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信息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高 亮

摘要:新的会计准则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其目的是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其经济实质,并且对决策更加有用。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现状以及新会计准则会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与 38 项具体准则,基本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38项具体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这是继1993年中国会计制度体系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接轨、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提高我国财务信息透明度、可靠性、提升我国财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 它首先是一个旨在提供有助于有关各方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的经济信息系统, 要对决策的有关各方负责, 就需不断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它是通过会计准则制定并由会计人员遵照执行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0年发布的第2号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高层次是“决策有用性”,为保证其“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相关性,即指会计信息应具有揭示差异、影响决策的能力, 从确保及时性和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诸方面来判断是否具有相关性的;第二,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够忠实地反映它所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可靠性可由可核性和中立性两个标准衡量,即必须反映真实, 可核实、无偏向;第三,可比性是指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从两组经济情况中区别其异同的质量特征。以上三个质量特征的制约因素是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二、现阶段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众所周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并可能带来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诉诸公司治理结构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安排。尽管不同国家对审计委员会职责的界定不尽一致,但在设计公司治理结构时,通常赋予审计委员会下列四个方面的权限和职责:(1)审查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2)聘任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进行独立审计;(3)审查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审计工作;(4)监督公司的行为规范。可见,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二)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造假

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不造假的机会成本过于高昂,我国证券市场才不断上演“刚通报了张家界,又冒出了麦科特,刚处罚了ST黎明,又惊爆银广夏丑闻”等“前赴后继”的闹剧。长此以往,就有可能蔓延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处以重罚,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使造假无利可图,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从而保证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质量

(三)剥离与模拟等“创新”侵蚀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根基

“真实和公允即可靠,始终是会计的最重要质量特征,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与财务真相,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然而,真实性目前正面临着来自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前所未有的挑战。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

相伴而生的。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削足适履,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和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此外,许多改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因承担社会职能而形成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也必须予以剥离。按理说,剥离与模拟是行政审批制的产物,实行了核准制后,剥离与模拟就应当寿终正寝。然而,恰恰在核准制实施之初,中国证监会就颁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由此看来,剥离与模拟挥之不去。

(四)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有使会计沦为“魔术”之虞

会计理论界对会计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的争论由来已久,但现行实务中的一些令人困惑的做法让笔者觉得会计越来越像是一门魔术。同一个企业,经过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将“红色业绩”(亏损)变成“蓝色业绩”(盈利)简直易如反掌。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不等价交换,使得大股东向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输送。从本质上看,通过这种手段进行的所谓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与银广夏的会计造假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两者都是“数字游戏”,只不过前一种做法因法律法规和会计规范的不完善而被披上合法的外衣。

三、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强调可靠性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对可靠性下的定义, 可靠性包括以下三层涵义:①信息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事项; ②信息必须没有偏向即信息必须具有中立性; ③信息必须没有重要错误。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新准则特别关注可靠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条就对可靠性进行了诠释, 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其还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 在这些条件中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借款费用资本化更能如实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新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方面的内容做出了重大修订, 主要表现为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的扩大, 从而更能真实地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例如,对于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允许将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这就减弱了利润表的波动性, 增强了存货计价的客观性, 据此对库存商品进行定价就更能反映所耗费的真实成本。又如, 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限定于由专门借款产生, 一般借款如被用于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 也应当予以资本化。

3.公允价值以可靠计量为基础。新准则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 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作了审慎的改进。《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能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公允性。比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运用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 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前提条件能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