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王沛东
自治区国土资源顾问翟裕生院士为内蒙古找矿“把脉”深入大兴安岭腹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文/王沛东
翟裕生院士在矿井下观察矿化线索
【重点导读】
翟裕生院士表示,下一步将把科研工作的重心向内蒙古东部地区转移,力求在得尔布干和大兴安岭成矿带取得硕果。
7月26日~8月6日,自治区国土资源顾问翟裕生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纪地质学专家陈华慧教授、矿床学专家彭润民教授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张宏总工程师、勘查处王博峰副处长和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院长宋华等在大兴安岭地区海拉尔——赤峰一线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大兴安岭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是古生代古亚洲成矿域与中生代滨太平洋成矿域相互叠加的成矿带,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考察组先后赴根河市得尔布尔镇比利亚谷浅成低温热液脉状铅锌银矿床、扎兰屯市柴河镇二道河矽卡岩—热液脉型复合型铅锌银矿床、赤峰市巴林左旗双尖子山热液脉型银多金属矿床和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斑岩型铜锌多金属矿床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的矿床均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成矿带新发现的极具代表性的与热液有关的大型矿床。
85岁高龄的翟裕生院士一路穿林间、攀山路,并在每个矿区认真听取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介绍,与其反复交流,详细询问各矿区勘查遇到的地质问题,在地表详细查看岩芯,并亲自下矿井仔细观察野外地质现象与矿化线索,翟院士和其项目组专家根据矿区资料和本次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详细分析了每个矿区的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最后翟院士对大兴安岭地区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大兴安岭成矿带内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储量大、矿床成因类型复杂多样,应加强矿山矿床地质研究工作,在进行矿产勘查开发的同时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陈华慧教授也对沿途考察的多处火山遗迹、冰川遗迹及曲流河、尖山等特殊地形地貌分别进行了科普性的总结和深入剖析,对每个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翟裕生院士表示,下一步将把科研工作的重心向内蒙古东部地区转移,力求在得尔布干和大兴安岭成矿带取得硕果。
翟裕生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顾问
翟裕生,男,河北文安人,著名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共发表专著和教材15部、论文210篇。合作主编的《矿床学》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宁芜中段铁、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合著的《宁芜玢岩铁矿》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全国优秀图书奖。他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合作的《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和主持的《成矿系统理论建立与华北古陆找矿实践》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2012)。他还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7)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2)他从教60年,善于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优良学风相结合,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包括硕士16人、博士55人、合作博士后10人,大都成为科教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