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延续东部参与产业国际转移,促进中部经济崛起

时间:2024-04-24

黄 浩 黄哲雨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企业成本攀升压力,中国沿海地区产业所受压挤日渐严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外转移以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萎缩,中国沿海大量占据产品链低端的生产企业倒闭,中国政府大力扩大内需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怎样抓住这轮产业国际转移的机遇和迎接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促进诸如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已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所关注和急需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产品内分工理论对产业国际转移的解释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诸如中国,所参与的国际加工贸易,是利用国外零部件和其他资源在本国进行加工、制造、装配,然后将产品销往国外而发生的贸易,其通常的形式是发达国家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利用发展中国家已有生产能力加工装配产品,然后将产品运往境外销售。这种加工贸易是产品分工的典型形态之一,展现出产品工序的跨国跨地区化。而世界产业转移是指顺应竞争优势与劣势的转换,通过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把某一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经济现象,我国东部地区参与产业国际转移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转移,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视角探讨,能够更加深刻的解释这种产业转移现象的本质,与其说是产业国际转移,不如说是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的转移。

同时,当代经济全球化在微观企业运行层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产品内分工生产方式推广深化相适应的,一些诸如供应链、价值链、外包、转包、企业服务业外包、模块化等的概念,都以生产区段国际分工和全球组合为基本着眼点。全球产业转移,实质上是生产环节的转移,而资源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技术环节仍牢牢把握在跨国公司内部,而大多将中间的生产环节投资在我国,这也是资源消耗最大,附加值最低的环节,跨国公司甚至有意通过各种手段,遏制参与其国际生产环节的其他公司的技术创新,以确保其本身在该领域内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利益。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必须一方面把握全球经济走向和跨国公司行为机理,另一方面清楚了解我国企业和经济现状的优劣势,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全球产品分工。

二、 中国参与产业国际转移现状

1. 东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

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内地供给的充足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土地和内地巨大的市场,抓住日本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企业,不仅有利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沿海吸收的大多是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专业和外包订单,得到迅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许多制造企业依靠OEM生产方式,即“贴牌生产”赚钱加工费用,占据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依靠中间制造环节加工贸易,是我国东部沿海乃至全国大多数制造业的基本特征。这种以“代工生产”的成长模式,使作为接受代工的中国企业陷入了“技术依赖”甚至是“技术陷阱”,即本来就仅只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的中国企业,对于国外跨国公司更加依赖。

从全球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剧,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各国要素比较优势的衡量,在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纷纷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占据了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同时把产品价值链的中间低端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内部占据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我国东部地区因其独特优势成为了跨国公司竞相投资的地区,东部经济也因此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这背后,我国企业自身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深层次的发展,因为缺乏自主创新等核心竞争力而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充当着“世界制造中心”和“国际代工者”的角色,而付出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破坏的沉重代价,为了追求“低成本”而牺牲了劳动者的利益。

2.中部经济和资源现状

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0%;人口3.6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1%,自然资源是我国三大地带中最为丰富的,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储蓄量在全国居第一,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从产业资源来看,中部六省不仅具有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和汽车、钢铁、轻纺、水电、第三产业等五大产业群的先天之利,而且具有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日益同东部地区拉大差距,而且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举措的实施,其增长速度也日益落在西部和东北三省的后面,产业结构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市场力量的牵引,中部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东部地区以纺织、服装、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和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正在加快向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较为便利、资源环境容量大、综合商务成本较低的中部地区转移。中部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时机已经成。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萎缩,中国沿海大量参与产品链低端的生产企业倒闭,中国政府大力扩大内需以

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部崛起顺应了这一导向,在危机面前,中部地区发展应注意什么?在这一轮新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中部企业和政府应该做些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其自身地理、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劣情况,既吸取东部发展经验中合理之处,也看到其还需完善之处,择之用之。限于篇幅和笔者水平,本文将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三、中部地区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措施——产品内分工视角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动中部地区产业升级

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较为便利、资源环境容量大、综合商务成本较低,这使得中部地区具有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相关措施的实施证明中部地区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决心;而广大的国内市场是承接转移的保障。通过参与全球产品生产环节的参与,来促进本地产业升级的路径,国内学者刘志彪提出了从OEM到ODM再向OBM的转移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大量和持续的吸纳了以加工装配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中国以东部为主的地区制造产品,而东部本土企业,由于创新能力的落后和缺少品牌,组织能力低下等因素,只能在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吸纳跨国公司代工订单,主要涉及一些低档的非耐用消费品等产业。中国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半数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来自外资企业。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订单减少等各方面影响,导致了2008年中国沿海大量粗放型加工企业倒闭,这一现象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国内学者提出了三步走的产业升级阶段:一是提高“本土企业接受外包订单价值/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升级阶段;二是OEM转向ODM的升级阶段;三是OEM、ODM向OBM的升级跳跃阶段。从东部地区经验来看,技术外溢的效应在第二阶段中体现出来,由于中国企业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开放性国际市场,国际意识逐渐增强,锻炼了劳动者和企业高管,增强了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干中学”使接受代工企业学到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而随着代工者能力的增强,发包者让代工者承担的生产环节越来越多,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升级。而最终像OBM的升级跳跃,是个更加复杂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成本和学习能力。可以说,在我国东部还未出现成熟的从OEM转向OBM的先例,这需要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来转化,但是在中国台湾、韩国三星的成功转型,为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也与国家提出的“吸收创新”相一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