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任爱琴
(山西广播电视无线管理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行政事业单位高效运转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因素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加强内控,完善内控制度,一方面可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与效益,另一方面可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然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起步晚,在实践方面缺少一定的经验与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意识薄弱、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新时期,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内控,立足于实际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切实完善内控体系,提升内控有效性。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可知,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较早,但多是将研究重心放在企业层面,有较丰富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成果,相较而言,对事业单位内控的研究不够深入,2011年之前公开发表的文献较少,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颁布与试行,其相关文献数量才有了明显的增加。1999—2001年,我国第一次制定关于内控建设的法律法规,之后多年都以企业为重点研究对象,直至2012年才正式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该规范于2014年实施,并明确指出建立内控应遵循的原则、提出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单位与业务层面,内控建设逐渐迈向新的高度,理论基础不断被充实,各单位内控工作实践经验逐渐得到积累。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加上党风廉政建设的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多次下发文件通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不仅要突出内控的优势,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而且要与各单位的特殊属性相符,形成长效机制,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助推单位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工作,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将内控作用于风险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等,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明晰权责利,保证单位资金合规使用,掌握资金动态,严格监督资金使用,防范徇私舞弊、违规违纪等现象发生,能够达到降低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1]。近几年,国家财政部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通知,为各单位实施内控,在预算、收支、采购等方面采取控制措施指明方向。例如,加强预算业务刚性约束,从根本上消除部分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预算的严肃性与科学性有所提升;对采购业务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以招标为主,营造公开公正的招标环境,把控供货商的信用资质,提升采购质量,防止采购质量不佳而导致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在收支业务方面,将各项收入纳入单位预算,强化支出标准,关注并有效遏制各种腐败行为,如随意占用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为达成一己私利随意审批等。
尽管如今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根据上级下发的指导文件实施内部控制,但思想层面对内控制度的认知并不正确,只是将此项工作纳入财务范畴,交由财务人员负责,或者只关注是否制定了内控方面的规章制度,将重心放在制度表层,未强调制度的执行情况。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的范围过于狭窄,集中于财务相关事宜,内控制度在单位各部门管理工作中并未完全落实,各部门人员配合程度不高,导致工作中的风险与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长期积累,最终必然影响单位整体的管理效率,内控有效性也难以得到提升[2]。
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有待完善,以往制定的各项制度往往立足于财务角度,其他职能部门并未积极参与,这种情况下内控的细节与单位发展需求不相符,内控体系中标准化流程较为缺乏,内控机制的规范性、严谨性不足,极易流于形式。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有的单位并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或者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没有明确区分,根本不能实现财务与监督岗位相分离,此时审计监督职能难以体现。
预算控制是单位常见的控制活动,目前单位预算控制活动不规范,主要体现如下:第一,预算编制不够精细,编制方法过于单一;第二,一般只采取简单的事后措施,未能全方位监督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预算支出标准与预算控制不严,致使预算工作效果不佳,资金使用效益偏低;第三,缺乏预算绩效评价,仅以合规性为目的,未能开展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缺少这一环节甚至会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其业务开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各项服务面向社会群众,资金来源稳定。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单位的风险管控不足,风险评估仍不到位。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单位相关人员将风险方面的工作简单定位为财务工作,对人事调整、计划变动、业务更替等因素的把控不准确,风险评估过于片面,主要体现为缺乏全局意识、风险控制不及时、缺少事前预测等,不利于合理规避风险,无法作用于单位的各项控制活动。
加强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内控有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互联网+”时代,各单位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政策指引,搭建信息化系统,但后续系统更新与优化不及时,实际应用时无法满足单位需求,难以提升数据处理与传递速度,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内控制度落实情况无法得到保障。单位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未能有效对接,数据信息传递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孤岛”,不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单位的传统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基础性工作由信息系统完成,这对单位内部复合型人员储备提出要求,这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要具备信息素养,可熟练操作各个系统与软件,将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然而,目前部分单位复合型人才缺失,现有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不够,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加上激励政策不够完善,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具有强烈的内控意识与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单位提升内控有效性的必要前提之一,新时期事业单位必须要从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其一,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基础保障,因此领导层必须对内控有正确的认知;其二,单位基层职工也应强化思想认知,改变传统的思维。从单位层面分析,可组织多元化的宣传活动,利用内部宣传、交流研讨、座谈会等,实施教育转变,使得内控的意义与作用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人人学内控”的内部环境,促使单位全体人员共同承担内控责任,提升个人自觉性与主动性,从根本上消除抵触情绪,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内控相关规定,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具有完善的内控体系以及规范的内控流程,是单位展开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及时更新内控制度,在此过程中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为导向,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资金、采购等方面的制度。第一,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各部门的管理岗位,实现合理授权与严格管控,给予不同岗位相对应的审批、处置等权限,避免出现因权限不明而无法问责到人的现象。第二,优化资产管理制度,以维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为目标,建立严谨的复核制度,资产管理相关人员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开展有效的防错防舞弊活动。第三,以新政府会计准则为参考,明确规定会计凭证、会计核算相关要求,建立内部稽核制度。
除此以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结合实际制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内控执行的监督和测试,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展开全方位的跟踪监管,从而提升内控有效性。首先,成立内部监督联合工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控体系建立与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涉及单位决策机制、内部管理制度、授权审批情况等。其次,合理选择有效的监督方法,主要包括个别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穿行测试法等,采取不同的方法,充分收集有关内控方面的信息,作为研究分析并评价内容有效性的依据。最后,财务部门要积极配合,从审计角度提出专业整改建议,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全面保障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促进财务管理转型。
为了进一步规范预算控制活动,单位应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促使内控有效性得以提升。以X 行政事业单位为例,该单位采取了有效措施:第一,针对各项目预算,展开事前评审论证,严把预算关,为财政资金合理分配与规范使用奠定基础,并强化全体职工的预算意识,督促全员积极参与预算相关工作;第二,细化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不再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强调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沟通交流,由财务部门主导,顺利完成预算编制,下达目标并执行;第三,加强执行过程监督与控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保证预算执行合规,及时发现预实偏差,经审批通过后予以调整;第四,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监督考核不流于形式。
部分单位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往往在风险造成负面影响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并不能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注重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防范,提前预测可能的风险,加强风险评估,实现风险的高效防范,提升内控有效性,合理规避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首先,单位内部人员要对风险以及其必要性有正确认知,事前加大宣传力度,使单位全体人员了解到风险无处不在,同时加大此方面的培训力度,促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风险防范方法。其次,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监测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与项目,在准确预测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有效防范一系列风险。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形成风险清单,当风险波动情况超出预先设定的范围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由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做好风险处理与风险规避的工作,有效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并带来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人员需要定期总结并汇总各类风险,对应到风险引发的实际问题,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方案,最终达到提前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率及其负面影响的目的。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理应革新传统的工作模式,紧随时代潮流,将信息技术融入单位内控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各单位需加强信息化建设,从外部引入先进的内控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者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结合本单位的特性与发展需求,设计更具特色的管理系统,对相关功能与模块进行优化处理,确保该系统完全符合单位内控工作开展要求。为了消除“信息孤岛”,单位还要注重各系统之间的数据连接,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共享,加强数据传递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落实网络安全相关工作,全面保障内部数据信息的安全与完整。除此之外,内控信息化管理必然对单位复合型人才储备有更高要求,因此必须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且可熟练操作新系统、新软件的人才。单位要想获得高质量人才,一方面可提升人才引进标准,另一方面可开展专题教育培训,以内控信息化为核心,提升相关人员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单位职工自我提升的积极性[4]。
在新时期,如何提升内控有效性是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最为关注的一项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深刻认知其内控的特殊性,立足于实际,分析影响内控有效性的因素,通过采取强化意识、完善内控体系、加强风险评估等针对性措施,逐步优化内控体系,全面提升内控有效性,充分发挥内控在单位预算、绩效等管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