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强化“五变”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4-04-24

闫鹏

提 要:当前,一些乡村在基层党建、发展经济、乡村治理、民生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在数字乡村发展和数字治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和质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亟待赋能并推动绿色生态发展、現代化产业发展和数字治理。在乡村转型发展与治理过程中,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显著提升行政效率和公信力,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

当前农村绿色数字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区位差异造成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优势本身就是发展优势,资源丰富地区发展水平往往较高。其中,尤以土地制约最为明显。随着耕地红线限制、产业结构升级、环保力度加大、用地指标收紧等多重约束,支撑村级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转型发展难度不断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短缺,村级组织负担过重,以及村级资产产权不清晰等因素,都构成制约发展的障碍。一些村干部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缺乏发展市场经济及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发展思路不宽,破解难题办法不多。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村一级作为我国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计生服务、矛盾调解、民政、综治等职能,任务愈加繁重。许多乡村产业发展单一,主要以耕种养殖为主,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农业抗风险水平低;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对单一,具有不稳定性,持续增收渠道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大面积撂荒。三是治理资源面临着流失的问题。伴随人口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大量“精英人口”外流,成为农村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四是群众文化生活依然匮乏。当前,一些农村封建迷信抬头、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索要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屡见不鲜,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睦邻里的现象日渐增多。鉴于此,应大力实施“整全赋能”策略,即强化整体性治理、全要素赋能,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精准性和实效性。建议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推动乡村转型。

(一)引导宣传绿色有机种植,实行农业“三减”。充分利用多种方式,提升宣传效果,不断扩大绿色有机种植,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要减少燃煤特别是散煤消费,鼓励乡级工商户、普通农户改用秸秆燃料。要深入研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引进新型设备。群众只有算明白经济账,才会乐意使用。要加强推行废旧农膜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做到农业“三减”,尤其是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二)加强顶层设计,全力做好人居环境治理。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人往村里走、钱往村里投、劲往村里使,实现盆景向风景的转变。扎实推进“清洁乡村”专项行动,认真做好“四清”“四化”工作。建立全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充分运用“星级乡村”“积分超市”等载体,激励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爱护环境卫生,培养良好卫生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努力创造更加整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三)常态化开展绿化,实施“以绿治乱”。制定符合实际的绿化规划,以“以绿治乱”的方式,开展村旁、水旁、路旁、宅旁“四旁”植树,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绿化农村,引导群众种植花果蔬菜,打造庭院园艺景观,推进庭院绿化,建设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花卉苗木型等村庄,努力实现村内有绿地、院内有花果、路渠有绿荫的村庄绿化格局。

(四)注重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良种良法良田结合,农技农艺农服并重,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信息农业,在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主要是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利用好“土专家”“田博士”等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共享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科研成果。以生态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以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实施农作物标准化栽培、高效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旱作农业工程,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村产品剩余物资利用,着力形成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发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两头两尾”即“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载体,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一)强化数字治理。以河北为例。当前,《河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方案》已编制出台,正在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IPv6部署,完善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和国家顶级域名解析节点建设布局;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破除“数字鸿沟”“数据壁垒”“数据烟囱”,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村民少跑腿”。借鉴推广通过智慧治理平台预约办事、家政服务等方式,打通联系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探索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方式,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环保、安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赋能”。

(二)创新经营方式。要改革完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效率,包括农民要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它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这里涉及的指标主要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等。

(三)培育“五金”农民。大力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优秀创业能手,包括农村职业经纪人、经理人、种植养殖加工能手、农业科技带头人、文化能人,培育一支有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带动乡村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用人才队伍。

1.“股金”农民。投资产业拿分红。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大胆闯大胆试,把村庄打造成以村集体为核心、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实体,让农民变身“股金”农民,更加积极地抱团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引进社会资本,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形式打造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粮油种植项目、肉鸡养殖等项目。在该项目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并不像往常一样收取地租,而是将土地折算成股权入股,农民全体变成“股东”,参与粮油加工、新型建材、陶瓷制造、农事综合服务等,村集体参股原则是“风险大就少投一点,风险小就多投一点”,可保证集体资金投资的安全性。

2.“租金”农民。盘活闲置资源“收租”。在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过程中,需要将因劳动力偏少而闲置的农户土地资源集合起来,推动农业生产迈向产业化和规模化。一些产业项目需要流转农民的土地,由此,“租金”农民应运而生。在一些地方,“租金”产业主要种植油菜和油葵等,是集农技培训、农资供应、农事全程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事综合服务项目。由于村集体参股,土地租金更有保障,让农民对流转土地的态度悄然发生变化。过去要流转很小一点土地,需要给村内老人在城市的子女做工作,才行得通。现在的情况是,农民争先恐后地想把土地流转出去。

3.“薪金”农民。家门口就业机会多。随着禽类养殖、粮油加工、农旅项目综合体等村集体参股项目先后签约落地,农村产业呈现“接二连三”的发展势头,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使其变身“薪金”农民。農机专业合作社开始“接单”后,其服务视频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一下就挖开了市场“口子”,订单连续不断飞来。以河北某地为例,合作社组织新型农民到城区一家农民驾校参加培训。这些农民均顺利考到“农机驾驶证”,驾驶农机耕、种、管、收的日薪至少800元,他们成为当地薪资最高的一批农民。村内的粮油种植基地用工需求大,这些新的产业农民日薪至少300元,而且在基地基本上是“即来即用”,便于农民制定自家的农事计划。粮油加工基地则为大家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岗位。

4.“现金”农民。提质传统产业、发展订单农业,成为促使传统农业提质增效、帮助村民致富的又一个途径。还以河北某地为例,该地积极发挥合作社作用,通过市场调研,“盯”住村子附近三家企业职工的餐桌,通过组织农民按照严格的规范生产农产品,由合作社集中收购农户生产的粮油、土鸡蛋、糟辣椒等农产品,与周边的厂矿企业签订保底销售协议,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帮助村民把农产品变现;另外组织发动农户生产咸鸭蛋、土蜂蜜等产品,提高油菜、白菜、水蜜桃等农产品的品质,组织村民学习制作“辣子鸡”“八大碗”等系列家常菜的技艺,通过电商直播、线上销售、线下购买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村里的土地变得更加“金贵”,培养出更多“现金”农民。

5.“养老金”农民。为生活添保障。组织发动村民购买养老保险,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让特殊困难群体面临天灾人祸时能得到帮助。

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扎实推进“三治融合”。

(一)以“自治”增活力。首先,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的村级治理模式,保证各类事务公开、公平、公正。主动创造条件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之中。其次,建立健全网格长制度,由村书记、主任担任网格长,村民小组长担任网格小组组长,构建“在组一级发现苗头、在村一级化解矛盾、在镇一级解决问题”的工作格局。再次,充分保障村民参与权。充分利用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政协协商议事室等议事决策平台,以村为单位每月定期举办“阳光议事日”,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按照常态化、季节性、阶段性以及突发性工作要求,实施村级事务分类管理。

(二)以“德治”促文明。坚持开展“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引导和激励广大群众培育向美、向善、崇德、重义的良好家风。制定村规民约,将其纳入积分制管理范围;细化积分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和惩罚办法。全面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这一议事平台的作用。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和重大村务,都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方能实施,以促进村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以“法治”扬正气。进一步推进村级治理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变革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新要求,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乡村事务,实现更加科学、更为持久的转型发展。不断强化村“两委”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三议五会”工作法,做到依法依规运用权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氛围环境。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规范“三资”管理、村级工程、非生产性开支和办事服务。宣传扫黑除恶、打击黄赌毒、农村矛盾纠纷调处等知识,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实现农村转型发展,归根到底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抓好农村道路建设,探索建立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多元投入机制。实施自来水户户通工程,推广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和民居改造工程。制定出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鼓励民营企业投资。

(二)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解决水、气、土壤污染以及垃圾、绿化、河道清淤等问题,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力争取各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典型。加大对农村环境长效机制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治污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三)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把精准扶贫作为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坚持“一村一策”,整合资源资金,落实扶贫项目。建立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制度,建立“党员干部、能人大户、市场主体、社会救助”等结对关爱机制。依法维护群众利益。建立信访问题源头管控机制,研究一揽子解决方案,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环境及安全事故,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深入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富民兴村突出产业带动力,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一)探索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产业发展是富民兴村的“关键一招”,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采取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开展产业帮扶、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将农户融入产业链,实现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是促进“三个融合”:促进农业和加工业融合。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成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和服务业融合。立足乡村独有的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推动传统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农事体验、休闲农业等产业。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培育发展农村电商,这不仅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还能带动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产和营销融合。加强渠道建设,线上线下互动,农业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营销结合,加强品牌建设。

(二)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新品牌。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做到“一村一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兴旺带动富民兴村。

(三)建设特色突出的富民兴村示范点。要打造基础扎实、特色鲜明、作用明显的富民兴村示范点。依托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拓展设置党性体验、创客空间、农产品展览、培训教育等功能模块,便于跨界联片集中交流学习。投入资金对示范带沿线相关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施升级,提升富民、便民服务效能。依托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巡回讲课、现场指导、“专家热线”“富民讲坛”等活动。要提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打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高效的集体经营性资产运作平台。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集体山林、水域、房产、土地等存量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化解村级不良资产和债务。加大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偏僻村在政策、项目、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步对农村公益性支出给予托底扶持。目前,利用现有耕地提高粮食产量是非常有限的,必须依靠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来提高农业产出率。

(四)加强同盟领航,凝聚发展合力。抱团互动释放产业辐射力。探索建立发展同盟主导、成员单位协力、产业协会带动、致富能手引领的“辐射式”工作机制,着眼打通示范带发展堵点,区镇层面强化配套扶持,优化“产销研”一体化服务。坚持产业引领。积极谋划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加大对园区道路、水电的建设力度,健全园区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全力提升特色品牌效益。建设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品牌管理,以过硬品质提高竞争力、扩大占有率,真正让群众享受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來的收益。着力发展“五小”产业。积极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深入挖掘小产业离家近、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的优势,扶持一批有发展意愿、有带动能力、有示范效应的“五小”产业户,引导更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发展,多点发力打造特色“五小产业”,全力打造“一村一品”,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作者单位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本文受河北省科协智库河北省数字乡村研究基地资助,系河北省人社厅2023年课题“新乡贤人才返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研究”﹝JRSHZ-2023-02152﹞前期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