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东亮
学艺两年,作品走进人民大会堂
孟德芝是四川成都人,1961年出生于一个刺绣世家,但家人并没有刻意培养她对蜀绣的兴趣。1978年参加高考时,一心想当老师的孟德芝报了师范院校,却名落孙山。
第二年,18岁的她顶替母亲进入成都蜀绣厂,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学徒时光。因之前并没有在家中专业学习过蜀绣针法,所以进厂后,孟德芝同样需要下一番苦功。师傅肖福兴告诉孟德芝:“人这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花了时间,就得对得住这碗饭。”她记住了老师的这句话。
一幅好的蜀绣作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非常考验耐心。比如配色,要从上万种颜色的丝线中配出最好的色彩效果。不同的作品,还要运用不同的针法。蜀绣有晕针、铺针、滚针、沙针等122种针法,组合多变。如锦纹针法,绣出的作品就像织出的锦缎一样。想学习蜀绣中最难的绝技“双面异色异形绣”,就要熟练掌握上百种针法!刚进刺绣厂的孟德芝没有什么特别,唯一让工厂前辈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小姑娘“刻苦、勤奋,一心扑在蜀绣上”。当时她就想好好学会这门技艺,将来指望它养家糊口。
虽然学徒生涯充满种种艰辛,但因为没有像别人那样轻易地放弃,一路坚持了下来的孟德芝,年纪轻轻就成为绣厂的骨干。
1980年,她參与绣制了巨幅蜀绣《芙蓉鲤鱼》,这幅作品采用的绣制手法,正是蜀绣中最为精绝的双面异色异型绣。它以净色的轻缎或尼龙纱作“纸”,特殊加工的线为“墨”,绣花针为“笔”,一面为花鸟,一面为人物。色彩、图案、针法,皆不相同。绣花针在一层纱上挑,既不能挑多了,刺穿另一面;又不能挑少了,让绣图粗劣而无法成型。为了这幅大型作品,孟德芝经常熬夜加点,下班后时常感到双手疼痛,双眼模糊……但令她和同事们感到振奋的是,《芙蓉鲤鱼》最终通过验收,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
下岗经商,生意兴旺时重做“绣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蜀绣开始走下坡路,耗费心力的精美绣品,一时间竟没了销路,于是很多人离开蜀绣厂。在生活的压力下,孟德芝也下海经商,通过朋友在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找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批发牛仔裤的生意。
尽管一脚踏进了“商海”,她却还是割舍不下蜀绣,每天晚上回到家,孟德芝仍会埋头绣制新作品。
正当生意日渐兴旺时,当年的成都蜀绣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找到孟德芝,劝她回厂继续做绣工。思前想后,放不下蜀绣的她把荷花池的铺面关了,回厂继续当起了“绣娘”。
但因经营不善,加上人工刺绣受廉价工业品的冲击,苦苦支撑到2005年,成都蜀绣厂最终还是倒闭了。四川唯一的蜀绣厂关了门,原本担任厂工会主席的孟德芝,一夜之间也成了下岗工人。
然而家中面临失业的不仅是孟德芝,她的丈夫也随后下岗。那一年,孟德芝的孩子刚考上大学,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下压在她的肩头。
为了找到出路,孟德芝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求职方向,年过不惑的人很难再找到其他行业的工作,于是她决定继续做蜀绣。2005年底,44岁的孟德芝租下一间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
“开始只有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学,学费500元包教会。我的门店每月还要交220元房租,所以收入微薄。”孟德芝说,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成都市金牛区在扶持文化创业项目,就拿着自己的作品向有关部门四处推介。看了孟德芝技艺精绝的蜀绣作品,并得知其绣品早已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后,区政府扶持她成立了一家蜀绣工作室。
2006年6月,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孟德芝和学生在现场绣制作品《太阳神鸟》,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并与各地客商签订了第一批大订单。
精湛的技艺,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游客的喜爱,使孟德芝的工作室“鸟枪换炮”变成蜀绣公司,并很快发展起来。不少以前蜀绣厂的老同事也纷纷加入进来,重新拿起绣针干起了老本行。
重在传承,年赚千万不满足
在努力做大公司的同时,孟德芝从未忽视对蜀绣技艺的传承。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汉代以前,举国上下的织品真正意义上的刺绣只有蜀绣,达官贵人的衣着织锦丝帛必须‘加五采之巧,施针缕之饰方显得珍贵。芙蓉城里从来不缺少荣华锦绣。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锦市、四月蚕市。天府之城地广物丰,蜀地先民温饱有余,对极美之物心生恋慕。到了清朝中叶,蜀绣终成行业,成都满城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人之多。”孟德芝曾撰文广招弟子。
孟德芝又想到与职业院校联合,开设了蜀绣课程,以此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术。“其实,蜀绣不需要有太高的文化水平,所以在高校开课并不现实。”她说,相比之下,职业学校是更好的选择。课程不仅仅是蜀绣,还要配合绘画、礼仪等相关知识,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于是,仅有高中学历的她,凭借数十年磨一“针”的精湛绝技,很快成为成都纺织专科学院等一批职业院校的客座教授。
通过几年努力,孟德芝先后在成都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成立了4个蜀绣基地。她时常去海外考察和参展,每一次都能带回不少订单。在蜀绣基地大力培养学生的同时,还能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源源不断地绣制蜀绣精品。孟德芝不仅发掘了蜀绣继承人,也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2011年,孟德芝的一幅蜀绣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卖出了18万元高价。该绣品绣制了数月,工艺精美之极,人物、动作极为传神。同年,她当选为四川蜀绣“非遗”传承人。一件蜀绣卖几十万,对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孟德芝来说已不是难事。发展到2013年,她的蜀绣订单竟排到了2016年,“很多人不要求明确时间,只要我高质量绣好,他们都愿意等。”
孟德芝分布在全国的12个蜀绣店铺里,各式各样的蜀绣作品分为收藏级和高、中、低四档,价格也从几十万元到几百、几十元不等。在这里,传统的蜀绣被做成了屏风、画框、围巾、摆件、灯罩……吸引着游客驻足停留。
蜀绣的一针一线,半点马虎不得。最普通的绣作,耗上一天的时光,长宽也不过绣了10cm,更不要说一幅优秀的原创作品。孟德芝的大型作品《秋色高原》,长7.5米,高3.4米,2013年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中。这幅作品,是孟德芝带领34名有着十余年刺绣经验的绣工,耗时109天,日夜赶工绣制出来的。能先后将自己的两幅绣品挂进人民大会堂,孟德芝十分骄傲!
2016年,从国外参展回国的她又接受百度邀请,在百度首页上创作了第一个“绣”出来的作品——七夕节的logo。圆形的锦缎作为背景,牛郎织女相偎相依,一根红线从两人手中穿过,终点系在绣花针上,穿入圆形的布帛。云雾缭绕间,竟是浓淡相宜,形神具备。而这小小的图案,仔细算来竟用了45种针法,耗费了35000针。其复杂的程度,不逊于大型作品。
2017年4月,孟德芝的蜀绣公司已经拥有300多名员工,其中既有60、70后,也有80、90后。尤其是近两年通过与国际服装大牌合作,推出了高端蜀绣时装后,公司年盈利已超过1000万元。但孟德芝并不满足于现状,她的理想是建立一座蜀绣博物馆,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蜀绣服饰品牌。
从下岗女工到蜀绣大师,回首人生逆袭路,孟德芝笑着总结说:“人生就是这样,你所有的经历都会为日后埋下伏笔。当年如果坚持经商,我和蜀绣也就擦肩而过了。但正是因为当年做过生意,所以现在开蜀绣公司我也知道怎么管理。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的人,上苍一定不会辜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