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

时间:2024-04-24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及其意义

张雪飞姚慧琴李茜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剩余价值论,展示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研究的工资理论,它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解释和扩展,主要揭露了工资的本质,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的质的界限,进一步解释了资本家是怎样利用工资来剥削工人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进行解释分析,总结出社会主义工资的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工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

工资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表现,是按期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但它也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源泉,用以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必需,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解释和扩展。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主要阐述了工资的本质,他也科学地界定了在劳动、劳动力之间质的不同,清楚地论述了资本家利用工资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事实。他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从我国当代商品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也具有着极高的价值。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甚至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制度也具有鲜明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从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着手,对其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现实状况作出以下分析。

一、剩余价值论下的马克思工资理论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七章涉及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工人其实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并用“劳动的必要价格”代表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同时又用“劳动的市场价格”来代表受劳动力供求关系影响形成的价格。马克思认为劳动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具有价值并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它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用来进行买卖。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对立的是工人而不是劳动,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当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开始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属于资本家了。

而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歪曲了事情的本质,但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又只能是工资。这是因为一般商品的买卖关系掩盖了劳动力(特殊商品)的买卖关系,从表面上看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人为资本家而劳动,但工人付出的其实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获得的应该只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劳动,但事实上是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并且工人用自身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付出的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至于我们会搞不清楚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原因,这就要解释劳动力与普通商品之间的区别,同时必须明确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首先我们要了解衡量单位的问题,一般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单位通常是用不同的;但特殊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单位却是相同的,即劳动时间。其次,一般商品在交换时一方让渡商品一方供给货币;但劳动力商品却往往是滞后的,即是在劳动之后才支付,因此更加不容易弄清楚劳动力与其使用价值劳动的关系,所以我们看起来还是劳动的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格。最后,提到一般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我们比较容易分辨;但对于劳动力商品则很难分辨,大家往往会搞不清楚到底是劳动力的价值还是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更难判断的还在于当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工资的形式后,不仅是工人甚至连资本家都愈加难以判断劳动力的价值与工资的关系。工资的现实运动也造成了一种假象——工资是资本家支付的劳动的价值。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呈现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与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前者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研究才能揭示,后者则可以直接地自发地作为思维形式再创造出来。

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分别提到了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主要形式——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马克思首先定义,根据劳动力出卖的时间付给劳动力的价值,就叫做计时工资。他同时提到,计时工资是一定时间内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直接转化形式。马克思认为,计时工资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首先,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在工作日缩短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得到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可以利用劳动价格作为计时工资的计算单位,只规定每小时的平均工资,而不规定工作日的长短,同时也没有工资的总额。这样资本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缩短工作日,而在工人的工资无法买到必要生活资料时仍然可以得到剩余价值。其次,延长工作日也是资本家增加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这样不仅会使劳动价格降低,同时也不必支付因劳动力过度消耗,额外劳动高于正常劳动价格的部分。由此可见,生产的发展趋势不是工资水平的提高而是下降,这就是资本主义计时工资运动的规律。

计件工资对比计时工资而言会更加精确,效率也更高。根据马克思的定义,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产品件数或所完成的作业量来计算的工资。因此,它披上了隐秘的面纱,让人看起来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更不是活劳动,而是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工资甚至不是通过劳动力的价值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效率决定的,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所以,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同质,也是资本家一种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而且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最佳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工资形式就是计件工资。这是由它的以下五个个特点决定的:①计件工资可以作为资本家克扣工人的工资同时欺诈工人的源头;②计件工资给资本家提出了一个可靠的尺度,能够精确计算劳动的强度;③由于计件工资这样的工资形式可以间接衡量劳动的质量和强度,所以不需要额外的监督;④计件工资是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的重要手段;⑤计件工资是资本家降低工资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计件工资的运动规律表现在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件数越多,每件产品代表的劳动时间就越少,所以产品的工资单价也会降低。

3.工资的国民差异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提到了工资的国民差异,他提到所谓的工资的国民差异,就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所以工资的水平也各有差异。因为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各决定因素也有差别。因此在对比不同国家的国民工资差异时,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将平均日工资化为长度相等的工作日。不仅是对日工资进行换算,还要能够度量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这就需要将计时工资换算,因为只有计件工资才能够衡量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内含量。马克思指出,分析不同国家工资的国民差异,首先要正确理解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因此在国际上,价值不是以一个国家的劳动平均水平作为计算尺度,而是以国际劳动平均单位作为计算的尺度。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它们的劳动生产率远远大于国际水平,故相同的时期产出量也会较多,进而带来的国际价值也更多。但资本主义越发展,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越高,工人为要补偿劳动力的过度消耗,则就会消费更多的生活资料,因而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反而可能低。这就需要了解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概念。名义工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资,它的形式是货币,它是工人出卖劳动力后资本家付给他的酬劳;实际工资则是购买力的反映,它指的是工人的货币工资能够用来真正购买到的东西,即不同生活资料以及服务的数量。综上所述,只有实际工资才能够真实反映工人的购买力大小,也就是工人真实的生活水平。故以上关于工资量发展趋势的原理,是资本主义现实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

二、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之下,虽然距今历史悠久,但其中经典的内容以及基本观点仍旧对我国乃至世界当前经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渗透于该理论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给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引了方向。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虽然产生的时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但这一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分析,且它是马克思基于无产阶级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工资问题进行透彻分析、深度批判的结果。现今研究马克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理论,有利于我国现实情况的工资制度改革,同时可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制度,对我国工资制度改革有着深远的启示。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进行工资制度的改革深化,但与我国理想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仍有差异,一些问题仍旧存在,如对于最低工资的讨论,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未能同步,工资改革进展较慢,甚至工资分配的平均主义仍旧没有完全消除,行业工资相差悬殊等等。如果工资改革不能继续,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因此,我们必须以继续深化我国的工资体制改革为基点,循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指导,建立起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坚决贯彻优先考虑效率,同时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度。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三点来具体阐述马克思工资理论对我们进行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工资理论是从社会历史框架下分析经济问题的

马克思工资理论是在社会历史框架下具体阐述现实经济问题的,从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进行科学精准的分析。提到对社会经济问题学准确的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使用的是实证主义的研究路线,主要通过数理分析以及经济上的供求模型进而对于一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阐述,优点是在于它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但从方法论上来说,马克思工资理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现象展开考察是建立在社会宏观运行的历史背景下的,并分别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视角。西方经济学则倾向于走逻辑实证主义研究路线,将经济问题抽象为技术类问题,不从人文主义轨道进行研究。而针对工资水平决定的标准,西方经济学采用的是抽象的数理分析方法,而没有考虑到诸如工人的需求、生活状态以及一些隐藏的经济关系等因素对工资的影响,狭义地认为工资取决于劳动的供求平衡,劳动需求则是由最后一名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而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观点是工资应该同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能够达到正常质量劳动力的再生产,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遵循的是社会历史观点。

2.马克思工资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工资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用的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问题分析方法,聚焦的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通过外化掉经济现象的表象,揭露表象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上一部分资本主义工资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劳动”和“劳动力”价值的界定,完美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看上去公平公正的“劳动兑换报酬”,阐明了工人实际出卖的是“劳动力商品”而并非劳动力,从而向我们展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不平等剥削关系。

对比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其实既存在着共性也有特性。从共性方面来说,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也体现着劳动力市场上的等价交换原则,这便是与资本主义工资之间的共性。从特性方面说,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主义工资是按劳分配制,它既能体现劳动者必要劳动的价值,也能作为我国公民实现共产主义生产目标的一种方式与动力,这即为工资的特性。不过就工资而言,社会主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看起来平等的剥削关系,而社会主义工资能够做到是真正公平等价、利益协调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

最后我们来看工资的运动规律,工资的运动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其实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资的下降来深化进而完成的。尽管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下,科学的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可以带来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都的上涨,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制约,从而使工资的增长停滞不前。而反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变动都会影响到工资的变动,同时主要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经济规律以及按劳分配原则来决定工资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在同时能照顾到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资运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工资本身的内在潜能。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能够实现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所需,还可以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不仅仅照顾到了效率的问题,同时协调好了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最终达到我们理想状态的工资运动的规范性与制度化。

3.马克思工资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

我国的工资制度改革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及现阶段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够协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质利益关系的一个关键环节。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工资,建立一些确实能够保障民生的制度,如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制度等,这些制度用来充分保护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其中最基本的最低工资制度,这项制度是确保劳动力能够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也能够保持社会生产的连续性。

其次,我们应该努力让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能够通过工资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更加紧密地把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市场相结合,最终甚至可以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节。这样既有利于形成一个均衡的工资率,还能够进一步减少现存的工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因为行业分割或垄断而造成的),而且建立合理的工资波动机制,也有利于协调就业水平、资本积累和经济周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们要做的是加强国家对工资运行机制的宏观调控,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如经济杠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间的协调等,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特别是有效率地进行政府干预,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进而推动工资机制向着健康、透明的方向运行,同时可以更大程度地释放其内在功能。

最后,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地区、企业等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情况,应该要从自身出发,根据自身情况完善具有不同特色的工资制度以及工资增长机制。我们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如当企业工资总额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平均工资的增长也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时,只要是遵循相关法律、政策,就可以协商自主决定其工资水平以及分配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工资制度改革,历经的时间长,面临的困难多,改革的范围广,需要协调的问题多,还有漫长且艰辛的道路要走。而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下的工资理论对资本主义工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解读,对我国社会主义工资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启示,同时对我国工资制度的改革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1] 郭铁民.马克思工资理论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1999(1):60-68.

[2]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何炼成,姚慧琴,李忠民.《资本论》教学与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78.

[4] 方敏,赵奎.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3(3):58-70.

[5] 冯继康.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当代价值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8-10.

[6] 高晓红.论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我国工资制度改革[J].前沿,2004(5):38-40.

[7] 杨衍江.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我国市场工资机制的完善[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9-21.

[8] 胡靖春.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当代意义[J].海派经济学,2010(1):85-9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