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业转移调研、影响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4

万远鹏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区域化产业转移成为常见现象。它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加速资源流动,也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且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技术、新政策会被带到转移地,促进经济区域间协调发展,从更深层面来说,还能带动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员就业,创造重要的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深化,创新推动产业更新,产业转移在产业周期发展层面俨然成了重要推力和强大动力,在未来的产业区域布局中,区域化产业转移将成为重要考虑因素。

二、区域产业转移的特征及态势

我国区域化产业转移发展史,呈现出三个阶段的转移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向内地迁移,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向东部沿海迁移,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和其他产业向东部迁移的双向转移阶段。

当前区域化产业转移呈现出如下态势: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将持续多年;第二,随着东部资源的枯竭,能源密集型产业将继续扩大规模向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迁移;第三,资本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增多,电子科技型产业、交通城建类产业、金属制造类产业等资本要素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开始规模转移,并持续较长时间;第四,技术型产业将会区域化逐步增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将迎来技术型产业的规模迁入,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调整升级。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要从我国作为承接国和转出国两个角色出发展开分析。

(一)我国作为产业转出国受到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增强企业实力,促进转出企业的技术更新升级。作为产业转出国,我国产业经营所在地由国内拓展到国外,考虑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经济政策、竞争形势等的差异,企业在产业转移前后必须提升自身技术研发水平、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才能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除此之外,产业转移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扩展了升级空间,激励同行业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创新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对作为转出国的我国而言,可能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查阅相关产业转出的资料不难发现,转出的产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业转出后,我国升级调整的产业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的产业可提供的劳动就业机会较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较少,可能导致部分劳动者调整岗位,甚至失业。

除此之外,产业转移后,我国部分产业可能呈空心化效应。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转移后,转出国可能会出现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如果我国资本、人力等各类生产要素不均衡地转移至国外,国内产业结构必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我国作为产业承接国受到的影响

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国,转移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此类产业进入我国后,势必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当地人力、资本的投入来说是发展的机会。

转出国在产业转移前,势必衡量承接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国情和市场需求等,产业转移进入我国后,会给我国同行业的产业带来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承接国的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淘汰部分不适合市场形势的产业。另外,转出国带来的新技术和运作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形成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优势产业。同时,国内外企业同行业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也会帮助企业形成商业联动和产业链条,进而出现规模经济产业。

国际产业转移对作为承接国的我国来说,会在环境和交通等多方面引起一定的不良效应。国际上部分国家因对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通盘考虑,经常将一些高污染高收益的企业转移迁出至欠发达国家,这些企业虽然会在短期内带来高收益,但是对承接国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四、我国采取的应对措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曾提出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区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这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特别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所以,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新理念引领区域化产业转移,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确保区域协调发展。

(一)推动创新,实现区域化产业转移和创新升级齐头并进

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同创新转型升级相结合,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突破传统行业藩篱,提高产业内生动力,形成产业新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资源配置创新,重新整合资本、人力等资源;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益;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强化龙头产业创新引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不断向高尖端行业迈进。

(二)注重协调,实现区域化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沿海地区中高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梯度转移,强化东中西产业互补,加强沟通合作,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承接地区域要立足自身实际,发掘自身优势,弥补区域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实现区域化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另外,区域化产业转移涉及多方,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协作,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起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

(三)倡导绿色,实现区域化产业转移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

在区域化和国际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为规避污染和转移落后产能而出现的盲目招商引资的情况。避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二次包装后,迁移至中西部落后地区或者偏远乡镇重新运作。在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下,产业转移要倡导绿色友好型发展理念,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产业转移绿色机制,促进节能减排、低碳创新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不能让产业转移成为让污染企业改头换面的袈裟。

(四)厚植开放,实现区域化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逐步接轨

区域化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坚持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建构起内外联动经济发展新格局,不断学习国际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搭起国内外经济合作新平台。要引领市县、镇村启动产业“回归”项目,提高产业返乡发展的园区承接能力,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上承接先进产业迁入;也要提升内陆和沿海地区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搭建起产业承接平台;还要引领沿海地区和国外其他地区先进项目产业的平台对接,提高境内外产业合作水平和力度。

(五)推进共享,实现区域化产业转移和扶贫政策互联互通

区域产业转移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要做好权衡,综合考量,维护好多方利益,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迁移和后续发展。要与国家政策相对应,与承接地地区发展相对应,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和项目产业对接,通过政府引导,发展中西部落后地区产业,全体公民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在现行的国家扶贫政策大环境下,集中东部地区优质产能项目,结合西部地区资源现状,将其转化为西部区域高效优质的生态环境资产,力争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西部地区社会效益。借助国家扶贫政策,构建起东中西产业转移信息平台,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迁入,为中西部地区注入产业活力。

五、结语

在现行经济政策下,积极引导区域产业转移,不仅是国家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提质增速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还是调整产业布局、协调区域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政府方面要积极做好政策引领,确保产业转移得到更好的推进和发挥良性效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