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德贸易:在互补与竞争中携手共赢

时间:2024-04-24

文/朱宇方 编辑/林锋

中德贸易:在互补与竞争中携手共赢

文/朱宇方 编辑/林锋

图1 中德贸易年度数据(单位:亿欧元)

图2 德国货物贸易出口地区比重对比

图3 德国货物贸易进口地区比重对比

2016年,中国以1700亿欧元的贸易总额成为德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以2016年的贸易额计,中国仅次于美国、法国、英国与荷兰,是德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并且是德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德两国的贸易现状及前景值得关注。

2001年以来,尽管中德贸易偶有小幅波动,但整体呈稳步发展态势,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还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见图1)。2016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760.9亿欧元,较2015年增长6.75%;从中国的进口额为938.3亿欧元,较上年增长2.07%。年度贸易逆差略有下降。

对德国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正在大幅提升。1992年,德国对中国出口仅占德国出口的0.9%;而到2010年,已增至5.6%(见图2)。根据德国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6年,德国对中国出口的比重在6.3%左右。德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是欧洲:从1992年至2010年,德国对欧洲国家的出口比重从75%降至69%,但仍占到德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

德国进口的“欧洲色彩”也十分浓重。1992年至2010年,德国从欧洲国家的进口额在其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从71%微跌至67%。而德国从中国进口的比重则从1992年的1.8%大幅攀升至2010年的9.5%,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9.8%(见图3)。中国目前已成为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也是德国10个最大进口国中唯一的非欧洲国家。

与德国始终如一的“欧洲色彩”不同,中国的出口在地区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多样化趋势(见图4、图5)。1992至2010年间,德国在中国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9%上升至4.3%,相对而言变化幅度并不大;与此同时,中国从美国和欧洲进口的比重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德国在欧洲对华出口的比重反而有所上升。

可以说,在对外贸易上,德国与欧洲的依存程度远远高于中国与亚洲之间,且中国的贸易伙伴呈明显的分散化趋势。德国主要与欧洲做生意,而中国则与全世界做生意。因此,从地区占比的现状与发展态势来看,不论是作为进口来源,还是作为出口市场,中国对德国的意义要大于德国对中国的意义。

图4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地区比重对比

图5 中国货物贸易进口地区比重对比

图6 2016年德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类别构成(按贸易额)

图7 2016年德国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类别构成(按贸易额)

从中德具体的进出口货物产品类别来看,当前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商品以可替代性较低的投资类商品为主,而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以可替代性较高的消费类产品为主。因此,中国对德国的外贸依赖程度也比较高。

2016年,德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中,遥遥领先居前两位的是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在对中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高达79%(见图6)。而中国对德国出口产品中居第一位的也是机电产品,占到了近一半的比重。然而,“机电产品”这一类别包括了HS84(机械设备)和HS85(电子产品)两个子类别。前者更多包括投资货物,后者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德国对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中,机械设备占比为57.3%,电子产品占比为42.7%;而在中国对德国机电产品出口中,这两项的占比分别为43.1%和56.9%。另外,中国对德国出口中占比第二和第三位的“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也基本属于消费类商品(见图7)。

总体而言,不论在进出口地区还是在商品种类上,中德两国在外贸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在两国共同的出口大项——机电产品方面,德国早就退出了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因此与中国几乎不存在竞争和争端。但由于中国在机械装备领域发展迅猛,逐步在德国本土和第三方市场与德国形成竞争态势。除了之前的光伏产品争端,未来在风力发电设备等方面也很有可能会再出现贸易争端。但无论如何,同为外贸大国,中德两国在推动自由贸易方面有着深切的共识。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暗流将促使中德两国进一步携手,求同存异,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