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顺差的根由及其合理性

时间:2024-04-24

文/傅勇 编辑/张美思

顺差的根由及其合理性

文/傅勇 编辑/张美思

中国已经积累起了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因此改变鼓励顺差的政策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消除鼓励顺差的政策之后,中国仍可能存在一定量的顺差,但这是真正由内部结构决定的。

国际收支平衡虽然一直位列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但实际上,与其他宏观调控目标相比,并没有受到同等重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如此。长期以来,一些国家存在对顺差而不是收支平衡的追求。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要求盈余国家放弃追求顺差的呼声渐起,但总体上,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顺差是好事。

从理论上来梳理,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两种看待顺差的视角。

一种是结构说。该视角建立在以下宏观经济恒等式的基础上:贸易顺差等于私人部门储蓄超过投资的盈余,加上政府收入超过政府购买的盈余。这个恒等式表明,外部失衡(顺差)源于国内经济的不平衡(盈余),主要是国内储蓄超过投资的结果。因此减少顺差的根本之策是减少内部失衡。这里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扩大消费,另一个是扩大投资。对于中国而言,前一个方案目前被广泛接受:既然中国的顺差大是因为国内的消费落后于生产扩张,那只要消费上来了,就不必要再依赖国际市场,顺差也就减少了。但后一个方案不太容易被人接受,因为看上去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很高了。最近也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之所以通过顺差积累了这么多外汇,并通过购买债券等形式借给别的国家使用,是因为这些钱在国内无法使用。这个看法的意思是,中国的内部失衡不仅限于商品供给的相对过剩,还在于资金供给的相对过剩。

另一种是汇率说。一般来说,出口决定于汇率水平和国外经济增长,而进口决定于汇率和国内经济增长。不考虑短期情况(即J曲线效应),本币升值能够降低出口,增加进口;本国经济增长会增加进口需求,国外经济增长会增加对本国商品的需求。通货膨胀、用工成本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当然也有影响,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包含在汇率中,因为它们都会在实际有效汇率中得到反映。这个视角更看重汇率对顺差的作用:如果一国持续出现顺差,那么很可能说明汇率被低估;即便很难证明汇率被人为压低,但汇率也会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即只要让汇率升值到足够的程度,顺差总会缩小。

以上两个看法都有其道理,也都能找到排他性证据:结构论者认为,升值解决不了顺差问题,因为内部失衡的存在就一定会导致顺差这个结果;汇率论者则认为,如果升值无助于减少顺差,为什么出口部门还这么反对升值呢?反对就表示升值有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两个理解顺差的视角中难以分辨顺差是否具有合理性。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实施相同政策的国家,包括相同的浮动汇率制度,且都不存在出口导向的政策,以及对汇率的干预。那么,两国贸易还是可能产生顺差或者逆差的不同情况。这则是由两国的文化、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等外生因素决定的。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贸易顺差以及由此积累起来的高额外汇储备同样会受到上面提及的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这与文化资源禀赋以及经济正处在快速增长时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鼓励出口创汇的政策导向有关。这两方面都可以归结为内部结构失衡,同时,由于顺差的存在,也会有人说是汇率被低估。

从政策分析来看,将以上两方面原因做出区分是至关重要的。显然,前一方面导致顺差的原因有其合理性,但后一方面导致顺差的原因则具有扭曲性。而扭曲所带来的顺差,虽然成为中国商品竞争力的部分来源,但这是以压低资源环境成本、压低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同时增加人民银行对冲成本等方式实现的,因而其顺差积累并不是最优选择的结果,实际上是在补贴外国消费者。消除这些扭曲将有助于外贸顺差的缩减。

中国已经积累起了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因此改变鼓励顺差的政策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虽然在消除这些政策之后,中国仍可能存在一定量的顺差,但此时的顺差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因而是合理的顺差。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