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前农业资金需求变化趋势与金融支持策略:益阳视角

时间:2024-04-24

朱振球 熊俊柯

一、农业贷款的需求变化及特点

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逐步深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程中,农民市场意识逐步增强,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理念正在形成,特别是受农村经济大户的影响,发展生产经营致富的信心不断增大,农村经济主体需求多元化特征凸现,主要表现在规模农业、有机农业以及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融资需求趋旺,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带动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农村企业形成集中需求,支撑第一产业的农村服务业成长迅速,对财政、金融的投入依赖性增强。

1.农民收入整体增加,但资金需求总量增大。近几年,益阳市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再生产能力得到增强。2008年益阳市农民人平年收入4470元,比上年提高14.2%,自有资金的增多,对农业生产的贷款需求较前几年大幅减少。据调查益阳市信用社系统2008年发放农户贷款30.2亿元,比上年增加6.87亿元,贷款实际用途90%以上用于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但从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农业生产资金缺口每年高达5亿元以上,且以每年2亿元速度递增。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达30亿元,每年增幅达10%。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拉大了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确立,农民市场经济意识逐年增强,并力图通过做大生产规模,通过高投入高产出获得高收益走上致富道路。我们调查的40户农户,就有35户扩大了种养规模,占调查农户数的88%,共计扩大种养面积198亩,比上年增长17.7%,仅新扩面积就需增加投入155万元。二是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对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冲击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农,拉大了资金缺口。三岔河乡直和村去年抛荒的20亩良田今年全部由外出打工人员落实耕种。三是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深化,大额资金需求量巨增。乡镇企业和种养大户资金需求量成倍发展,远远超出农民自有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承受能力。据调查,益阳市有乡镇企业和工业龙头企业93个,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240家,科技示范户8万户。每年资金需求量大,大约需要投入30多个亿,仅金融部门需集体贷入20个亿,才能基本上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需求。

2.资金需求农户总量减少,但需求额度增大。从调查的情况看,益阳市缺乏农业生产资金的农户逐年下降6个百分点,对资金需求农户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农民依旧从事传统的粮、棉、油等农业生产,惧怕举债,不要求扩大种植规模,只求小本经营。南县直和村农民算了2笔经济帐,结果表明,专门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户资金需求总量并不大。种植一亩水稻(一季稻)只需生产成本145元,其中需种子15元,肥料80元,农药50元,再加上收割费用55元,共计需成本200元。种植一亩棉花需生产成本220元,其中需种子60元、农药100元。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对棉花及棉织品出口影响较大,棉花出口价格下降30%以上,国内市场上每斤籽棉下跌1元左右,跌幅达33.5%。纺织业订单减少,去年12月份增速回落4.5个百分点,对棉农种棉积极性挫伤较大。据模底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10%。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减少,但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对资金需求的额度增大。调查结果显示,除农户承包土地经营需投入大量的生产资金外,从事养殖业生产的养殖大户投入的资金需求量也增大。凡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不管是一般户还是经济大户,对资金需求普遍提高30%,有的高达50%以上。

3.一般性种养业信贷资金需求规模下降,特种种养和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呈上升趋势。一是资金的投入逐步向规模化农业倾斜。调查的南县已形成“沿路开发、连片种植、规模效益”的农业新格局,用于规模生产的资金投入多达15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二是资金需求由传统粮食生产型向现代化生产型转变。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放开和粮食自给能力的增强,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越来越向往现代农业生产资金的高投入与高回报。目前益阳市非粮食类高效经济作用已有70多万亩,年产值可达15亿元,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0%;预计今年农民对现代农业经济物的贷款需求将增加到3亿元以上。三是资金投向由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向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转变。调查显示,现在农村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明显减弱,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在不断增强,并且呈逐年增大的势头。湖区四家信用联社今年用于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水等方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贷款占四家信用联社总贷款的20%,以后逐年还将增加。

4.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需求激增。以种植、加工、冷藏、销售为依托,以科技推广、产学挂钩、市场拓展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近几年益阳市农民每年从农产品深加工和涉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直接获得经济收入近10亿元,人均200多元。随着农产品流通市场日趋活跃,拥有一定技术和经营头脑的市场型农户对扩大种养规模、获取流通收益的愿望较为迫切,这些“亦农亦商”型农户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需求相对旺盛,据对样本农户调查,2008年用于该领域投资的农户比上年增长22%,相应的银行信贷、民间借贷需求规模比上年增长35%。

5.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相对旺盛。伴随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经济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产品安全以及农村信息系统等公共产品需求总量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占比50%,较上年增长40%。当前,农产品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成为农民最迫切的需求。

二、信贷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1.农贷小额度与调整大需求不协调。近几年来,小额农贷在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小额农贷受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制约,在种养业和集约化农业发展较好的村镇,已逐步被农户大额联保贷款模式取代,广大农民对大额农贷的需求越来越旺。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调查显示,成片承包耕地、荒山、果园、小型水库和现代化养殖、农产品加工的资金投入一般在20万元左右,其他大规模种养业首期投资在2万元以上。特别是今年不管是一般户还是经济大户,对资金需求普遍提高30%,有的高达50%以上。

2.支农资金结构失衡。金融部门对“三农”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而在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科技、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中介组织建设等方面投入少,支农资金结构失衡,导致农业产业各环节互动循环链打断,难以摆脱“弱质产业”的困境。南县共有农民自发成立的中介组织或农业协会70家,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专业人员达1000人,常年在长沙、广州、沈阳等大中城市从事水产、畜禽、蔬菜贩运的大户就有570户,流动服务行业资金需求达6000万元。但获得金融部门支持的凤毛麟角。中介组织发育不良,使农民应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更令人担扰的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面临着财政无力投入、政策性金融无权投入,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的窘境。

3.信用社现有资金实力与农业资金大需求相矛盾。目前,农村资金分流严重:一是存款大都流向国有商业银行;二是乡镇邮政储蓄分流了大量农村资金,截止2008年末,全市邮政储蓄已吸收存款58亿元,比年初增加12亿元,而邮政银行仅发放贷款1.4亿元,加上各家商业银行上存资金逐年增加,导致农村可用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贷款占据了全辖金融投入的大半壁江山,几乎包揽了“三农”投入的全部份额。2009年,益阳全市农民资金需求达35亿元,而信用社依靠人民银行贷款支持仅投放了5亿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农村信用社根本没有实力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要。

4.贷款的短期限与农业生产长周期不同步。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期限仍一般定为12个月,且规定当年贷款当年回笼。“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信贷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调查中,养殖户普遍呼吁贷款能够延期。比如养鱼户,成品鱼的销售旺季一般集中在元旦至春节前后。而信用社贷款期限最迟的也定在12月20日前,农民不得不提早廉价卖掉鱼归还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营效益。

5.大额农贷的高风险与贷款绝对安全要求相冲突。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且大部分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仍占绝大多数,因此,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整体来说还是低下的。新型农业虽能带来较大收益,但市场风险也大,容易受自然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一些调整产业结构的种植户,可以说投放越大,风险越大。况且,农户一般没有合格的、有价值的担保物作抵押,现行信贷管理制度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也不允放高风险投入,目前农贷的安全已成为信用社的一块心病。

6.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与减轻农民负担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应在较多的方面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但农村信用社在“三农”贷款的发放上,随着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除信用社股民贷款利率有所优惠外,其它农业贷款利率都非常高,基本一浮到顶,年利率最高已达到12.834%,农民普遍反映信用社贷款利率难以承受。这无疑加重了农民负担。

7.农业保险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农村地区的农业保险需求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此外,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市场化、城镇化过程也催生了不同的保险需求。从益阳市农业保险情况看,由于农业保险业务具有风险大、赔付率高、保险费率高等基本特征,目前全市各保险公司均未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也没有农业保险理赔支出,而近十年来全市因旱灾、涝灾、冰雹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大部分为农业经济损失,由于没有农业风险转嫁渠道,这部分损失基本为农户自身承担。在农业生产和贸易日益开放的今天,迫切需要改变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急需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补贴。

8.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对发放对象的限制,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已出现了新型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合作组织,而支农再贷款的放发,要求集中用于农产贷款,重点支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民、个体经营户。而当农民生产经营发展壮大,由自然人向法人升级后,将不再是支农再贷款扶持对象。“龙头”没有活水来,作为“龙尾”的农民,受益变少,这

为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带来了困难。

三、关于信贷支农的几点思考

1.要完善和改进支农再贷款管理,增强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在贷款投向上应扩大范围,改变目前仅仅可发放农户贷款的情况,使再贷款可投向公司+农户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集团化企业,加大支持农村工副业、农户庭园经济、规模经营、特色农业,支持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实体,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2.要创新信贷服务、完善信贷品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三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三农”经济发展变化,小额农贷的额度应根据农户的种植、养殖规模确定,对规模农户可采取农户联保的方式,发放额度更大的农户贷款。不能在贷款期限和投放时机上搞“一刀切”。在贷款投向上,要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种植、养殖农户的投入。在贷款利率上,要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实行差别利率,鼓励和培养讲诚信的信用农户。

3.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致力信用环境建设助推工作。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工作,通过做好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考核等信用环境的细胞工程,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支农贷款的顺利发放与回笼创造条件。

4.建立农村信贷风险保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由政府牵头建立农业贷款风险保障体系,当务之急应尽快组建农业贷款风险担保基金,专门为大额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同时,研究解决农户贷款抵押物品种及其合法性,简化手续,降低收费;在稳步农保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办农户贷款保险业务,分散农业生产的贷款风险。二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拓宽农户大额贷款及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减少金融部门的信贷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