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丝路行”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乌兹别克斯坦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它被古丝绸之路横穿而过,欧亚文化在这里激流汇荡,造就了璀璨的文明成果。从享有“露天博物馆”美名的希瓦到“史诗和童话之城”布哈拉,再到“传说之城”撒马尔罕,它们自西向东点缀着乌兹别克斯坦,悠久历史都可以追溯到2500年之前。
无处不在的丝路记忆
丝路为乌兹别克斯坦留下了众多商业重镇,今日的巴扎已经没有往日的繁华,但交易的刺绣、棉布等,依稀有往昔的风情。
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古城的巴扎集市,曾经是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贩汇聚的地方。那些古老的商铺中,堆满了丝绸和毛毯,街道上则是流水般的骆驼队。
布哈拉的巴扎往往就在古老的建筑群中。至少从14世纪开始,城内就有了遍布街道的市场、商场,还有设在十字路口的迷你型集市。
今天的布哈拉古城巴扎上,摆摊的商贩早出晚归,售卖的主要是棉布、刺绣、毛毯等,颇有丝路遗风。
丝路上粟特人不仅善于经商,还擅长制作各种手工业产品,如今还在做陶瓷和手工纸的作坊,艺人都是古代粟特人的后裔。
二战之前,撒马尔罕城里生活着40多个从事传统陶瓷制作的家庭。而如今,只剩下布哈拉郊区的Guijdouvan镇上的Abdullo Narzullaev一家,还在延续这一传统工艺,他的手艺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时,除了开设的陶艺培训班,Abdullo Narzullaev先生还常常向客人现场展示陶艺制作过程。据统计,乌兹别克斯坦90%以上的陶瓷工匠是在这里培养出来——此地有全国最适合陶瓷烧造的优质黏土。
1300多年前的唐代,中国的桑皮造纸术传入中亚地区。1300多年后,在撒马尔罕郊区Koni-Chil村,一家手工纸作坊还保留着古老的制作工艺。游客到了这里,有专人介绍和演示桑皮纸制作的整个程序,包括剥离外皮、浸泡、捣碎、成型、晾晒和磨光等。
乌兹别克斯坦是全球第三大丝绸生产国,传统的金针刺绣是该国女性专属的行业。棉花洁白柔软,丝绸轻盈华丽。除了棉花,蚕桑业也是乌兹别克斯坦重要的产业,其丝绸产品产量紧随中国、印度之后,列世界第三位。
早在古丝绸之路繁盛的中国隋唐时期,产自中亚的“粟特锦”就已经风靡欧亚大陆了。丝路留下的传统产业,如今依旧在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suzani”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金丝针绣,通常是女性从事的行业。1921年灭亡之前,布哈拉汗国(1500年至1920年间,中亚河中地区由乌兹别克族人建立的政权)的贵族们,醉心于奢华珍贵的绣品,如华丽服饰、帷幔与配饰,尤其是铺在马背上的毯子。
上图中,在传统的手工作坊中,富有经验的艺人正在用传统的方式为丝绸染色。在冬季,女孩子们经常繁忙地干着绣活,她们用链绣和扣眼绣等针法熟练地在丝绸或棉布上绣出各种花草或几何图案。
撒马尔罕是古丝路上的交通枢纽,坐落在中国、印度、波斯三大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位置。美国汉学家薛爱华曾撰《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专写唐代舶来的珍禽异果;诗人弗雷克写的《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则让无数旅行家向往这里。
乌兹别克斯坦人心目中的英雄——帖木儿,为撒马尔罕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一如广场上他的雕像那样伟岸。
中国的元末明初时期,帖木儿汗成为中亚霸主,经30多年战争,他建立了一个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王朝。南征北战过程中,帖木儿把大多数战利品都运到撒马尔罕。他在远离萨马尔罕的喀布尔河谷修建了巨大的灌溉工程,按照他的计划,撒尔马罕要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城市。
1399年,帖木兒汗修建起的贝贝哈嫩清真寺,恢宏程度可与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印度泰姬陵等伟大的建筑齐名。许多西方作家喜欢说,贝贝哈嫩来自中国——确切地说,她出生于察合台汗国,出生地在今中国新疆。
贝贝是阿拉伯语中的“女子”,哈嫩是乌兹别克语中的“妻子”(源自“可敦”,突厥语王后)。所以,贝贝哈嫩本是一个泛称,后来特指这位尊贵的王后,这样一来,其真实名字则早已不为人知。
为了修建这座建筑,帖木儿召集了伊斯法罕的建筑师、大马士革的烧砖人、设拉子的瓷釉匠、德里的木雕工。1897年的一次地震中,这座华丽的建筑部分倒塌,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一次重修,直到今天仍在进行中。
与撒马尔罕的商业繁华相比,布哈拉城显得更为庄重。布哈拉的波斯语意为“祈福之城”,它离克孜勒库姆沙漠几乎只有一步之遥,但被绿洲滋养的古城内处处可见绿茵。
撒马尔罕是喧闹的丝路商城,布哈拉则是肃穆的学术之都。卡扬宣礼塔是布哈拉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这座高46.5米的高塔,建成于1127年,坐落在布哈拉市老区中心大清真寺旁。
萨曼王朝(892年~999年)时期,布哈拉作为其都城,一度拥有350多个清真寺和100多个经学院。上面的插图是布哈拉艺人创作的一张细密画,左侧是中亚古城布哈拉,右侧是颇具中国风情的古城楼。
在地图上,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分国土被沙漠或荒漠所覆盖,到处都是苍黄的色调。现实往往与想象有较大的反差:因为有阿姆河、锡尔河及其支流的滋养,荒漠地带散布着许多河谷绿洲,绿洲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市镇、村落。
走在这些市镇或村落的街头,随处可见成片的绿荫和果园。如果有机会走进静谧的院落,院子里一定会拉满了葡萄藤,藤下则摆着一溜长桌——坐在桌前,好客的主人会邀请你在葡萄架下享用美餐。不经意间举头,你可要小心树上的累累果实,熟透的它们随时有可能落下来,砸中你的头部。
除了盛产“白金”棉花,乌兹别克斯坦还是中亚重要的水果产地。瓜果年产量在250万吨以上。因为昼夜温差大、光热条件好,这里所出产的水果含糖量大,汁多肉厚。
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年四季能看到不同种类的水果:冬天能吃到苹果、香梨、柑橘;春天有草莓、樱桃、桑葚、李子、杏;夏天有葡萄、香瓜、哈密瓜;秋天是许多瓜果熟透的季节,品种之丰富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水果量实在太大,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各种果酱和“甘姆波特”(类似水果罐头),盛在大玻璃瓶子里,一直可以密封保存,留着冬天食用。
这里的农家孩子,在暑假的时候,常常会帮家里摘果子,熬制樱桃酱、黄桃酱、杏子酱。
穿越悠长的丝路时,不易变质的面食——馕是旅行团和商队最重要的食物。如今,它仍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面食。馕是乌兹别克人每天必吃的传统主食,这里的人们对馕有特殊的感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带上50个馕,就可以穿越克孜勒庫姆沙漠。可见,馕不但是乌兹别克人的主食,还是帮助人们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去的亲密伙伴。
乌兹别克斯坦的馕有数十种,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撒马尔罕馕。撒马尔罕馕中通常有蜂蜜、葡萄干、核桃等辅料,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花纹。乌兹别克斯坦的手工馕,由一种特殊的桶状炉子烘烤而成,炉子的材质主要是泥土和羊毛,有助于保留馕的原始香味。
(摘自边走边看公众号)(编辑/莱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