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济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张行举

(济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1)

本文结合国内外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相关研究经验与相关理论,针对农村金融的供求情况,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根据国外有关农村商业银行的经验,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并且提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论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构想,提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的发展对策建议,必须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土壤。

农商行;信贷风险;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一、引言

农商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但是不可避免的面临许多的挑战。我国弱质的农业生产、信用意识薄弱的农民、不平衡的农村经济发展都会对农商行造成影响。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基础的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合理的引导,农商行的发展也具有很多的优势,诸如决策链条短、经营效率高、合规风险小、信息传导性强等,它的发展正好符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需要。但是农商行照样要面临很多发展中的问题,诸如不利的金融生态环境、摇动的市场定位、政府的政策引导不明确、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等,其良性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农商行是以惠、支农为经营宗旨商业银行,有农商行提供金融支持,相信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如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需求都能得到有效解决。结合国内外有关学者对农商行的研究成果,本文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商行的发展现状、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农商行的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有力引导、苦练“内功”四个方面着手。综合很多研究成果,大都强调市场定位、政策引导、监管等的重要性。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金融生态角度。一方面,我国一直以来都缺乏良好的信用体系,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般的农民不具有还款意识,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风险性,很有可能出现贷款不能按时收回的情况。另一方面,农商行的良好运营没有良好的法律制度为保障。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建立在良好的法律意识之上,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建立在每个孟加拉人都以为不还款是可耻的行为。

其次,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我国农商行的设立大都建立在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上,一定程度上是以政府需要为中心的铺张,可能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为了振兴“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但是是否考虑到该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真正需要,是否结合本地区具体的发展情况,是否明白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待考察的。

再次,政策角度。一方面农商行要追求社会效益,不具有信用社具有的贷款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但是不得不具有与农村信用社相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另外,农商行的存贷款利率受到政府的限制,不能进行自由的市场化操作,在农村金融市场这一特殊的场所不会起到切实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农商行遍地开花,监管政策的落实是个大难题。最后,服务角度。农商行的支付结算问题、资金供应问题、反洗钱资金的监测问题等都是悬而未决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农商行的服务质量与持续性。

三、我国农商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农商行的调研数据分析,农商行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就从金融生态环境、市场定位、政府引导、自身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农商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首先是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一方面我们的农民法律意识不强,没有通过法律来解决纠纷的习惯,绝大部分的冲突都是通过私下解决,碰到问题时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说中国的社会是关系社会一点都不假。另一方面与农商行相关的金融立法不完善。农商行是新生事物,具有存在的特殊性。其次是信用环境有待改善。“毒奶粉事件”、“假药事件”、“有偿新闻事件”等层出不穷。

第二,农商行的“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很难一贯坚持。我国设立农商行的目的是“解决农村金融市场机构网点稀缺,金融供给不足”,但是目前确有很大一部分农商行设立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城,变得越来越不“村镇”。农商行的客户、产品和服务、地域等的定位寻在较大问题。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明确。农业的弱质性、农村经济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决定了农商行不可能考一些较大的项目盈利,只能提供“小额、分散”的贷款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第四,农商行自身能力不足。首先是没有充分挖掘其核心竞争力——贷款能力,一些农商行还是将提高自己的吸储能力放在首位,像其他的一般性商业银行一样,不断地吸收存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只会浪费更多的资源。其次是风险识别能力不强,这和农商行的征信体系、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息息相关。最后是不能提供特色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公信力,不能得到农民的认可。

四、农商行发展的政府引导

(一)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关农商行的相关政策,已经出台的有从农商行的申请、审批、设立、管理、监管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引,但是还是无法满足农商行发展的要求,比如有关的财税政策、货币政策都不是很明确,或者一些规定不能起到促进农商行市场化经营的作用。

首先,应加强对农商行的再贷款支持。一方面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设立的农商行可以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并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另一方面,使农商行尽早融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弥补农商行在不发达地区吸储能力有限的缺陷。其次,放松对农商行的利率管制。政府应认识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没有抵押和担保的金融交易注定会需要特殊的利率政策来支撑,对于目前农商行的生存来讲,利率差还是其盈利的重要来源,笔者建议政府可以适当放开利率管制,实行较宽松的有管理的浮动政策。再次,政府应组织引导贷款农户合理的利用贷款。应加强农户的金融知识培训,积极开展对农户的致富技能指导活动,引导农户更多的参与到种植、养殖、零售、生态旅游等产业中来。最后,政府应实行优惠的财税政策。农商行要想能在与农信社等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要做的必须是减少成本,增加收益,而政府优惠的税收政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农商行的经营成本,提高其竞争力。

(二)农商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和舆论的监管和监督

首先,政府应提供合理完善的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亚当.斯密、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曾经席卷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但是自由放任的经济也尝了苦果,最近的2008年金融危机是我们明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不能让金融机构放任的经营,农商行也不例外。一方面应加强对农商行的市场准入、资本、公司治理以及内部控制的监管。市场准入方面要根据当地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农村金融服务状况和金融监管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机构准入监管,以及相应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股权监管等。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不仅要督促农商行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进行治理,而且需要强化农商行建立与其业务性质、规模和发杂程度相适应的内控制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商行的风险监管。根据“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对农商行的信用、流动性、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监管。

总之,政府的合理监管、舆论的监督应发挥合理的“剪刀”功能,规范村镇发展。但是也应注意要适度监管,减少政府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剪刀”用的力量过大,肯定会伤害小树的枝叶,阻碍其正常健康的生长。

(三)农商行要苦练“内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外因辩证原理讲到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农商行需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加大宣传,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

第一,农商行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贷款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它是企业独有的能为企业带来长期领先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的能力。对农商行来讲,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诸如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的弱质性等,必然导致农商行的吸储能力有限,资金来源渠道不多。所以农商行的核心竞争力应在贷款能力方面。而要想使贷款能力成为农商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贷款投向为“涉农、本土”的微小经济体。农商行不是政策性银行,具有商业性,必然会追求盈利,追求市场化的运营。但是农商行是地域定位在“村镇”,客户定位为农户的新型金融机构。在这两种约束下,要盈利,又要服务“三农”,农商行就陷入了两难。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要服从政府的监管,提供“涉农”性质的贷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或素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者至少具其一。二要贷款本土化,防止异地贷款。这一点借鉴了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方式,社区银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该区域的存款持续性的投入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资金外流。随着农商行的扩张,可能会有资金回调的现象发生。三要将对象锁定在微小的经济体,一般为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前两点决定了这一点。其次,贷款的“量”要求“小额、分散”。这是政府的监管要求,也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商行自身的资金供应能力决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也是“小额”的。而农村地域的分散性、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决定了农商行的贷款必须“分散”。再次,贷款的“质”要求“快捷、灵活”。总之,农商行需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贷款能力,将贷款投向“涉农、本土”的微小经济体,提供灵活、快捷的小额、分散贷款,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农商行要加强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一方面需建立完善的信贷保障体系,保证客户的还款能力。宏观来讲,需要系统的将征信、授信、信用评级等一系列的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要建立预警机制,当一些客户出现财务状况不良、经营不善、管理出现问题、违法经营等重大事故时,及时的进行预警,减少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

第三,农商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法诚信经营,稳健发展。

第四,农商行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并扩大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农商行的公信力。

总之,农商行的发展最终还要靠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棵小树才能长出粗壮的枝干,结出丰硕的果实。

五、总结

综上所述,农商行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新事物,是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网点分散、金融供给不足而设立的,而目前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正脱离设立的初衷。本章从金融生态环境、市场定位、政府、农商行自身四个角度对农商行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议,特别提到要打造农商行的核心竞争力——贷款能力。新生事物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合远大的发展前途,农商行也不例外,我们要做的事尽量在其发展过程中让农商行做正确的事,少走弯路和冤枉路。由本文的研究成果来看,说明了以下几个典型的问题:首先,转变发展农商行的观念。从农商行自身来讲,坚持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经济性要求其市场化的经营,减少政府的不合理干预;社会性要求其根据农村的特殊情况放松资金供给条件,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从农民的角度来讲,农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有权利享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得贷款是农民的一项权利,而非“奋斗”的目标。另外,农民真正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尊严。从政府的角度来讲,不能只知道一味的“输血”,关键在于怎样因势利导的“造血”。

其次,农商行天然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只能是“贷款能力”。立足于农村地区的农商行,不具备积累大量资金的优势,怎样通过打造自己的贷款能力来促进存款的增加是其发展中最关键的一环。最后,农商行的发展应坚持质量、规模、效益三者的均衡发展。应坚持农商行发展中所需要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坚持合理的市场定位、加强政府的有力引导、苦练“内功”四个方面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增加规模、提高速度,就会促进农商行长期的发展。招商银行的董事长马蔚华的《因势而变》中提到了这一观点,目前农商行的设立速度正在逐步放缓,也是考虑到单纯的追求规模的弊端。本文对农商行发展的实证分析很欠缺,很难提出具体的细节性的建议,比如农商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解决办法,很多理论都很宏观,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刘政权.南方金融.2013(11).

[2]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机遇、影响和挑战[J].李克川,杨艺.经济论坛.2013(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