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群+张曙霄
摘要:本文采用2001-2011年的全球贸易数据,从产品技术含量的视角比较了中德出口商品结构。与2001年相比,2011年中国中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比例最高,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而同期德国变化最大的是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比例有所提升;在2001-2011年的绝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出口商品整体技术水平超过了德国,但就技术高度而言远落后于德国;中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变动幅度大,德国则比较稳定;除了2004-2006年间中国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高于德国外,其余时段德国出口商品结构质量更高;中国高技术产品优化较明显,但仍没有德国高技术产品的优化度高。
关键词:技术含量;技术结构;结构变动指数;结构收益指数
中图分类号: F7461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4-01
作者简介:张群(198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张曙霄(1954-),女,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W-M02;黑龙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资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自2009年以来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优化。但中国在出口商品结构上与原出口额排在首位的德国仍有很大差距。德国是典型的工业大国和贸易强国,出口商品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为主。即使在欧洲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德国凭借其制造业的优势和出口的强劲,经济仍保持着稳定增长。中国与德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12年中德贸易额达到了1 440亿欧元,比中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贸易额总和还要多,相当于中欧贸易额的1/3。在德国出口贸易伙伴中,中国排名第五;进口贸易伙伴中,中国排名第二。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伙伴中,德国排名第五;进口贸易伙伴中,德国排名第六。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仅为107亿欧元,这与整个欧盟高达1 458亿欧元的逆差以及法国210亿欧元的逆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和竞争力都不及德国,根源在于两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上的差距。因此,比较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出口贸易大国的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出口贸易强国的德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找出差距和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中德贸易结构的研究还很有限。基本按SITC分类下一位码的出口额来比较计算出口商品的规模、竞争力和出口相似度等指标,这种方法适用于产业间贸易。而这种分类没有充分考虑产品的资源密集度和产品技术含量,不适合产业内贸易尤其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计算。Lall(2000)合并和延伸了各种已有的分类标准,按照技术构成将SITC Rev2的三位数分类代码下239种产品分成了初级产品(PP)、资源性产品(RB)、低技术制成品(LT)、中等技术制成品(MT)和高技术制成品(HT),并将初级产品以外的四类制成品细分为九类。随后,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基于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提出了四种基于商品技术含量分类的贸易结构分析方法。Lall、John and Zhang(2006)提出了“复杂性指数”的概念来测度不同产品的复杂程度。杜修立、王维国(2007)构建了一套分析经济体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新方法,并进行了国际比较。之后很多人,如钟熙维、朱梦醒(2012),祝树金、奉晓丽(2011)等都在此方法基础上展开了对进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研究。
本文首先基于产品技术含量对世界和中德的出口商品进行分类,然后得出分析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2.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出口商品技术结构是指高技术、中高技术、中等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五大类出口商品的结构。世界各国的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分布要以世界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为基础。每一年世界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是结合了当年所有国家的生产份额的权数和人均收入数据,计算出SITC三位码水平下260种产品的技术含量并按其高低进行排序,归入五大类,每类包括了52种商品。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原始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和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时限为2001-2011年。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考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变动。贸易数据是2001-2011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的标准三位数水平下260种产品(其中SITC 第911类商品很多国家大多数年份没有数据,不列入计算范围,故商品的总数为260种,Rev4 SITC是2008年修订的,部分目录有变动,因此这里仍采用第三次修订的分类)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以及在SITC 三位数水平下中国和德国各类产品的出口和进口贸易额,同期所有国家以美元计价的GDP和人均GDP。GDP采用2000年PPP当前价格计算。本文所列的图表均根据以上的指标计算整理得出。
二、基于产品技术含量分类的中德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
(一)中德出口商品结构的动态变化
在计算了2001-2011年间SITC Rev3三位数分类水平上260类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数的基础上,将世界出口贸易产品分为低技术产品、中低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五大类。各类产品占全球出口总额的20%。但每年的产品组合是不一样的,这种动态分组能及时体现技术进步带来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变化。
图1计算了2001-2011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变化情况。观察发现,2001年中国低技术、中低技术和中等技术产品的份额总计接近60%,而加入世贸组织后,2002年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这得益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但2004年以后,我国出口商品又以中等技术产品及以下含量的为主。到了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又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类似于2005年的结构状况。endprint
图2反映了德国2001-2011年各类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变化情况。德国的各类技术产品出口始终保持均匀的比例。 2001年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就占到了出口的近50%。在2008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这两类出口商品的比例略有下降,但2009年迅速恢复。2011年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出口超过总出口的一半。
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第一,中国各类技术含量出口商品的出口比例变化幅度大,而且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幅度也大。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的中等技术商品出口明显减少,而中低技术商品出口大幅度增加。而德国历年的出口商品变化幅度不大,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第二,中国的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例小,图3显示,2011年全球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总额占比超过了50%。低技术和中低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在30%以上。其余为中技术产品。与全球的水平相比,中国中高技术产品比重明显过低,出口量不足20%,而中技术含量产品生产过剩。德国高技术产品和中技术产品高于全球水平,所占比例较均匀。
(二)中德出口商品整体技术水平的比较
(三)中德出口商品技术结构高度的比较
如前所述,技术结构高度指数是对一国出口贸易商品技术含量变化相对水平的测度,较之整体贸易技术水平指数更能反映出口贸易品结构优化的情况。图5显示,2001-2011年中德出口贸易技术结构高度有相似的阶段性变化。从2001年起,德国的技术结构高度一直大于中国。这与图4结论一致,一方面说明德国出口结构优化程度高于中国,另一方面反应了德国作为贸易强国大量出口高技术含量的优质产品的事实。尽管2008年以后,德国出口贸易量小于中国,但无论从出口商品技术高度还是结构优化情况看,中国都略逊一筹。
综上所述,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变化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中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尤其在2003-2007年提升明显,但绝大多数年份仍不及德国。第二,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变化与德国相似,呈阶段性变化,但远远低于德国的技术高度。第三,虽然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和德国保持了几乎一致的变化,可是德国各类技术含量出口商品比例相对均匀,而中国的变化幅度较大,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量占比小。
三、基于产品技术含量分类的中德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指数测度
基于2001-2011年中国和德国的贸易数据,利用公式(9)、(10)的结构变动指数(劳伦斯指数)和结构收益指数,计算中国和德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情况。
表1从整体上看,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变动幅度大于德国,但随时间变化这种差距在缩小。在低技术产品、中低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的变化上,中国变化程度都要高于德国,而在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方面,中国的变化幅度和德国差距不大,部分阶段甚至低于德国。这说明了,一方面中国在低技术、中低技术和中等技术产品出口上存在不稳定性,比例变化较大,这已为前文数据所证实;另一方面,在中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变化不大,比如2007-2011年,这两类产品出口占比不超过20%。
表2从整体上看,中国2004-2009年间商品优化幅度较大,但2010-2011年优化不明显,后危机时代受全球经济影响较大。而德国自2001年以来,出口商品技术结构一直在优化,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仍保持强劲的出口态势,证实了德国商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从产品分类看,各个时间段内,德国不同技术含量产品的结构都在优化,其中低技术和中高技术产品的优化更加明显。在2001-2003年间,中国各类技术含量出口品的结构优化不明显,入世以后的贸易结构优化效应在2004-2009年间有所显现,其中高技术产品最为明显。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受到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分类产品的结构优化度与德国存在显著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中德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存在很多不同。第一,截止到2011年,中国中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比例最高,与2001年对比鲜明,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而德国2011年和2001年相比,变化最大的是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例有所提升。第二,在2001-2011的绝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出口商品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高度都远不及德国。第三,结构变动指数的结果表明,中国在绝大多数年份里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变动幅度大,德国则比较稳定。分产品而言,低技术产品、中低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比例变化大。第四,结构收益指数的结果表明,中国除了在2004-2006年间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高于德国外,其余时段德国出口商品结构质量更高。中国高技术产品优化较明显,但仍没有德国高技术产品的优化度高。
中德两国同为出口大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差异性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中国应借鉴德国的经验,大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向核心零部件制造、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品牌、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进行延伸,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鉴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利用国际技术转移的契机,深化发展制造业,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德国的制造业在二战前有一定的发展,二战后德国更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适时从传统工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确保了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出口中高档汽车、主要零部件、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和中高端机械制品配件等中高技术含量商品为主的格局。目前全球国际产业转移呈现高度化的特点,已经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能源等产业转移。中国也应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提高出口制成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增加高科技研发投入,实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战略。2012年德国的高校、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方面的经费支出达到8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 68338亿元),占到了德国经济总量的298%。其中,政府科研支出占096%,企业科研支出占202%。我国2012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突破万亿元,占我国经济总量的197%,但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其主营销售收入比例不到1%,远低于德国5%的平均水平。近十年我国的实践表明,以资金和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提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整体技术水平,但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没有得到明显优化。因此,在承接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破重点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电讯、信息等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跨国公司。endprint
第三,营造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德国政府在二战后制定了“贸易立国”的战略方针,塑造了有利于外贸自由发展的有利环境,努力为外贸发展铺平道路。一方面建立贸易促进机构和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带动贸易发展,另一方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政府创立精英大学、精英研究中心、博士研究院及“科学灯塔”战略计划以增强本国的科研实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效仿完善相应的金融、税收、法律政策扶持本国的出口企业进行技术自主创新和改造,外资出口企业建立本土化的研发机构,更应该加大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燕春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9):45-53.
[2]西格弗里德·豪瑟.世界贸易的区域发展模式及中德贸易关系[J].欧洲研究,2005(5):33-47.
[3]李俊江,侯蕾.“集市效应”与经济绩效:德国“集市经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01-110.
[4]丁平,徐松.德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7(6):27-32.
[5]孙楚仁,沈玉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德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2009(7):47-54.
[6]高金田,董芳.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2011(4):106-107.
[7]Lall Sanjaya.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28(3): 337-368.
[8]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9]Lall Sanjaya, John Weiss, and Jinkang Zhang.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 A New Trade Measure[J].World Development,2006,34(2): 222-237.
[10]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11]钟熙维,朱梦醒.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巴西数据的动态面板模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8):57-64.
[12]Hausmann, Ricardo, Jason Hwang, and Dani Rodrik.What You Export Matters[J].NBER, Working Pape,2006:1190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a and Germany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Technical Content
ZHANG Qun,ZHANG Shu-xiao
(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Abstract:With global trade data from 2001 to 2011, the thesis compares China and Germany′s export commodities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content. Compared with 2001,in 2011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medium technical content exports was the highest, forming pattern of small at both ends and large in middle, while the biggest change in Germany was the proportion of high technical content exports rises gradually; in most years from 2001 to 2011, overall technical level of China′s exports overrided Germany, however, technology height was far behind Germany; technical structure of China′s exports changed greatly, but it remained stable in Germany; except 2004-2006, degree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xceeded Germany, in other years quality of Germany′s export structure was higher;optimization of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in exports was apparent, bu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ermany.
Key words:technical content;technical structure;structural change index;structure benefit index
(责任编辑:严元)endprint
第三,营造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德国政府在二战后制定了“贸易立国”的战略方针,塑造了有利于外贸自由发展的有利环境,努力为外贸发展铺平道路。一方面建立贸易促进机构和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带动贸易发展,另一方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政府创立精英大学、精英研究中心、博士研究院及“科学灯塔”战略计划以增强本国的科研实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效仿完善相应的金融、税收、法律政策扶持本国的出口企业进行技术自主创新和改造,外资出口企业建立本土化的研发机构,更应该加大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燕春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9):45-53.
[2]西格弗里德·豪瑟.世界贸易的区域发展模式及中德贸易关系[J].欧洲研究,2005(5):33-47.
[3]李俊江,侯蕾.“集市效应”与经济绩效:德国“集市经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01-110.
[4]丁平,徐松.德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7(6):27-32.
[5]孙楚仁,沈玉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德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2009(7):47-54.
[6]高金田,董芳.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2011(4):106-107.
[7]Lall Sanjaya.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28(3): 337-368.
[8]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9]Lall Sanjaya, John Weiss, and Jinkang Zhang.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 A New Trade Measure[J].World Development,2006,34(2): 222-237.
[10]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11]钟熙维,朱梦醒.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巴西数据的动态面板模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8):57-64.
[12]Hausmann, Ricardo, Jason Hwang, and Dani Rodrik.What You Export Matters[J].NBER, Working Pape,2006:1190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a and Germany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Technical Content
ZHANG Qun,ZHANG Shu-xiao
(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Abstract:With global trade data from 2001 to 2011, the thesis compares China and Germany′s export commodities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content. Compared with 2001,in 2011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medium technical content exports was the highest, forming pattern of small at both ends and large in middle, while the biggest change in Germany was the proportion of high technical content exports rises gradually; in most years from 2001 to 2011, overall technical level of China′s exports overrided Germany, however, technology height was far behind Germany; technical structure of China′s exports changed greatly, but it remained stable in Germany; except 2004-2006, degree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xceeded Germany, in other years quality of Germany′s export structure was higher;optimization of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in exports was apparent, bu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ermany.
Key words:technical content;technical structure;structural change index;structure benefit index
(责任编辑:严元)endprint
第三,营造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德国政府在二战后制定了“贸易立国”的战略方针,塑造了有利于外贸自由发展的有利环境,努力为外贸发展铺平道路。一方面建立贸易促进机构和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带动贸易发展,另一方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政府创立精英大学、精英研究中心、博士研究院及“科学灯塔”战略计划以增强本国的科研实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效仿完善相应的金融、税收、法律政策扶持本国的出口企业进行技术自主创新和改造,外资出口企业建立本土化的研发机构,更应该加大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燕春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德国的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9):45-53.
[2]西格弗里德·豪瑟.世界贸易的区域发展模式及中德贸易关系[J].欧洲研究,2005(5):33-47.
[3]李俊江,侯蕾.“集市效应”与经济绩效:德国“集市经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01-110.
[4]丁平,徐松.德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7(6):27-32.
[5]孙楚仁,沈玉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德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2009(7):47-54.
[6]高金田,董芳.中德出口商品结构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2011(4):106-107.
[7]Lall Sanjaya.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28(3): 337-368.
[8]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
[9]Lall Sanjaya, John Weiss, and Jinkang Zhang.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 A New Trade Measure[J].World Development,2006,34(2): 222-237.
[10]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11]钟熙维,朱梦醒.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巴西数据的动态面板模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8):57-64.
[12]Hausmann, Ricardo, Jason Hwang, and Dani Rodrik.What You Export Matters[J].NBER, Working Pape,2006:1190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a and Germany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Technical Content
ZHANG Qun,ZHANG Shu-xiao
(School of Econom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Abstract:With global trade data from 2001 to 2011, the thesis compares China and Germany′s export commodities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content. Compared with 2001,in 2011 the proportion of China′s medium technical content exports was the highest, forming pattern of small at both ends and large in middle, while the biggest change in Germany was the proportion of high technical content exports rises gradually; in most years from 2001 to 2011, overall technical level of China′s exports overrided Germany, however, technology height was far behind Germany; technical structure of China′s exports changed greatly, but it remained stable in Germany; except 2004-2006, degree of China′s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xceeded Germany, in other years quality of Germany′s export structure was higher;optimization of China′s high-tech products in exports was apparent, bu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ermany.
Key words:technical content;technical structure;structural change index;structure benefit index
(责任编辑:严元)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