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银行业初现国际化版图

时间:2024-04-24

文/薛键 编辑/王莉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迅猛增长,作为经济规模全球第二、银行业规模全球第一的经济体,我国的银行业已难遗世独立。在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数量发生变化的同时,银行业也逐渐进入了国际化的新阶段。

海外拓展雏形现

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扩张为业务的全球化打下了基础,也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建设带来了品牌效应。分布在海外各个金融中心乃至偏远城市的中资银行,每一家都体现着中资银行日益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银行已有海外机构578家,海外员工2.2万人。目前,其海外机构已经覆盖全球六大洲51个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的工商银行,至2016年年末已在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2家海外机构。工商银行的海外扩张和中国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工行是通过海外兼并收购实现机构快速扩张的。如2015年,工商银行参股标准银行集团,间接覆盖非洲20个国家。此外,建设银行至2016年年末,也已经覆盖了海外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境外各级机构251家。农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相对较少,设有10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处。

除了四大国有银行之外,其他中资银行也纷纷在境外设立机构。截至2017年6月底,在国内39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8家银行在境外的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分支机构。

随着海外机构的扩张,中资银行在海外的资产摆布及利润也日益增长。以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例。从截至2017年6月末的统计数据看,中行海外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贷款总额分别折合4102.48亿美元、3476.28亿美元,海外实现利润总额45.61亿美元,对集团利润的贡献度为22.29%;工商银行的境外机构(含境外分行、境外子公司及对标准银行的投资)的总资产达3404.91亿美元,占集团总资产的9.0%,各项贷款2063.89亿美元,客户存款1132.27亿美元,税前利润19.23亿美元。

按照国际上有所谓的海外利润占到总利润四分之一方称为国际银行的标准,中国银行已基本达到这一约定俗成的标准。

人民币国际化显契机

2009年以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日益推进,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进程与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了共振效应,使国际化进程中的中资银行获得了更多的业务机会,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也由此跨上了快车道。

日益丰富的海外人民币产品及业务,成为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蓝海”。在海外人民币业务领域,中资银行是主流参与者。与美元等外币业务相比,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对人民币业务的理解更深,服务更全,也明显更容易取得在这一细分领域的相对优势。

海外的人民币业务因此成为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对当地大型国际企业有力的业务切入点。如笔者在海外工作经历中就曾看到,某中资银行法兰克福分行以人民币业务为契机,成功延揽了德国某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海外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并由此成功开启了其在海外叙做当地主流企业资金池业务的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了海外中资银行的发展,而海外中资银行的发展也同样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境外人民币清算业务为例。截至2016年年末,人民银行已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欧洲、中东、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有利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

中资银行海外机构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有基础设施,无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清算部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强有力的支持。

“一带一路”更上层楼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这一大背景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最为宏大的舞台,也为中国金融业走向国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带一路”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影响从海外扩张的地域上就可见一斑:最近两年,中国银行海外新设立分支机构的地点,已从早期的各大国际金融中心,扩展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毛里求斯、文莱(2016年)以及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地(2017年);工商银行的海外布局,也转为持续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网络的布局,其中,蒙古代表处、捷克布拉格分行已获得东道国监管批准,有望不日开设。

“一带一路”除了带来地域概念上的中资银行国际化扩张机会,更带来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海外银行业务机会。2016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2017年1—9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6亿美元。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16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这些投资及工程,也为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创造了最佳的业务拓展机会。

2017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新承贷“走出去”项目153亿美元,项目遍布全球,涉及电力、电信、基建、资源、航空、市政等诸多领域。截至2017年6月末,该行累计支持“走出去”项目339个,承贷金额合计881亿美元。

中国银行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注重发挥其自身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优势,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跟进重大项目,提供各类授信支持。特别是其首创“一带一路”主题债券,三次在国际市场发行,募集资金76亿美元。此外,其还首创“一带一路”人民币汇率指数等,从多方面构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大动脉。

除工行及中行,其他的中资银行也在通过其海内外机构,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注入金融活力。

在“一带一路”带动下,中资银行不但可以在国际化发展的地域上释放出更大的潜力,而且跟随着国家的“走出去”战略,更可以获取巨大的金融业务商业机会,并以此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海外中资银行已然进入了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展望

虽然我国银行业海外机构的建设及营运,使得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国际化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且进步神速,但相对而言,我国境内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水平则尚有差距,业务主要限于各类贸易融资及国际结算等业务(即经常项下业务)。

提起国际业务,对境内大部分银行而言,主要还是指国际信用证、国际托收、跨境汇款,以及国际保理、国际福费廷等贸易结算及贸易融资的相关业务。而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主力的贷款等资产(即资本项下业务),国内银行鲜有涉及。

国际上的大型国际化银行,并不以国境线作为国际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的区分线,银行总行完全可以直接参与位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总部的银团贷款等业务。而在我国,银行总行较难真正落地叙做大份额的国际银行贷款,即使有叙作,也往往需要将这部分信贷资产“簿记”到该银行的海外分行。笔者在中资银行海外分行工作时,多次代表总行叙做世界五百强企业客户的国际银团贷款业务,并将资产簿记到所在海外分行。这和国际上大型银行总行与大客户总部直接发生“总对总”业务关系,有较大的不同。

虽然长期以来因种种限制造成我国境内银行业务(资本项下)国际化程度较低,但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不断松绑,我国境内银行在国内通过各种不同业务也在不断试水各种“类国际化业务”(如OSA、NRA及FTN),并由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管理跨境资产的能力和经验,正逐步走向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业务是指中资银行向境外(含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非居民类客户提供的全球化综合金融服务。从2002年起,招商、浦发、交通银行及当时的深发展(后来的平安银行)开始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在此体系下,一般使用OFFSHORE ACCOUNT, 即OSA账户。之后,2009年外汇局发布《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可以为境外机构开立NON-RESIDENT ACCOUNT,即NRA账户。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实行)》又开启了FREE TRADE NON-RESIDENT,即FTN账户业务。

上述三种账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段时间以来境内中资银行业务国际化的试水和试验,为后续进一步的业务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当前,随着国内金融“去杠杆”的常态化,国内银行受MPA、资本限额,特别是人民币贷款规模管控的限制,几乎所有银行都将眼光投向了外币及海外业务,外币存款及贷款成为越来越多境内银行的一种选择。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境内银行的国际化新阶段或从通过以下两项业务推进:

业务一:境外融资,即通过全口径宏观审慎跨境融资参与全球融资市场。为扩大资金流入,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银发〔2016〕18号)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在监管持续“扩流入”政策的推动下,境内企业及银行参与国际市场融资迎来了全面机会,境内企业及银行“从境外融资”的业务国际化已经成为现实。

目前企业的融资市场选择面理论上可以是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对银行而言,在新政策之下,银行本身的跨境融资额度更加充裕,特别是内保外贷、NRA相关业务、国际信用证、跨境同业代付等跨境国际业务,给境内银行带来了重大机遇。

在企业有需求、银行有跨境融资额度的两相配合之下,全口径宏观审慎跨境融资“从境外融资”的角度,为境内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境内银行只要抓住海内外的汇率、利率有利于国内企业从境外融资的时机,就能不断推进融资业务的国际化。

业务二:境外放款,即通过国际银团贷款业务参与到国际信贷市场。银团贷款是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2016年全球银团贷款市场总量为3.8万亿美元。其中,美洲市场仍为全球银团贷款的主力市场,其次为欧非市场和亚太市场(日本除外),美洲、欧非和亚太三大市场总量份额分别为2万亿美元、9142亿美元和4638亿美元。2016年,全球银团贷款新发生额总量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银团贷款总量的47%。

作为一种国际上通行的公司信贷产品,国际银团贷款是银行为大型国际企业提供金融战略合作的起点。一般而言,一家银行在参与过一家大型国际企业的国际银团贷款后,才会被该企业真正视为战略合作伙伴。从目前看,尽管国内的国际大型企业数量众多,他们和国内银行的合作也很多,但能通过参与企业的国际银团贷款而做到银企战略合作层面的,则仅有较少几家大型国际化银行。不过,随着我国对跨境金融的逐步开放,将会给境内银行通过离岸部或自贸区分支机构参与到国际银团贷款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机会。

国际银团贷款规则清晰,按业务地域主要遵从LMA(欧洲贷款协会),LSTA(美洲银团贷款交易协会)或APLMA(亚太贷款协会)等市场协会的既定规则。这四家国际银团贷款协会制定了详细的银团贷款一级及二级市场的叙做及交易规则,并为国际市场参与者广泛接受。

我国境内银行可以直接参与国际企业的银团组团业务,也就是一级市场银团,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参与二级市场。具体而言,一级市场更能加强与企业客户的关系,但叙做时间一般较紧,对审批及贷款参与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而二级市场则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业务处理,但相对一级市场,在促进与企业客户的关系上作用较弱。

现阶段,境内银行参与国际银团贷款,既是人民币贷款规模受限下开展外币资产业务的现实选择,也是增进国际企业客户关系、熟悉国际规则,并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国际信贷业务的一种有益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及国际业务的深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运作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和显现。从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看,由于面对的是境外的监管主体,其重点关注的领域往往与我国监管机构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反洗钱等方面。另外,银行海外机构在国外业务经营的方式也会和惯常的国内业务方式有所差异,海外各国的劳工规则、文化及语言,亦会给中资银行境外业务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而从境内银行通过国际银团等发展国际信贷等业务看,由于授信主体位于海外,如何控制授信风险,也对境内的银行机构构成了挑战。

总体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正与人民币国际化及“一带一路”一起,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相信我国的银行业只要能不断积累经验,加强风险控制,其国际化水平就一定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