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时间:2024-04-24

周媛媛

要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必须弄清楚它的科学内涵、要求及相关概念。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核心内涵是善于吸取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过程。现代化是中国的一个奋斗目标,其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共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源于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

什么是体系?体系就是指若干系统(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大系统),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等。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的静态描述和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目标形态,是由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协调体系、开放体系、体制机制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是一种可以定性或定量描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目标和结构;是指整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体制机制运行、开放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以下方面。

1.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提高效率效益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切实把提质增效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着力改变过去主要靠要素投入、外需拉动、规模扩张的思维定式、行为惯性、路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产能过剩、杠杆增加、风险加大、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推动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以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

质量变革是主体,包括通常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是一场从理论、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效率变革是主线,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动力变革是基础,就是要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快推动劳动力由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的转变。而关键是,要切实、持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其彼此间的逻辑关系是:实体经济是根基,科技创新是动力,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要把各种要素调动好、配置好、协同好,积极构建结构合理、协同有力、运转高效的产业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供求衔接和产业优化发展;必须以现代金融为保障,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必须以人力资源培育为支撑,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各类实用型人才。总之,把科技、劳动力与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

3.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制度安排。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应尽职责的经济体制。

具体而言,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激发企业家的創造性和能动性。宏观调控有度就是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背景

1.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共十九大报告作了全面总结,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具体包括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超过经济增速、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方位开放战略深入展开、反腐倡廉成效卓著等。这些成就,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通过长期努力,中国社会原有的主要矛盾得到缓解,但又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领域看,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平衡;从层级和质量上看,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优质供给不足并存,煤炭、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而机器人、临床创新药物等产品大量依靠进口,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自给率不足20%;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6年基尼系数为0.465;扶贫脱贫、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亟待加强。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互掣肘、相互交织,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正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之义。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举足轻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有利于促进南北发展差距的缩小。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输入型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鉴于国际新形势及中国对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了顺应世界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趋势,应对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快工业化”的双重压力,进而提高中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对应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平台,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走出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客观上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线。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里强调的“主线”,指的是中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它在经济工作中起统领和主导作用,其他相关经济工作都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和开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一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处理上,既要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又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避免虚拟经济泡沫化。二是在数量与质量关系处理上,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三是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关系处理上,要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化价值链中高端,增强国际创新力和竞争力。四是在存量与增量关系处理上,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强化创新驱动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和核心途径。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一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倡导创新文化和造就创新人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四是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三农”问题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首次提出的重大战略,是在“美丽乡村”战略基础上的一次重大提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严格落实报告提出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规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支撑。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这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又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缩小差距。一是协调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二是协调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开放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是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四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5.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个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努力方向,也使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了根本的政策保障。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性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和深化全面对外开放是根本方向。一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特别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优化全面开放的区域结构,推动中国经济与沿线市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深度融合,使沿线国家市场成为中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支撑。二是拓展对外贸易,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进出口结构。特别是构建各种类型的国际商品贸易合作平台、国际展会平台、对外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网上交易平台。三是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四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

以上六大主要任务构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整系统设计,包含着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即存量与增量、点与面、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从存量与增量关系看,要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的协同性;从点与面的关系看,要筹划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整体性;从国内与国际的关系看,要统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全面开放新格局之间的系统性。可以说,这三对辩证关系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是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思路的导论性哲学命题。

(作者单位为太平洋国际企业香港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