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李 锦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直面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对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部署,提出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企业在政府报告中地位空前突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多的一年,达58次。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国资国企将承担哪些使命任务?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为让国有企业更好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内容,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百年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实现稳增长,难度增大。过去一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速达到8.1%,但近两年经济平均增速为5.1%,比2019年6%的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到疫情持续等因素影响。《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这种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实是迫于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这个5.5%,主要由企业来承担,国有企业将根据这个基调部署与安排2022年的发展目标。央企、国企在“六稳”“六保”中,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更好发挥国有经济顶梁柱、压舱石的战略支撑作用。
从财政政策看,《报告》提出今年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从货币政策看,《报告》提出要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从税收政策看,减税退税并举,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从金融政策看,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国有企业理解中央政府的苦心,应该更加积极有为,抓住机遇,加强措施,加快发展。
《报告》强调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这些领域的投入增加,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增添新动能。
《报告》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要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确实,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从创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着手,健全科技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益。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国家核心科技战略的重要力量,要借此机会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从《报告》能够看出,金融、税制、科研激励等各个方面政策大力支持制造业,如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等等。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3月3日,国资委专题推进会部署,支持引导国有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在集成电路、油气及关键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关键仪器设备、疫苗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报告》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这是数字经济第五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看出,从政策层面来看,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从实践层面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疫后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增速最快、创新力最强的一股力量;从宏观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提升;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市场共识。每一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一部分。数字化转型是组织流程、商业模式的重构。对每家国有企业来说,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和重构,创造价值是必须过的关口。
《报告》提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特别提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在2022年,预计调结构主要在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点,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是主要抓手。预计今年在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可能还要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这个势头从去年以来,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在粮食储备、港口码头这些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将会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点,要突出主责主业,继续推进瘦身健体,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和投向,大力推进“两非”剥离,通过资产置换、对外转让、无偿划转等多种方式,加快剥离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两非”“两资”剥离清退完成率超过85%,全国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处置率超过95%,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要加快“两资”的清理,通过集中打包、内部重组、央企间的整合等多种方式,加快低效、无效资产和参股股权的清理退出。第三点,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稳定的保障,包括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等,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另外,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在石油粮食电力这些领域,在初级产品的供给方面措施会加强。《报告》有“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的纲领,调结构是今年的主要任务,也揭示了在今后一段时间现代经济体系主题。现代经济体系,从党的十九大提出来,一直没有解决,当然是因为百年大变局等许多复杂因素导致。现在尘埃落定,没有悬念,预示着2022年将以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阶段性重组为主要任务,走向现代经济体系构筑阶段。
《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企业,各有各的“独门绝技”。要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激励更多企业敢于创新,催生更多拳头产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中央深改委《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亮出世界一流企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标准,需要一流的产品生产能力,一流的品牌塑造能力,一流的创新引领能力,一流的现代治理能力。我们要把“专精特新”与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结合起来。
《报告》提出,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如果2021年的国企改革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年、突破年、见效年,那么2022年是国企改革决战决胜之年,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时间紧迫。今年,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决定性支配地位,改革要服从发展和稳定,不能因为改革动作过大过快而影响发展。收官之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坚持改革稳中求进,坚持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紧盯改革目标任务,全面对标对表,攻坚重点难点,逐项对账销号。从内容上看,要突出重点,聚焦难点,追求实效。方法上坚持系统集成,系统高效,确保在党的二十大前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在实际操作上,更需要提倡改革创新,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
《报告》在第二部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中,要求“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改革的活力,主要是指市场主体的活力。《报告》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表述,强调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深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指内部的、内在的、内发的力量,应该说投资、出口和消费都是外部的动力,而企业自身的发展的动力是根本的。从范围讲,从依靠国外市场到向自己内部的市场转变,也是一种内生的动力;内生的动力包括企业外和企业内,是企业自发的原动力;内生动力是人的潜力和人的积极性。内生动力核心是市场激励机制。最近两年,国有企业围绕用工市场化、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岗位倾斜等工作,进行了多项改革。应当继续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渐进提高,提升劳动报酬在企业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促进职工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同时,要建立多元中长期激励机制,稳步推进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项目分红等措施,通过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打造企业与职工利益共同体。
《报告》提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还讲到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监管。对于监管,与平时的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意蕴有区别,不是监管体制改革本身,侧重的是监管内容,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发挥监管功能与作用。当然,国有资产监管自身改革要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今年,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在聚焦主责主业方面,仍然要抓住不放,剥离低效、无效资产,推进瘦身健体任务并不轻松。同时实施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监管,对重大风险的防范。防范化解风险,继续加强中央企业债务、资金、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着力提升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能力,提前介入处置,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督促中央企业组织开展债务风险的专项排查,确保负债率总体稳定。
《报告》指出,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这里讲的两个作用,一个是支撑作用,一个是带动作用。大企业,国有大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国家产业链安全的基石,是我国新型举国创新体制的主力军。产业链的基础是生产链,生产链的基本载体是企业链,供应链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上下游产需连接的基础要件。报告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理应在“强链”“补链”上下功夫。《报告》提到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意味着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将在供应链方面深度合作。中央企业在产业链中将发挥“链主”的带动作用,和民营企业的以产业链为主进行了股权改革,组织新的链条、新的模式和新业态。报告强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民营企业给予高度的关注。大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和龙头,要树立良好的产业生态观念,围绕主导产品核心业务产业关联环节做优做强,牵引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固链强链延链补链,形成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当前民营企业困难更大些,一些地方对上市公司参股,结构成新的产业链,这种势头在继续发展。
《报告》告诉我们,转移支付增加规模近9.8万亿元,为地方国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民生问题、群众的公共事业问题,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越是到基层,群众对国家的期待越高。各地新出现的城投、建投、水投、电投,市场的路还没有闯出来,《报告》关于对基层转移支付的政策,是对基层国企的支持。
《报告》明确提出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报告中部署得很具体,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显然,碳达峰、碳中和本质是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深刻影响国企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的形成,其目标的实现充满挑战和压力,但对企业来讲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意味着中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等各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对于环保产业而言,将从纯粹依赖以投资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
《报告》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包括国企与民企两个方面。我们注意,一方面,国家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一方面,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持续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业家,激发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力、创新力,提高生产效率,毫无保留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