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京津冀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时间:2024-04-24

吴平

提 要: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九年来,三地逐步完善协同机制,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绘制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画卷。

2013年5月,***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8月,他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的最新阶段。***总书记从哲学思维和战略高度,深刻审视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剖析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京津冀三省市落实协同发展战略,破解区域内大面积雾霾频现、水土污染、生态恶化等生态环境难题,形成绿水青山的良好格局,迫切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构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机制。

2014年,習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2019年,***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九年来,三地逐步完善协同机制,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持续加大,绘制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画卷。

2023年5月1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希望三地“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2023年6月12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在雄安新区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的行动宣言》和《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的措施清单(第一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指明了新方向。

(一)大气、水环境联合治污成效显著

目前,京津冀地区已在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形成可推广的制度和治理实践经验。京津冀三地坚持“同呼吸、共命运”,联合制定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每天交换预报信息、每月交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建立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机制,共同应对区域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地大气污染防治按下“加速键”。三地连续六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共同提升重污染应急精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区域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22年,北京市完成山区2.1万户居民煤改电、核心区72座燃油锅炉基本清零;天津市平原地区实现散煤基本清零、完成41台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改造或关停;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完成10.98万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河北对落后产能“啃硬骨头”式治本攻坚,强力实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工业企业“升A晋B”等系列行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区域结出硕果。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助力北京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冬奥蓝”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

京津冀凝聚起“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协同合力,三地共治成效显著。2022年,三地PM2.5年均浓度继续同比下降,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北京优良天数总计286天,重污染日仅有3天。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互为上下游、左右岸,三地坚持流域共治,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北京市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天津市、河北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

2022年,三地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京冀两地政府签订新一轮密云水库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2年,密云水库(北京)、于桥水库(天津)、潘家口水库(河北)、大黑汀水库(河北)水质稳定达到水源地水质要求。天津市深化渤海综合治理,完成68个入海排污口整治。河北省46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V类及以上水质标准。河北省张家口市以保护官厅水库及上游永定河生态环境为目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环库水源涵养和保护,净化入库口水质,严格保障永定河流域最大的控制节点和生态节点的水质。

三地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的鸟类10年间增加了80多种,唯一以“北京”命名的“北京雨燕”从过去不到3000只已恢复到近万只。天津市观测记录的鸟类达到452种,每年有超百万只候鸟迁徙过境,其中包括遗鸥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河北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到248种,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已在白洋淀“安家落户”。

(二)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养护一盘棋

京津冀地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地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近10年三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北京市平谷区、天津市津南区、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北京市丰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邯郸市复兴区等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大力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太行山燕山绿化、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等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绿化攻坚,加强中幼林抚育、灌木林、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持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地面积110万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肩负着当好首都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使命。近五年,河北完成营造林4161万亩,治理修复退化草原280万亩,防沙治沙1709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5.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三地围绕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比例分别达到26%、23%、25%,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目标。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多措并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北京市密云区和通州区、河北省保定市入选国家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气候投融资路径。完善“双碳”法规政策体系,北京市制定“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天津市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河北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开展低碳试点,北京市围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等四个方面推动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天津市组织2座建筑、2家企业、2个社区开展第一批低碳示范建设;河北省推动开展4个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试点示范项目。

(三)生态建设领域形成雄安样板

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后,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白洋淀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五年来,京津冀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白洋淀淀区水质逐年提升,持续大幅改善。京冀两地共同推进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天津市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精准技术服务,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已经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三地统筹黄河、长江、上游水库等多源补水渠道,入淀水量累计达26.66亿立方米。目前白洋淀水位稳定在7.0米左右,水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随着水质的改善,白洋淀水生态实现了明显改观。在白洋淀迁徙、越冬的鸟类数量也有较大提升,再现了“鸟类天堂”的生态美景。打造了治污的“雄安样板”。

2017年秋,“千年秀林”种下第一棵树,经年培育之下,新区已植树造林累计47万亩、25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4%。千年秀林营造了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林,丰富的树种提高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能更好地抵御病虫害。首创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实现对每一棵树的精准管理。雄安新区生态城市绿色基底基本形成,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增长点和连接点,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锚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的目标,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资源。新区搭建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国际一流创新服务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全球重要创新源头。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了高质量发展的“雄安样板”。

雄安新区发挥政策集成创新优势,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大背景一体化推进生态价值评估和实现机制设计研究,统筹谋划生态产品的设计、认证和交易各个环节,充分结合雄安实际和政策创新优势,构建基于纵向(中央—雄安)和区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政府主导、碳交易等市场化运作的雄安生态价值实现框架和政策体系,全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雄安样板”。

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完善协同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效显著。

(一)建立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机制

三地先后制修订了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制定了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条例,联合发布实施液氨贮存使用单位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规范,全部设置了区域协同专章,从顶层设计上强化协同。特别是聚焦移动源线性污染的特点,围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三地同步制定、同步颁布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实现了一地违法、三地受限的协同管控。

北京市通州区与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唐山市签订了《通宝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框架协议》。三地将加强区域联建联防联治,将“京东黄金走廊”打造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走廊”、惠及更多三地人民的“幸福走廊”。

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制定京津冀地区环评会商办法,明确会商的范围、各方责任、程序等,进一步完善区域环评会商机制。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在鞏固现有良好协同机制基础上,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成立了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签署了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向纵深发展。按照工作量化细化、重点同步发力的原则,三地又联合制定实施了2022年工作要点,扎实推动框架协议落实。其中,北京市积极推动五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向绿色低碳领域拓展,天津市着力推动实施“871”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河北省努力推动11个设区市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

(二)依靠大数据网络实现三地联合执法

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省(市)级、区(市)县各层面密切联系。北京市通州区、延庆区等与河北省廊坊市、张家口市,天津市武清区、滨海新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唐山市等开展联动或联合执法,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共同打击交界地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在天津北运河武清段联合举办第六期京津冀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提升三地协同应急处置的能力。

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是京津冀三地首次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的成果,将为三地人民享受蓝天白云带来更多法治保障。

(三)构建全域生态屏障

京津周边张家口、承德、保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95万平方公里,占河北全省红线面积73%,全力构建“两屏”“两带”“多点”的京津冀生态屏障。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国土绿化重点工程。2022年,河北省完成营造林10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

河北建立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天津市签订第二轮引滦入津上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三地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了上下游溯源治污、源头护水。北京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河流入京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引滦入津上游潘大水库水质为Ⅱ类,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体系

坚定不移压减产能,向积攒多年的家底“开刀”。加快推进产能压减和退城搬迁,河北主动自我加压,大力度压减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炭等过剩产能,其中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1.99亿吨,保定、廊坊成为“无钢市”,唐钢、石钢等10家钢铁企业完成退城搬迁。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9家、绿色园区10家,均排名全国第7。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秦淮数据等互联网巨头企业云集张家口,全市大数据签约项目近30个,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成为国内大数据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完成所有符合改造条件的钢铁、焦化和煤电企业深度治理,率先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率先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公转铁,交通运输结构“绿意”盎然。秦、唐、沧三港四区全面停止煤炭集港运输,秦皇岛港关停800万吨矿石码头,唐山港、黄骅港大力推进上水矿石铁路疏港。

(一)持续推进能源协同发展,加大清洁能源供应

三地继续积极推进、深度参与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在继续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在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开发、存储、输送、消纳以及多元安全保障和智慧灵活调节等技术、基础设施、体制机制方面拓展能源协同发展空间,促进区域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助力区域“双碳”目标实现。

海陆并举、集散并重开发利用风光资源,充分发挥三地各自的资源、技术、设备优势。推进张承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扩大区域内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供应规模,提高区域非化石能源占比。协同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供给基地。共同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氨)、氢燃料电池生产推广等,推动构建电氢(氨)能源体系,拓宽可再生能源的品种和规模。扩大省际间绿色电力交易,提高绿电比重。

(二)加快构建分工合理、相互融合的绿色产业格局

京津冀基于各自功能定位,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融合的产业格局。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持续优化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突出北京的溢出效应,提升区域整体创新驱动力,加快形成科技创新链,推动区域内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和“延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今后,应进一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做好区域产业顶层设计与规划,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沟通协商机制、运行评估机制。同时大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统一市场,着力提高区域市场化程度和水平,利用好市场导向和利益调节机制,实现区域内要素与资源流动的自由化与合理化。

(三)以公共服務一体化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优化发展

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逐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推动教育、医疗均等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关注体育事业发展,以其为重要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应进一步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冰雪相关产业,充分挖掘利用冬奥文化资源,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良好生态为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民群众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既能享受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将大大提升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环境保护、低碳健身、绿色消费观,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体育文化的创造者、“生态体育观”的实践者,促进绿色生活风尚的形成。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