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拆解中国农业生产率偏低之谜:发展水平与增长前景

时间:2024-04-24

袁越

提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总体粮食安全情况。我国主粮自给率高、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当前粮食供给的主要矛盾已转为结构性短缺。在此背景下,国际比较显示,中国农业增加值总额全球领先,但农业生产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仔细拆解农业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我国农业生产率处于世界低位主要归因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低附加值产品占比高;农产品损耗率高;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度高。由于土地资源禀赋的限制,中国可能难以走美国的集约化“大机械生产”道路,但可以参照日韩经验,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提高土地单产、减少损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

(一)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高

我国三大主粮自给率非常高,并且国家粮食储备充裕。我国2020年粮食产量突破6.69亿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图1)。目前,国内粮食供需总体宽松,库存充裕,粮食储备已经大大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警戒线,截至2019年底,稻谷、小麦、玉米库存消费比分别为86.2%、91.1%和39.9%。我国主粮基本已实现完全自给,且阶段性过剩。国家储备保障粮油安全,当前我国拥有超过1.5亿吨的粮食储备,小麦、稻谷等口粮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同时我国在大中城市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15天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

(二)品种结构性矛盾、高附加值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仍然存在

虽然主粮整体供应充足,但仍存在品种结构性矛盾与高附加值农产品短缺的情况——在自产满足“吃得饱”的同时,仍需要进口来达到“吃得好”的目标。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基本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更多转为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农产品品类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虽然口粮在数量上已经得到保障,但是玉米已连续三年出现产需缺口,并且大豆自给率不足20%。特别是大豆,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同时也是继芯片、石油、铁矿石等品类之后进口额最大的产品之一,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领域的“卡脖子”环节。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其中从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比例分别为65%、19%、10%。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而与此同时国内高端农产品供给尚有较大缺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粮方面,如小麦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总产量足以覆盖消费量,但国产小麦以中低筋品种为主,蛋白质含量较低,制作高端面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麦国内供应不足,需要进口。

其次,水果方面,2019年水果的贸易逆差达到了29.1亿美元,同比扩大1.3倍,对比进口额103.6亿美元,贸易逆差与进口额的比值达到了28%。中国水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端进口,低端出口”的情况——例如中国2018年排在进口金额前五的水果分别为樱桃、榴莲、香蕉、葡萄和橙子,平均单价为2.75美元/千克,排名第一的樱桃更是达到了7美元/千克的单价;而2018年中国出口金额前五的水果分别为苹果、柑橘、葡萄、梨和柚子,平均单价仅为1.38美元/千克。

最后,肉、奶等畜产品国外依存度也较高,2019年贸易逆差297.2亿美元,增幅37.2%,对比进口额362.2亿美元,贸易逆差与进口额的比值达到82%。其中,猪肉进口199.4万吨,同比增67.2%;猪杂碎進口113.2万吨,同比增17.9%;牛肉进口166.0万吨,同比增59.7%;羊肉进口39.2万吨,同比增23.0%;奶粉进口139.5万吨,同比增21.0%。

(一)厘清与农业生产率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讨论农业生产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与生产率相关的概念:净产值(增加值)、产量;每个指标又可以分别计算其人均、劳均值。其中,农产品的产量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们重点解释净产值(增加值)这一概念,并对人均、劳均的涵义进行区分。

净产值(增加值)为所有产出相加再减去中间投入得出的该部门的净产出,因此净产值(增加值)的核算方法与GDP的核算方式相同。在本文中,净产值(增加值)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农业对应《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1-5项,包括林业、狩猎和渔业以及作物耕种和畜牧生产;数据按2010 年不变价美元计。

人均、劳均的涵义比较接近,但存在区别。人均是指某一指标与总人口之比,劳均是指某一指标与对应行业的就业人口之比。比如,人均农业净产值是农业净产值与总人口之比,劳均农业生产率是农业净产值与农业就业人口之比。

总结而言,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将以上几个重要的概念联系起来:农业生产率=农业净产值(增加值)/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农、林、牧、渔业产品的产量*各自单位产品价格-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第一产业就业人口。

(二)国际数据比较所反映的中国农业生产率事实

我们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权威数据,可以提炼出有关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几点重要事实。

首先,在农业净产值(增加值)方面,中国农业净产值世界领先,并且人均农业净产值也超过日韩,与美国大体接近(图2)。

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劳均农业生产率与其他国家比则处于明显的劣势,大幅低于美国与日韩等国家(图3)。具体而言,虽然2019年中国农业净产值数据为美国的近4倍,但是劳均农业生产率只有美国当年的4.5%左右(2019年中国劳均农业生产率4,191美元,美国劳均农业生产率93,728美元,均以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

从各类农产品的产量数据来看,虽然中国的劳均稻谷与果蔬产量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与日、韩相比并无显著劣势(图4)。我们查阅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其中包含各国粮食、果蔬(鲜)等初级农产品的产量。中国的小麦、玉米的产量远低于美国,略高于日韩。中国劳均肉、蛋、奶产量远低于美国、日本,小幅落后于韩国;人均产量也较美国有较大差距,但相比日韩没有显示出明显劣势(图5)。

从农产品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中国稻谷供应过剩,本地生产量大于各类消费的总和,近年来库存稳定在高位且小幅有所增加。分地区来看,东北地区粳稻供应过剩的问题相对更为严重,大量新增产量依赖国家政策性收购,而库存陈粮消化缓慢且存在超期存储的问题。(2)中国玉米近年来存在一定供给缺口。从供给角度来看,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内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东北多省份玉米补贴远低于大豆补贴,种植大豆收益或优于玉米,种植结构政策性调整导致玉米种植面积难有显著提升。(3)中国水果产量与消费量均稳步提升,且供需较为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联合国粮農组织供需平衡统计口径下还未考虑酿酒水果和瓜类作物,水果类农产品的折损率依然远大于玉米和稻谷等粮食作物,降低新鲜果蔬的折损率是提升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考虑到我国总体产值高、人均产值高、稻谷与果蔬产量高,但劳均农业生产率低的特点,根据前文总结的公式,我们发现中国国内劳均农业生产率处于世界低位可能归因于以下几点。

(一)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低附加值产品占比高

中国劳均产值较低,但产量相对不低,这一矛盾可能有两种解释:第一,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导致“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部分较大;第二,农产品生产结构中低生产率农产品占比大、附加值低,导致整体的劳均产值与发达国家产生了较大差距。下面具体来看。

首先,我国农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偏高。多方面共同导致了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趋于下降,多种粮食生产由微利转为净亏损(图6),包括:(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临挑战,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大量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部分农民不再耕种土地,另外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尚未建立,粮食经营规模难以扩大,进而导致粮食生产成本降低的难度大。(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我国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占比大的自然禀赋限制了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并且,当前我国耕地承包权较为分散,大部分家庭农场规模较小,无法摊平机械化的高固定成本。(3)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驱动力不足,目前种业、牧业等科研力量集中于公共体系,使得企业缺乏优秀人才与大量投入的动力,落后的农业商业模式与生物育种技术使得我国在农产品品种优选优育环节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日韩优种水果与水稻凭借优秀口感与营销模式可以卖到几倍于我国水稻的均价;我国母猪平均一胎产13-14头仔猪,美国则能达到18-20头。

其次,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偏高。为保护高成本的本土农业产业,近年来,大宗农产品内外价差不断扩大,海外农产品在价格优势下进口快速增长,导致国内库存攀升,造成了“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局面。国内过高的粮价使粮食加工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诚然,在我国农业竞争力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若缺乏必要保护措施,价低质优的国外农产品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农业产业安全可能遇到更大挑战;但长期来看,农业保护措施造成的价格扭曲不可持续。

最后,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中,低附加值产品的占比高。我国农产品生产结构中,价格稳定偏低的谷物占比较大(图7),谷物类农产品具有产量高、但附加值较低的特征,经济效益不高。我国农业整体生产结构与韩国类似,价格稳定偏低的谷物占比较大,肉、蛋、奶生产占比低于美国、日本,含油种子等经济作物生产比例也远低于美国,主产农作物附加值较低。

(二)农产品损耗率高

我国农产品产销过程中的损耗率远高于其他国家,与集中管理、基建设施、冷链运输技术落后等多方面有关。国家发改委《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称,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为欧美国家的4~5倍,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和 23%,也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高流通腐损率与低冷链流通率导致扣减损耗后农产品出产、销售与消费之间有较大差异,由此可能导致出现劳均产量较高但并没有拉动农业生产率的情况。

(三)劳动密集度高

劳动密集度是指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密集度高,尤其是种植业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农业行业就业人员比例也远高于农产品生产结构类似的日本与韩国(图8)。从农业生产投入要素角度分析,中国“农多地少”的要素禀赋导致土地集约化程度不足,地均人力、化肥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

中国农作物中,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稻谷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分别为43%、32%、36%、58%、41%;而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种植业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成本比例一般小于8%。从图9可以直观看出中国在种植业劳动力生产投入比例远高于其他國家。且对于中国来说存在种植业劳动力投入比例高于畜牧业的情况,但对于美国与加拿大来说,则未观察到类似规律——美国牛奶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比例高达23%,整体来看畜牧业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拿大也是除生猪养殖外,乳制品生产和肉牛养殖的劳动力成本比例高于玉米、大豆与小麦的劳动力成本比例。

鉴于“农业生产率=农业净产值(增加值)/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这一核算方法,我们可以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拆解为分母效应(即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减少)和分子效应(即农业增加值的提高)。其中,前者受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影响,后者则受到农业生产方式与结构的制约。过去十几年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机械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增加值提高的分子效应、以及农业就业人口减少的分母效应;美、日、韩的增长主要来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的分子效应。

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密集度高,在这样狭小的土地规模上持续追加节约劳动的物质投入,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报酬递减且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由于土地资源禀赋的限制,中国难以走美国的集约化“大机械生产”道路,但可以参照日本、韩国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提高土地单产、减少损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对我国而言,具体应当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

(一)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推动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真正把农业劳动力比重降下来;坚决落实以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加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弥合城乡二元经济的落差。

(二)农业基础设施升级。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三)农业科技与管理服务提升。一是可以通过优良品种繁育、引进和推广,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品品质;二是通过品牌效益,打造国产高端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单位产量的产值;三是可以通过农业保险、贷款等定向金融服务,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与创新积极性。

(四)发展物流与农业信息体系,减少损耗。推动冷链流通率提高,降低农产品采后腐损率;推动产销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改善农民种菜盲目性造成的部分蔬菜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

(作者为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投资部研究专员,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