支出产生的融资需求,可谓“远水不解近渴”。因此,“走出去”企业亟待银行能推出针对性强,资金使用灵活,时效高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与其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在海外机构布局方面的优势,立足“走出去”的境外中国工程施工企业的实际需要,以供应链金融产品应用的创新思维,通过为其量身打造符合需求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成为中资银行面临的一道新的考题。

案例回放

近年来,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步伐正在明显加快;但另一方面,与“走出去”工程企业配套的全面服务却迟迟没有跟上,包括账户开立、项目投标,以及资金支持等方方面面,一直都是中资金融机构的短板。传统的政策性银行“两优贷款”和商业银行“内保外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走出去”企业对中长期资金的迫切需求,但由于传统银行项目授信流程冗长,难以对接部分“走出去”企业在境外项目当地因零星采购,劳务支出所产生的短期融资需求。企业更需要针对性强、资金使用灵活、效率高的供应链融资产品。

某“走出去”境外工程施工A企业,原计划采用内保外贷的传统融资方案,解决境外施工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但由于企业项目施工时间整体前移,导致原计划融资方案无法满足客户的即时资金需求。关键时刻,一份境外工程施工分包协议成为了业务的聚焦点。“境内总包商——境外分包商”之间的分包协议,包含了供应链链条中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其中的延期支付工程款的未来清偿,则为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打开了一扇窗。合作银行在了解到A企业境外工程施工进度、结算方式及交易情况等基础信息后,依托密布海外的分支机构布局优势,境内分行迅速与境外分行取得联系,探讨境内机构与境外机构联动的新模式,并决定利用供应链融资产品——国际双保理的非融资功能,来解决A企业希望非即期支付而境外分包商亟需用款的需求,以及境外分包商及时获取融资的时效性需求。境内外分行通过不断探讨,形成了最终融资方案;同时就客户关心的项目融资、清算路径、包括总包商关心的税务筹划、外汇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了解决办法。根据该融资方案,A企业向合作银行提供了包括境外施工工程项目的总包协议、分包协议及工程施工结算单等项目背景材料;境内进口保理商与境外出口保理商协作,通过合作银行的海内外联动,按照“获悉客户需求-了解实际业务模式-量身打造融资产品方案-签订业务合作协议-最终发放融资款项”的程序,仅用了短短两周时间,就完成了首笔海外工程领域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成功解决了客户的实际困难。与传统融资产品相比,实现了促升级带提速。该合作银行通过对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创新应用,对银行传统内保外贷模式进行了有效补充。

“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并承建了大量的海外工程施工项目,也因此产生了对外采购车辆设备、原材料支付需求。这为开办国际双保理业务提供了客观机遇。目前,该产品主要依靠合同、发票、工程量单等背景材料进行融资发放;未来,随着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化,服务的企业不断增多,将会逐步转向线上融资方式,为更多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

案例启示

回顾中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发展历程,可谓艰难曲折:在企业“走出去”初期,受到政治影响、项目经验、资金实力等因素的制约,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一直是跟在欧、美、日、韩等大国竞争对手后面的跟随者;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的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得益于项目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资金实力的日渐雄厚,也后来居上,国际排名和综合竞争力获得大幅提升,逐步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领跑者。

中国的崛起让“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清楚地看到本国及地区基础设施与本国实现快速转型发展愿景的巨大差距,其对高铁、能源、信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旺盛需求,逐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激发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众多国外工程承包企业的掘金欲望,并为配合“走出去”境外工程施工企业的中资银行提供了机遇,但也提出了挑战。

传统思路的禁锢

境外项目施工工程项下,传统的政策性银行“两优贷款”和商业银行“内保外贷”,往往会成为“走出去”企业解决项目融资的首选产品。而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将对国际货物贸易项下进口商与出口商在合同、发票中对赊销结算的约定,以及提单/报关单(俗称“老三样”)等背景材料的真实性审核,作为融资基础产品的策略安排。而原本在政治环境、财政水平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主,则被该领域的国际市场竞争推上了“买方市场”的高位,结算方式也随着买方话语权的增加而变化。

传统银行信贷产品对解决境外工程施工企业总包商融资只是“治标不治本”。如何做到标本兼治,依然是困扰许多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及金融同业的难题:工程进度要垫资,先期要投入,业主习惯性拖欠,项目前期支出如何解决?这些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境外施工工程企业的实际问题,笔者对辖内的境外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总结、梳理了工程企业上下游的结算规律、支付对象及境外施工零星采购范围等的特点。笔者发现,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内的商业拖欠成为一种新的交易传统,工程合同(EPC contract)、发票(Invoice)、里程碑式结算的工程量单(Interim period volume approval based on milestone),成为了国际工程项下保理融资的“新三样”。这使得“境内总包商-境外分包商” 的结算路径成为循着“境外业主-境内总包商-境外分包商-境外零星材料供应商”供应链结算逻辑的产品应用的重要突破口。据此,结合众多中资境外工程施工企业需求,中资银行可以通过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搭配项目融资的配套方案,解决其垫资施工及延期收款的需求。

供给市场的缺位

近年来,跟随中资企业“走出去”捕捉“一带一路”海外建设业务机遇的步伐,中资银行也在不断探索境外工程项目带来的机遇。以传统的内保外贷模式或项目贷款模式为例。中资银行将企业承建的境外项目工程作为整体考量,通过对工程进度、资金流等因素的整体测算,为境外工程施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随着境外施工工程项目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银行授信产品在时效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弊端逐渐凸显。“走出去”的企业首当其冲。中资银行需要具有发现精神,去发现“走出去”企业在其境外项目实施链条中的融资需求;然后,运用供应链金融思维,使用供应链融资产品——国际双保理,凭借客户提交的合同、工程/货物发票、施工量单/提单等基础交易材料,为上游供货商/工程分包商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中资银行应通过分析市场现状,定位客户需求,思考供应链链条中参与者的个性与共性,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思维,在为具有需求的“走出去”企业提供配套融资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应用领域。

风险防范理念短板

“走出去”工程承包企业境外承建的业务相比国内,需要考虑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国别风险、汇率风险等因素。这对银行风险的管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银行创新思维的前提,就是从制度办法上进行保驾护航。这需要在总行层级,针对产品办理过程中各个层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对各类产品涉及的贷前调查、审查、业务办理和贷后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为各分行在业务风险的把握上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从分行层面看,在遵循总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多年来自身积累的业务经验,对开办业务涉及的风险关键环节进行细化和补充,通过规范业务流程,防范业务风险。此外,还要探索前期境外融资积累的实践业务经验,注重业务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将实际付款人的资信情况、从业经验、履约能力等,作为贷前审查的重点;融资发放后,则通过严格的贷后管理,实时关注工程施工的进展情况,重点关注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施工、技术设备、资金运作、采购及项目管理等情况。对风险较高的国家,如非洲地区及中南美洲地区新兴国家,通过实时关注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情况,提前进行风险预判,以防范风险。

对中资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是要打破固有思维。由于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贸易行为,也是服务贸易的一种体现形式,因此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的需求与传统贸易型企业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中资银行能够与时俱进,站在“走出去”境外工程施工企业的角度,因时、因势根据其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产品设计。

具体而言,中资银行需要根据“走出去”企业的贸易形式、市场需求、交易对手诉求及不同国家、地域特性的变化调整融资方案。企业融资需求的变化既可以促使银行孕育出新产品及融资方案,亦可以通过供应链融资创新思维使用传统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本文中运用供应链融资创新思维服务A企业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其既满足了企业对于融资时效的要求,又为中资银行服务“走出去”境外工程施工企业的境外项目融资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是及时介入境外项目。在境外工程承包项目项下,“走出去”企业在项目争揽及实施工程项目过程中会涉及担保、融资等方方面面的需求。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都需要银行提供更多关于合同条款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基于此,银行应在企业境外施工工程项目的谈判初期就及时介入,使银行在产品架构、产品组合方面可以进行充分考虑,针对企业的具体融资需求,通过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及时提供融资方案,为企业在条款制定、风险把握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企业把控海外项目的风险,防范合同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其工程施工、融资等的陷阱。

三是积极抓住政策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走出去”的企业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对此,中资银行应通过充分发挥境外机构的网络优势,精准定位“走出去”的工程施工企业,利用政策红利抓住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及产品研发,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承包工程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机构布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走出去”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服务贸易飞速增长,为中资银行带来了业务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中资银行已经意识到需要抓紧全球布局,不仅应在亚、欧、非、美洲等加快开设机构的步伐,还应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机构布局,以便能全方位提供服务,实现银企共赢。总体看,各家中资银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业务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已基本建立,这为将来服务“走出去”企业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