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周蒙蒙
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碳交易、碳金融和其他环境权益交易等工作,制定了“一体三功能五大中心”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和碳创新中心,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
2022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一周年之际,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主办了首届“2022年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会上启动了“上海环交所碳价格指数”开发,发布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标准”,进行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碳普惠机制协同创新框架合作协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长三角城市群、金融机构助力企业发展和央企国企双碳合作”等多项云签约活动。
一年前的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担。运行一年来,全国碳市场顺利完成首个周期履约,累计交易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之一。
再往前追溯,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给中国能源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而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配套政策也将围绕以上意见及方案陆续出台。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环境能源类交易平台,于2008年8月5日正式揭牌成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始终以“创新环境能源交易机制,打造环保服务产业链”为理念,积极探索节能减排与环境领域的权益交易,业务涵盖碳排放权交易、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碳排放远期产品交易、碳金融和碳咨询服务等。
2013年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鸣锣开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上海市指定交易平台、经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备案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全国交易平台,支撑上海碳交易试点运行,至今已连续八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二级市场总成交量在全国排名前列。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国碳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根据国家整体工作部署,上海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任务。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上海市指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主要实施单位,持续按照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交易系统建设、交易制度建设、交易机构建设及市场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
自2021年起,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担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交易制度建设、交易机构建设及市场能力建设等具体工作。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碳交易、碳金融和其他环境权益交易等工作,制定了“一体三功能五大中心”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紧紧抓住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历史性机遇,逐步建设公正、规范、高效的多层次、多元化碳市场格局,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碳金融中心和碳创新中心,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时隔一年,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上首个碳资信标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正式发布。《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标准是首个反映双碳目标下企业偿债意愿和能力的标准。该标准的发布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低碳领域的切实举措。该资信评价标准的发布为企业提供了全面刻画企业碳能力的工具,是对企业双碳适应能力的分析评价,是对企业主动进行减排降碳行为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接轨传统信用评级的财务因素并对接金融资源。
无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双碳”战略而言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自此以后,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主导下,碳交易市场动作频繁。
2021年8月20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中国银联合作仪式暨绿色低碳主题银行卡发布会”成功举办。推出的企业版银联绿色主题卡根据企业在中国银联系统的交易情况,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为其提供碳减排额购买等对公权益,并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协助为其企业客户群里提供开户、交易、碳减排量注销等一系列服务;个人版银联绿色低碳主题卡构建银联绿色低碳积分体系,是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协助提供低碳消费场景的碳减排量算法并提供支持,主要结合持卡人在中国银联系统的绿色消费行为,如乘坐公交地铁、云闪付缴费、共享单车骑行、高铁出行、新能源车充电等低碳消费场景,计算个人碳减排量并配置相应权益,以娱乐互动和动态回馈的机制,引导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并为后续上海推碳普惠机制做了很好的铺垫。
2021年9月22日,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在上海联合举办了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认证仪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向三家企业颁发我国首张碳中和石油认证书,共建“绿色交通新模式”,探索了一条跨行业、全周期、零排放的路径,对我国交通能源领域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悉,该碳中和石油项目的原油产自中国石化国勘公司在安哥拉的份额油,行程9300余海里,共生产8963吨车用汽油、2276吨车用柴油、5417吨航空煤油,以及2786吨液化石油气、6502吨船用柴油、2998吨低硫船用燃料油。为抵消本次石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三家企业通过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策略及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来抵消石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本次购买的减排项目主要包括:江西丰林碳汇造林项目、大理州宾川县干塘子并网光伏电站项目、两岸新能源合作海南航天50兆瓦光伏项目、黑龙江密山林场(柳毛)风电厂项目、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沼气利用项目、湖北省枣阳市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国能赤峰生物质发电项目等,在资助边远地区发展农林种植业、开发低碳绿色能源以及扶贫脱贫的同时,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我国首船碳中和石油。
2021年11月7日,“科技金融服务双碳经济”国际高峰论坛召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就“赋能:金融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稳步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形成多层次的中国碳市场;二是有序推动碳金融发展,促进国际碳金融中心形成;三是积极推动上海市气候投融资发展,支持建立专业化投融资平台和对接机构;四是鼓励实行碳普惠机制,引导社会绿色生产、生活。
2022年6月1日,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试点在宁波启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等机构合作起草了企业碳资信评价体系规范,开发了国内目前为止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据介绍,碳资信评价是对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这一关键环境因素时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评估,具体需要采集企业某一时期内的业务碳状况和资产碳状况,通过碳资信评价标准,从碳技术先进性、碳排放战略、碳减排制度、交易类碳资产等维度开展分析,最终形成AAA、AA、A、BBB、BB、B、CCC、CC、C三等九级的评价结果。与现有碳金融相关试点大多聚焦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同,碳资信评价是全面刻画企业的碳能力、碳资产等信息,并定期提供企业贷款存续期内经营、用电、碳排放、碳资产、碳管理等数据,完成金融应用闭环,既反映碳风险,也反映碳价值。
为了给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积累经验,我国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试点省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2年7月8日,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5.37亿吨,成交额136.76亿元。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有效促进了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化了社会各界低碳意识,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指出,开市一年的全国碳市场,已经初步显现了其促进企业减排、形成碳定价的市场功能,有力推动了包括地方碳市场在内的整个中国碳交易体系发展。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后,中国的碳市场从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变成了一个大众关注的全国性市场,形成了全国市场和地方市场并存的格局。接下来,上海环交所将重点推进市场扩容,努力提升交易活跃度,联合各方共同加速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受全国碳市场启动这一利好因素影响,地方碳市场的交易量在过去一年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碳配额交易上,虽然地方碳市场的一些配额纳入了全国碳市场,地方碳市场的配额交易总量减小,但其交易活跃度较之以往提升明显。同时,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去年的增长也十分明显。在全国碳市场的带动下,去年减排量市场交易规模初步估算增长了1.7倍。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建设高质量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方略,这对建设统一、规范、高效的碳市场有重要指导意义。碳市场是一种新型要素市场,它的发展离不开要素市场本身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碳市场历史相对较短,市场形态还没有成熟。与国内其他要素市场相比,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更多的发展障碍和未知领域,面临着从市场培育到实现高标准运行的跨越式发展的任务,更加需要按照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去构架建设。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实现排放权市场和减排量市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高水平联通,形成统一的碳定价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碳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引导资金和技术在国内国际市场流动。
目前而言,我国碳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于交易的流程、财务处理制度等,缺乏规范化操作,安环部负责数据,财务部负责交易,但交易资金、财务处理都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和规章制度,这也是导致企业不敢交易、不能交易的重要原因;二是碳管理人才匮乏,碳交易是一个涉及到能源、金融、环境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很难在短期内为市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规则,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核查技术指南,对全国碳市场各个环节和相关方权责进行相应规定,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管提供依据,构建了支撑全国碳市场运行的政策法规体系。并提出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一是持续强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并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相关技术规范,构建完善以《条例》为法律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全国碳市场监管平台,加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等。三是持续强化市场功能建设,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四是全面提升市场相关参与方的综合能力水平,组织举办系列专题培训班,就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重要文件解读和数据报送、系统操作、市场交易等环节,对地方主管部门、相关支撑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等开展系统培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